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元宵节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实在圆,一碗汤圆是满又满,三毛钱来买一碗,汤圆汤圆卖汤圆……”这耳熟能详的歌曲一唱起,不经意间,农历新年的元宵节又向我们款款走来。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称元宵节,意指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叫元夜,又称花灯节。
过元宵节就要吃元宵。元宵,南方人又汤圆、水圆,也有人叫它糖圆。名目繁多,风味各异,但均带有团圆的寓意。宋代诗人姜白石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人们把元宵看作是很珍贵的食品,购买者人头躜动,耐心等待,买到者欢喜而回,与家人共享美食。
元宵吃法很多,有煮、煎、炸。我们高安传统的食法是以煮元宵为主,煮元宵最主要是善于用火,关键是“滚水下,慢火者”,就是用旺火把水烧开,然后把元宵下锅,并用铁匙徐徐搅动,使元宵不粘锅,待元宵浮起,改用微火煮,以免煮烂。煮的过程还可以加些凉水,保持锅中似滚非滚的状态,这样煮出的元宵,完整不硬,软粘适中,食起来满口生香,乐口逍遥!

人们吃罢了元宵就去观灯。史书记载,唐朝曾有过“贞观之治”的盛景,当时的唐朝国力强大,经济繁荣,“稻米流脂粟米白”,京师长安更是百姓安居、泰平祥和之地,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元宵节之夜纷纷外出游玩赏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天长安城里取消宵禁,允许百姓到街上游逛观灯,尽情欢愉,没有禁忌,狂欢至通宵达旦。人们制作各种漂亮的彩灯,灯车,灯树等,到处是火树银花,热闹非凡。不论是京城,还是县郡乡村,人们都乐于在这个节日里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约定俗成,延续至今,成了广大人民群众普天同庆的重大节日活动。
到了宋代,朝廷还规定,凡到京城观灯的赐酒一杯,于是出现了“游人集御街两旁,歌舞百戏,乐声、噪声十余里”的盛况。诗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诗人把元宵节的空前盛况,描写得有声有色。
元宵节制灯的品种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如鱼灯、虾灯、乌龟灯,灯山、灯塔、灯牌坊……有象征大自然的太阳灯,地球灯,也有象征人物的如嫦娥奔月,西施采莲,刘海戏蟾,天女散花;有象征动物的灯,如孔雀开屏,金鱼吐珠,龙灯、凤灯、狮子灯,还有象征植物的西瓜灯,甜瓜灯,茄子灯等;如今制灯工艺与时俱进,工匠们制作出象征交通运输的飞机灯、轮船灯、汽车灯……它们会通过电力飞翔、行驶,美轮美奂,让人们驻足留连,充满美好遐思!此外,还有灯谜、灯诗,五光十色,再加上街道上行人的提灯,群灯闪耀,给元宵夜景增添了无限欢乐!

历代文人骚客吟诵元宵节的诗句不胜枚举,堪称经典美妙,传诵至今。宋代诗人欧阳修有诗云: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在古代封建社会,年轻的未婚女孩子 是禁止随意外出自由活动的,只有在元宵节例外。这天,女孩子们结伴出元来游玩,一起观赏花灯,这正好是未婚青年男女相识的绝好机会,他们借着赏花灯,寻找自己心仪的心上人,互表爱意,好不浪漫,元宵节绝对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元宵节一过,意味着年就过完了。紧接着农民又要忙于春耕生产,工人开工,学生开学,年轻人则要奔赴他乡创业打拼……一年之际在于春,总之,人们满怀新的希望,虎虎生风地走向各自的工作和学习岗位,追逐更高、更新的人生梦想!

谌德斌,八十年代高中生。务过农,南下广东打过工。现从事水电安装,热爱生活。业余时间喜爱读书看报,写些小文章,曾在高安文艺,宜春日报等刊物登载过一些小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