“古井”砚台——李六如的传世之宝
文/刘仲春
平江是闻名全国的将军县,毛主席对其将军的性格大都知根知底,了如指掌。但李六如与毛主席交往深厚,却鲜为人知。

中国读书人自古看重“文房四宝”,故称一肚子墨水,李六如祖籍在湖南省平江县嘉义镇泊头村,他还是喝过洋墨水的人。早年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梦想破灭,踌躇满志的李六如当时如坠入冰窟窿,为寻求革命真理,他便想到去长沙请教时任《湘江评论》主编的毛泽东。
介绍入党
李六如一见到毛泽东就问:“中国人多、地广,恐怕不容易联合起来?”毛泽东说:“那不见得。‘众志成城’嘛。只要有像俄国那样坚强的党做核心,到那时,就不怕什么帝国主义、什么封建军阀打不倒。朋友,事在人为。”李六如听后心境豁然开朗,并由衷佩服:“对,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1921年秋,毛泽东、何叔衡介绍李六如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毛、何返回长沙,于10月10日正式成立中共湖南支部。李六如应约来到何叔衡住处,何将党的纲领、奋斗目标、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组织、严守机密等基本原则,讲给李六如听。
几天后,李六如向毛泽东详细谈了自己对党的认识,表明迫切要求入党的愿望。毛泽东遂决定由他与何叔衡介绍,于同年冬将李六如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直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临危营救
1927年8月,中共湖南省委委派李六如、夏明翰、毛简青回平江贯彻落实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为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由平民工农义勇军大队长余贲民组织人枪在幕阜山进行集训,积极参加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与罗纳川,余本键等战友在平江点燃此起彼伏的秋收暴动星火,直至在1928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三月扑城”,为7月22日爆发著名的“平江起义”创造了必要条件。
党组织为保存革命实力,决定调李六如、夏明翰离开平江。不幸的是,夏明翰于1928年2月在汉口被捕,他受尽酷刑,但坚强不屈,临刑前写下《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其坚定信念响彻云天!随平江“三月扑城”奋起后,又出现一个不幸,罗纳川被地方反动武装设陷缉拿!罗纳川受尽酷刑,终视死如归,后人用一阙《鹧鸪天》赞颂他:“夜色沉沉恨月池,英雄碧血染红旗。罗家洞里排兵阵,福寿山前唱反诗。身缈缈,神依依,洗花天雨不足奇。胸怀越甲开民智,怒吼农奴纵虎师”。这就是李六如早期两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杰出战友!1935年,李六如“第三次在吉安被捕受重刑”。国民党爪牙强迫李六如登报自首,还许以高官,见屡不答应,便动用酷刑。李六如在《自传》中写道:“始而上用杠子踩着,继而下用铁链跪着,终而兼用皮鞭抽着,香火烧着,受刑挺重,因此我便晕死过去,不知人事了。到复更时巳遍体血肉模糊关在囚室中。”同样是“只要主义真”!幸李六如第二次北伐时,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有任第二军第四师中将党代表的影响力,时逢全面抗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延安要求释放,李六如才得以生还!

赠与“古井”
毛主席英明伟大,1937年在延安时点名李六如担任他办公室的首任秘书长,赠送他一方刻有“润之”的“古井”砚台,并勉励:“古井自有大乾坤。”时至开国大典,李六如在背面镌字:“主席在延安时见吾以炉盛墨笑曰炉中自有大乾坤此研乃主席赐赠吾诚惶诚恐视为至宝今逢开国大庆抚物喜泣以铭 时十月一日李六如拜诚”。
“乾坤”之“大”,让李六如在建国后担任中共最高人民检察署党组书记、中央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直奔新时代拍成电影,李六如成为了《共和国反腐枪声》的主人公;李六如视“古井”为至宝,常随身携带,深情厚嘱凝聚笔端,著作了史诗小说——《六十年的变迁》。
攻坚脱贫
平江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又是地域偏僻的老区。2018年,平江攻坚脱贫战役打响。为使“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家财政部选派刘斌樑同志于2017年7月20日任丽江村驻村第一书记,2018年5月5日任泊头村驻村第一书记。三年多时间,斌樑书记用热血燃烧青春,坚决服从县、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严格听从财政部扶贫工作队统一指挥,紧紧依靠结队帮护单位与支村两委同志,与财政部派往泊头村的选调生范庆辉、王凯、段杰仁、张经纬、王耀东等同事并肩战斗,战友情深、文脉传承,泊头村“三人小组”创新案例刊登在《中央和国家机关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典型案例集》,“治理有效”成果得到广泛推介。斌樑同志在2019年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时,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能在将军县参与攻坚脱贫工作,我感到由衷的高兴,特别是老前辈历经沧桑,前赴后继,赴汤蹈火创建了新中国,使我感到身肩历史使命,责任重大,尽管三个大年三十,我都在这里度过,但我与老前辈相比,真的算不了什么!我总是留恋着、兴奋着,留给我浓浓的乡情,满满的年味,一辈子都会滋润着我的心灵,鲜活不老,而成为我奋斗新时代的不竭动力!尽管大禹治水的传说已经遥远,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却青春永驻。这里是山村,没有我老家浙江那样富庶,但有喻杰(离休后回丽江老家为老百姓服务19年)精神、李六如与罗纳川老前辈的革命故事,抚今思昔,催人奋进……”
撰稿/刘仲春
责编/苏醒
作者简介:刘仲春,中共平江县委党校原副校长,副教授,出版过《生命的和弦》等专著,主持研究过省级多项科研课题,任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红军的营》等诗歌与《回头山下水弯弯》等歌曲的词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