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桃夭》中的女人如花
作者|东香人-朱双顶(中国)
“我有花一朵/花香满枝头/谁来真心寻芳踪/花开不多时/堪折直须折/女人花花似梦……”一曲《女人如花》勾起多少男人家,让人嗟叹而留恋不舍,可又有多少男人去细想从何时起女人成了花?今天就来说说女人如花之源。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种“思无邪”就包含着将女人比着桃花之高雅,女人如花就出之于《诗经》中的《国风?周南?桃夭》篇。它是以鲜花喻少女之鼻祖,《桃夭》当之无愧为有文字记载第一人,被写有《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称为“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果真如此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诗人崔护一首《题都城南庄》诗,让人面桃花从古传至今,走进家家户户,让少儿朗朗入口。他虽进士不第,却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成为心仪之人,可谁成想第二年花开时节再来时,已是人去室空,唯留下“桃花依旧笑春风”,此情可待成追忆了。人们都以为人面桃花出自崔护之手,从此女人如桃花在诗词中,是层出不穷。但只要是读过《诗经》中的《桃夭》篇,无人怀疑它才是真正的源头。

“桃之夭夭(美丽而茂盛),灼灼(桃花盛开而色彩鲜艳如火)其华。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古女人出嫁为归),宜其室家(家庭)。”嫩嫩的桃枝绽放鲜艳的桃花,在阳光下生发出耀眼的光辉,映称着一位披着婚装的少女整装待嫁;那美若桃花的姑娘今天就要出嫁了,把欢乐与美好带给婆家。桃花在这里就成了姑娘的象征,其身材如桃树般袅袅婷婷,其行走似桃枝样摇曳啊娜,其脸蛋像桃花开艳美明丽,此景此人,短短两句十六字揽括而尽。难怪有人说,《桃夭》中的鲜花喻少女,是前无来者,后虽有滔滔不绝如江流万里者,却无人能再达到这样的文学高度,也只好委屈唐崔护,说他是拾得前人的牙慧了。即便是魏晋时的作七步诗名扬天下的建安才子曹植,虽有“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之诗句,也无法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句相提并论。就是诗仙李白作的《忆秋浦桃花旧游》诗“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也难逃逊色之比。可见,说《桃夭》为以花喻女人之词宗诗祖,还是让人信服的。
“桃之夭夭,有蕡(fen,果实累累的样子)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以桃树为喻,又一幅画面展现眼前,那结满密密麻麻、又肥又大的桃子,象征着出嫁的美人儿,会给丈夫及婆家带来吉祥与幸福。桃在中国神话中有使人延年益寿之传说,神话中,有西王母娘娘做寿,设蟠桃会款待群仙,所以桃就成了庆寿的物品。东方朔在《神异经》中也记有“东北有树焉……名曰桃,……食之令人知寿”。可这些比起《桃夭》之桃的象征,已晚了很多。可见桃之象征祝愿也许是起源于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叶子茂盛的样子)。之子于归,宜其家人。”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层层递进,又将一幅葱葱郁郁的桃叶布满枝头,叶子上放着光华,展现人们眼前,完成了整棵桃树之象征比喻,以桃树的枝、花、叶、实,隐喻男女盛年,宜于及时嫁娶。至此全诗达到了完美的高潮,烘托出庆贺祝愿新婚之喜的浓厚境况,充溢着和和美美、快快乐乐的气氛。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三千年过去,《桃夭》一诗,之所以仍被人们称道,就因为它既开了女人如花之先河,又让人们看清了先人们对爱情追求的审美价值:一个姑娘家既需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更要有“宜室”与“宜家”的内在品行。这种内修身、外饰容不正是今日人们所追求的吗?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来追溯女人如花之源才更有蕴意,《桃夭》不失为一示范。
(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