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控路上,顽强身影》
——记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张冰同志在抗击新冠疫情战斗中的几件事儿
文/学文(黑龙江)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这个春节变得紧张而忙碌,使这个春节也格外与众不同,形势特别严峻,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全民抗击新冠疫情的狙击战,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了。

2019年12月20日,牡丹江市首例新冠疫情感染者被发现,这也是黑龙江省首例被感染者。此时的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感染管理科,成为这次疫情防控中的一线科室。面对着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防控感染管理科的全体工作人员,丝毫不敢懈怠,这也是对全科室工作人员一个严峻的考验。就在这时从医院领导到全院所有的医护人员,全部投入了紧张的抗击新冠疫情战斗中。在医院党委和院领导的带领下,全院所有人员紧张的投入抗击疫情的工作。就在这紧张的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我们可以常常看见一个瘦弱的身躯,个子不高的身影起早贪黑忙碌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线,她,就是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人员张冰。

预检分诊、设置发热门诊、住院管理
在新冠疫情突发的初期,张冰每日除正常传染病上报工作外,面对着新冠疫情,既有感染和被感染的风险,而且被感染的人群还有生命危险。面对这样的一个风险,张冰丝毫没有畏惧,起早贪黑的投身到抗击新冠疫情的紧张工作中。每日预检分诊、发热门诊、住院部巡查工作,制度落实的情况、查找风险点、医疗废物处理情况、消毒隔离措施、住院病人发热管理及疑似病人标本送检工作。这一列的工作对张冰来说,是特别辛苦和劳累的,也存在着很大的被感染风险。因为张冰本身就患有哮喘病,在正常工作请况下,还经常的咳漱,呼吸困难。每当她穿上防护服的时候,咳嗽更严重,呼吸就更加困难了,每次穿上防护服工作一圈返回后,她都气喘吁吁,憋得浑身是汗返回到办公室。寒冷的冬季,同事们工作回来后,都感觉天气很冷,可是张冰却满头是汗,而且咳漱厉害,呼吸困难,没有办法她就开始吸药,同事们都心疼的说:“小齁吧又开始吸粉了”。
2020年的2月9日晚,在接到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关于筹建省级重症集中救治区域中心的通知后,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立即行动。在医院领导的亲自指挥部署和领导下,科领导带领全科室工作人员,紧急行动,将医院的综合楼改造为重症集中救治区域中心。在科长的带领下连续三天三夜的紧张工作,防护用品摆放、布置病房物品、联络工人制作流程指示牌、请领相关物资、跟踪张贴标识、安装紫外线灯及参与后期培训等等,全部落实到位。感染管理科的快速高效工作效率,受到了医院领导和省市专家的好评。

那一段时间,张冰和她的同事们贪黑起早的忙碌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经常是晚上忙完工作回到家里时,已是第二天的凌晨。还有时晚上她忙完工作刚刚走到家里的楼下走廊,还没有走进家门,就被领导的一个电话又叫回了医院,一直忙到凌晨一点多钟。有一次当她忙完工作,一连几天白天黑夜的工作,回到家里又是一个深夜了,她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家门的时候,一下子就倒在门口睡着了。家里人看到她这个情况,既心疼又担心,好不容易扶她倒在床上休息了四五个小时,第二天一早,她又踏着朝霞坚持去上班工作了。在那段紧张的日子里,家人很难见到她的身影,张冰因为满脑子都思考着工作,每天都在想今天的工作完成到哪一步?无数次把自己置身在红区工作,查看有没有漏点,拼尽全力只是为了医护人员的安全。在短短二十几天里,她全身心为了工作,吃不好睡不安,使她本来就瘦小的身体,更加瘦弱了,可她还是一直坚持工作在第一线,经常的忘记了按时吃饭,从不叫一声苦和累。

疫情报告小组
2020年4月14日,为救治境外输入新冠肺炎患者,根据国家、省、市新冠肺炎疫情指挥部紧急部署,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被省里确定为,境外输入新冠重症危重症救治基地。当晚22:30分接到医院领导紧急通知的张冰,忙完了一天的工作,还没有来得及松一口气,她换下骄傲的高跟鞋,褪去精致的妆容,火速赶往医院。和同事们一起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感控专家和省里有关专家、市级专家全程指导参与下,对医院改造、走流程、疫情防控、医务人员感控培训等进一步完善,在此期间使科室业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

作为医院疫情报告组组长的张冰,组建小组、制定流程、预案、先后进行七次线上培训,实现285名转诊人员的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网络上报、转诊、转型及时解除隔离时间订正,无漏报、瞒报及谎报,圆满的完成信息上报任务。构筑了院感防控安全网,源于她小小的肩膀难以肩负承担起巨大的压力,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随地有任务,她随时都会冲在最前方,常常凌时睡觉、凌晨起床,也就在这个时候由于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因此患上了神经衰弱,直至今日都需要用药物维持自己睡眠,而她最常说的话是:“只要党和医院需要我,我就无怨无悔的坚持工作下去”。在她的努力付出和同事们紧张工作中,张冰所负责的工作没一次失误和出差错,她的工作也得到了科领导和院领导的肯定和同事们的认可。
核酸采集
因为绥芬河市和东宁境外输入的疫情突发,2020年12月9日按照市防疫指挥部总体部署。红旗医院启动应急预案,制定人员构架,准备支援,作为核酸领队的张冰,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立即组织由49名核酸采集人员组成的核酸采样队。同时制定出,核酸采样流程、规范穿脱防护服及鼻咽拭子采集培训,全员进入待命,随时做好准备驰援东宁、绥芬河两地的核酸采集工作,为控制疫情的扩散提供了安全信息保障。
当医院领导一声令下,紧急支援绥芬河市和东宁市红旗医院医护人员,立即出发,在去往绥芬河和东宁的客车上,张冰就开始对接东宁联络人员及队员的分组。到达东宁后,一刻不停的迅速协调、联络、整理采样环境、布置采样台、统一采样流程,立即投入紧张的采集工作。当天下午14:00点,张冰将所有核对后的数据、标本交接后才稍微松一口气,随后又马不停蹄的赶往绥芬河市进行核酸采集工作。这时的她还没有吃午饭,车上所有的队员们安静的等待着新一轮的挑战,而她用沙哑声音在车上紧急部署工作,因为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对接与协调。这个时间是绥芬河地区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她和同事们顾不上天寒地冻,一刻不停的赶往绥芬河的路上。

到达绥芬河后,张冰和她的同事们顶着刺骨的寒风,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步行在风雪中,投入了紧张的核酸采集工作。她们一次次在风雪滑倒,又一次次重新爬起来,一个个采样点的往返,送物资、巡查、督导消杀、布置入户采集,连轴转,采集13个小时15个社区、55个小区的325户采集核酸。就在这一天里,她只是早上吃了一个包子。她说:“我不能喝粥、喝水容易上厕所,会耽误核酸采集工作的进展,被隔离在家的市民比我们更着急。”原计划三四天的支援东宁、绥芬河采集工作,结果一干就是十四天,她们往返采集工作,常常是迎着朝阳而去,踏着凌晨的寂静而归。耳朵和手脚被冻伤了,擦上冻伤膏戴上乳胶手套继续工作,张冰哮喘病加重了,领导让她休息,她默默给医院呼吸科主任打电话,沟通一下病情状况,根据病情由原来服用的信必可160微克调整到320微克。她就是这样带着严重的哮喘病,时而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休息,继续工作在核酸采集的路上。 
连续夜以继日战斗在新冠疫情防控第一线,张冰从未缺席医院的感控工作,唯独缺少了对家庭和爱人孩子的陪伴。缺少了作为一个女儿应该给父亲和母亲的生日礼物,缺少了作为一名妻子对家庭应有的责任。但是她从来没有在工作岗位上退却过半步,在那一段时间里,孩子很少见到母亲的身影,爱人很少见到她的身影。父母也很难见到女儿一面,只有用电话嘱咐她工作中注安全。张冰对自己的工作一丝不苟,特别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紧张时刻,从来没有叫苦喊累,更是把被感染的风险和所有困难都置之度外。始终是迎着困难上,冒着危险冲锋陷阵在前,她自己说,“我对自己的工作是不后悔的选择,不后悔作为一名感控人员,因为我们是在守护人民群众的安危。”张冰的身影,时刻忙碌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如今张冰真可谓闻令而行,“疫”无反顾的奉献着,拼命的工作着。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两年多里,她的哮喘病越来重,但是她没有因为病情休息过一天,一直都忙碌战斗在抗击新冠疫情第一线。由于张冰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工作成绩突出,2020年七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被评论牡丹江医学院优秀干部,被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如今,她还是一直忙碌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人们时常会看到在抗击新冠疫情漫长路上,始终有一个顽强的忙碌身影,她就是张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