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的小康情怀
文/李百合
烟波浩渺的档案世界,立体地展示和吟咏着经天纬地的历史凭证和原始风貌。久违的档案虽然朴实无华,默默无闻,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弘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为己任,还原历史真相,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增光添彩,为各行各业的经营管理和稳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在决胜小康的收官之年,更加充分地彰显了档案蕴藏的重要价值和文化底蕴。为扶贫攻坚决胜期,为全面奔小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一、档案的价值与底蕴,为全面奔小康提供经验鉴戒。
档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档案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最具影响力、最有感染力的文化资源。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这是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核心价值与底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众所周知,档案工作是一项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神圣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社会治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支撑性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看到很多记载着中国共产党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的历史档案时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是为了不忘初心、坚持真理而来,我们的初心、真理就蕴含在这些档案之中。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对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总书记又一次对档案利用价值、实用价值及蕴藏的深邃涵义给予充分肯定。
档案就是历史的记载。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传承和智慧的接力,在浩如烟海的档案文献中熠熠生辉,在灿烂的民族文化演绎中泼洒激情,点亮日月。这些被世代留存下来的档案文献就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根基。档案以其自身的实用价值与文化底蕴,为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为扶贫攻坚奔小康,担起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案列鉴戒的时代重任。
翻开波澜壮阔的历史扉页,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辉煌成就,就如缕缕春风扑面,温暖在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心中;从吹响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的号角开始,历经坎坷,知难而进;以点带面,全面普及,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科技为先锋、以人才为动力、以商贸为源泉、以小康为目标”的产业链全面发展战略部局,脱贫致富的浪潮遍布到各个省区市县、乡镇街道以及家家户户。在全国范围内,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激发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循序渐进地铺开了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网络化、信息化、个性化的生产、营销、服务、开发、创新的新格局。从此,华夏大地生机盎然,神州处处风生水起。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所有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所有历经的挑战与探险,都已载入了档案,彪炳史册,字字句句都雕刻着时代的烙印,章章节节都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为全面奔小康的决胜期提供了丰富的实战考证和成功经验。
二、档案的层面与境界,为全面奔小康提供文化助力。
岁月的厚重与沉淀,渗透着历史的遗产基因,诠释着深远的专业特色;现实的收集与积累,倾诉着时代的盛世繁华,洋溢着国学的文化光焰。这是档案内在的层面与精神境界。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从档案的层面与境界到助力小康,档案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博大精深。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档案与我们的生活、工作、事业、社会等诸多方面息息相关。在“修身”、“齐家”、“治国”等诸多方面显露身手,把修身的目的作为齐家治国的基础标准和条件,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汇聚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志向高远,诚实守信,自强不息,义利并举的道德境界。这就是自我修养、争做道德模范的文化基石。并从家庭的层面上诠释“家和万事兴”的文化传统,让家庭这个社会的基本细胞生机勃勃。在家庭美德的淬炼中,树立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文明风气,这正是小康路上文化助力的组成部分和中间力量。再把治国当做为人处世之道。在职业美德、公共美德为主要内容的践行中,将恪尽职守,遵纪守法,勤政爱民,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礼貌谦让,公平交易等内容相融合。这些被档案所承载和积累的行为风范,已经成为扶贫攻坚奔小康、提供文化助力的行为保证。
不负韶华,砥砺奋进,我们都是追梦人。捧读着档案,就打开了尘封的记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包罗万象,各成体系,交相辉映,尽收眼底,使“旧”档案,变成了“活”信息。由此可见,档案管理的层面在于生动地展示了各种有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时刻把依法依规地管理、收集、整理档案,并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作为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把激情燃烧的岁月,汇编成不朽的画卷,凝固成永恒的诗行,为全面奔小康提供文化助力。
三、档案的内涵与理念,为全面奔小康提供精准依据。
恢宏的档案记载着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徜徉;她传承着集体的智慧、团队的风采和永无止境的精神内核。在进入扶贫攻坚决胜期、全力以赴奔小康紧要关头,档案的潜在内涵与管理理念,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以法治做引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保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档案工作,确保档案工作顺利开展,沿着法制化轨道健康运行。
传播档案文化,展示档案风采。通过档案法规的宣传贯彻,使档案法规融入到建、管、护、用的档案管理范畴当中。有针对性地填补盲点,研究探索急需的档案资料,以确保档案工作组织有序,行动有据,保障有力。从而增强“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推动创新转型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准的凭证、信息和依据。
与此同时,在每年、每季、每月、每周、每天的工作执行上,学法与守法同步走,做法与规定相结合;努力做到档案管理的细化、量化、具体化来贴近实际生产生活,增强档案法规的操作性和执行力,构建现代化档案工作管理体系。毫不懈怠地密切结合和积极参与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与全国人民一道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全力收集和利用防控疫情的相关资料,做到抗疫复产两不误,把疫情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抢回来,使小康之路越走越明亮,越走越宽广。
“小康”作为和谐社会的象征,是人们追求与向往的美好生活。千百年来,这种美好的理想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激励着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之奋斗,在小康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随着党十八大、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党和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惠农惠民的新政策,小康社会这个大战略已经形成。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同心同德,有胆有识。小康已经不再是遥远的设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档案也无时不在地敞开宽广的情怀,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吸纳、收藏、追随着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的小康步履。
档案的深刻内涵与管理理念,是因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和景象而弥足珍贵。档案以沉默的实力,以灵动的睿智,穿越遥远的时空守望,见证真抓实干的特色小康之路;她以跳动的音符,以真实的典范,聚焦扶贫的决胜期,书写和讴歌着激动人心的时代乐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四、档案的创新与发展,为全面奔小康提供服务支撑。
服务是档案工作的立身之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档案事业紧紧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战略部署,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在检验。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国家,伟大的人民,还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档案把沉默的岁月,以创新求实为动力,助推着当下的文明进步、发展与振兴。昨天就写在历史的扉页,今天就是现实的开篇。有的放矢地释放档案资源的巨大潜能,提高档案工作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档案事业光荣而伟大的神圣职责。
凝心聚力,打造档案的服务品牌。充分挖掘档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宣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弥补空白缺项,完善配套设计,用工匠精神把档案工作做到极致。连接起个人档案袋、家庭档案簿、家族档案箱、团队档案柜、单位档案室、集体档案馆、专业档案库等各个层次、不同领域的原始资料进行荟萃整合,载入档案服务小康愿景的新时代宏篇巨著,循序渐进地推动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打造档案建设得天独厚的文化服务品牌。把忘我的奋斗精神,融于工作,融于岗位、融于挑战、融于不平凡的人生。
求真务实,提升档案的创新发展。档案的创新与发展,为扶贫决胜奔小康,提供着广泛的支持和保障,尽情地讴歌着小康路上举世瞩目的奇迹。“档案替未来着想,档案为现实服务,档案对历史负责”,彰显了档案自身的价值和本色,也是档案工作者持之以恒去追梦、去践梦的根本法宝,更是提升档案创新发展的主题和定力。精彩纷呈的档案,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中国梦,夯实和建树了坚强的理论基础和全方位的服务支撑,荣誉跻身于两个文明建设的制高点。
百感交集的融汇,承先启后的实战囊括,把旧岁月装订成册;众志成城的硕果,继往开来的康庄大道,为新时代锦上添花。这是来自档案的创新与发展、历史与现实碰撞的交响曲。无声的黄卷,抒发着精神境界的钟灵毓秀,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与巨变;凝固的历史,延伸着物质财富的渊源流长,映衬着未来的昌盛与豪迈。这是档案创新与发展的的魅力所在!
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忠贞不渝地追求,就会成为壮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华民族已经踏上了小康之路,复兴之路。全球为之震撼,世界为之瞩目。管理永不停歇,服务永不止步。档案,以人文创新的理念当先锋,用科学的管控手段做后盾,筑立起一座座小康路上的加油站和里程碑。
不忘初心,凝聚档案的小康神韵!
牢记使命,绽放档案的小康情怀!
原创于2020年06月09日,2020年11月09日在肇州县档案局6.9国际档案日征文活动中被评为二等奖!
作者简介:李百合,肇州人;现就职浙江永康;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高级职业经理人;高级BIM项目管理师、高级装配式建筑应用工程师;国家一级劳动关系协调师;国家二级企业培训师、政工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香港国际名师名家名人联合会终身荣誉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