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挑灯笼
■杨舟平

老关中人常说:“小初一,大十五。”大意是,大年初一是小热闹,正月十五才是大热闹。可见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年节中的分量。 
正月十五为啥叫元宵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叫元月。相传,汉文帝时为庆祝丞相周勃于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皇帝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后来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时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道教影响,称上元,唐末才正式称为元宵。宋朝以后又叫灯夕,到了清朝改叫灯节。从宋代时起吃“汤圆”成了元宵节的重要习俗。汤圆原名汤团,寓意合家团圆,因在元宵节时吃,又称元宵。至于元宵为啥叫汤圆?传说与袁世凯有关,袁世凯称帝后觉得“元宵”与“袁消”同音不吉利,遂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其真相不得而知。

元宵节习俗很多,除吃元宵外还有猜灯谜、赏花灯、踩高跷、舞狮子等讲究,但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儿时的“过元宵挑灯笼”。这里的“挑”,关中方言语音读第四声,意为用细长的东西(如细竹棍)的一头把灯笼平举起,叫挑灯笼。

在关中农村,正月初五一过,年长的亲戚特别是舅舅要给晚辈尤其外甥送灯笼。灯笼各式各样,最常见的是红红的火罐灯笼、印着红窗花状的八棱灯笼、酷似莲花形状的莲花灯笼、挂在每家头门上的红宫灯,还有猴灯、兔灯。而我最钟情的是母亲亲手给我做的猴娃灯笼。

用金黄色的薄纸手工黏糊的猴灯,在如今关中年俗的灯笼市场上已经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塑料造型、工业流水线作业制品的各式猴灯。手工制作的猴灯大概因为制作费时、工艺复杂、成本高、利润薄,所以现在看不到了。

在我的孩童时代,过年挑灯笼的诱惑不亚于大年初一吃臊子面、吃饺子、穿新衣、放鞭炮、挣压岁钱等这些令我天天盼望的美事。记得每年正月“破五”一过,村里的孩子们晚上最开心的事就是挑灯笼:十个八个孩子一伙,挑着灯笼,走东家串西家。立时,村里街道、小巷,到处是亮堂堂的灯笼、孩子们的嬉笑声,这种热闹气氛至少要闹腾一两个小时,持续到夜里十点左右、给灯笼换几根蜡烛,孩子们才肯罢休。

八棱灯笼远看像一个方盒子,是舅舅送给外甥的好东西,点起来亮堂又耐摔还抗风,是大多小孩子的最爱。火罐灯笼点上蜡烛从远处看,就像一个火红的火晶柿子或燃烧的火团,耀眼夺目,预示着全年红红火火。兔娃灯笼是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手拉的灯笼,在一块薄木板作为底座下装上四个可以行走的轱辘,木板前端拴一根绳子,孩子可以手拉着走。兔娃灯笼虽然造型笨拙,却有着美好的寓意,是舅舅送给外甥最好的礼物,祝福外甥将来“蟾宫折桂”,能考上状元或者有大出息。

我最喜欢的猴娃灯笼,母亲一般从正月初三或初四叼空就开始做了,她先用竹篾编织成猴子骨架造型,再在适当位置放置好一块薄木板,中间打上细孔,用来固定带细棍的蜡烛。接着,用金黄色的薄纸黏糊造型,最出彩的是“猴娃”手中的“金箍棒”,做成一根可以灵活挥动的花棍。最后,选一根手指头般粗的端直的竹棍,把做好的猴娃灯笼缠绑在竹棍上,一个别致的猴娃灯笼就算做成了,一般需要一天多功夫。
猴灯只能竖挑,不能横挑,就像西府民间的竖挑排灯一样。一到正月初六晚上,我就迫不及待地竖挑着母亲做的猴灯,喊叫着玩伴,在村街道上挑着、炫耀着、游玩着,自然会引来众多孩子甚至大人们的围观,当问到猴灯“在哪买的?”我一脸骄傲地回答:“我妈做的!”因为我挑的猴灯是村里唯一的,尤其“猴娃”手中的“金箍棒”随着我的走动,持续挥舞,玩伴们好奇羡慕极了,争着要挑我的猴灯过把瘾,我也慷慨地让他们“挑”一小会。我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这当然是母亲的功劳。而母亲已离开我十年了。

元宵节于我,除挑灯笼外最喜欢的就是吃“小豆包子”了。相传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而这一天主妇们要发面、煮红豆(关中人把红豆叫小豆)蒸小豆包子了。小豆包子做成老鼠模样,吃了,预示来年没有鼠患,平平安安。而大口吃小豆包子在那年月是件很奢侈的事。

虎年的元宵节已经到了,回想起孩提时挑灯笼的场景,仍觉快乐无比。如今,和我当年一样年纪的孩子拥有更多更丰富的过年方式,但他们体会不到物质匮乏年代孩子们最质朴的欢乐,就像今天我们无法理解如今孩子的欢乐一样。社会就是这样,在不断变化中向前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