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错音节奏的创作思维呈另类。
《无帆之舟》章节是十四个,以前七个章节为上篇,后七章为下篇的思路,呈现出两个板块,一个是战事,另一个是商事。战事见骨气;商事看韧劲。小说错音节奏的认识是指如果参照正规模本样子来比照的。正规的写作方法有专门课本和老师教。而往往按正规路子去教,不大可能会教出优秀的作品。就像唱歌一样,按谱子唱,一板一眼,唱不出自我情感,因为你必须要按照要求去做,不允许有自己的思想体现其中。这就显得僵化和呆板,形式不活泼。
如果按照慢半拍或快半拍去处理,节奏就会发生变化。小说《无帆之舟》也在无意中凸显这样的特征。最明显的就是在处理曾烨这个人物的细致铺排与编织,显得非常精心与老到。小说的可读性也通过对曾烨这个人的描写的丝丝入扣和娓娓道来吸人眼球。无论是作者的情绪和故事人物的情绪能够做到相互匹配起来。
小说按战事和商事两大板块结构,首先是采取了前七和后七的章节均衡方法。这也是小说能够成功的方法之一。另外一个是不按经验操作。首先是别人的经验,不盲目采取和吸收。比如第七章写留学准备。经济零基础,自费,凑路费,问同学借20万,朱坤老婆董梅帮她进出缅甸采购翡翠。途中还有知青祝英相帮,经过一个月,李立还清了借款,还富余三千美金。这时候会发现,这部小说还带有励志性质。似乎是战事、商事、兼励志等三合一的立体感。其中一条,注意了平面和线性这样的弊端,方法是把在部队认识的丹丹拉进来作并线叙述。丹丹曾教她做文胸。
于是也把地域作为插叙进行背景交代,如,缅甸的木姐、畹町、腊戎、瓦城、眉苗等地名介绍。还写丹丹的父亲到银行换即将作废的纸质缅币,赚到钱,于是开始买二手洋房,雇佣更多工人做事。1967年,缅甸排华,丹丹一家回到祖国。丹丹父亲在搬家一事上的态度从容和冷静,导致丹丹和男朋友天各一方。一家回到边境的华侨农场。丹丹趁缅共招兵,然后找到走私的国良,有四个人便越过边境,参加了缅共人民军。后来退伍回国,在农场医院当了妇产科医生。之前,曾派到昆明医学院学医三年。
策划:关敏仪
主编:然空
审稿:萧潇
顾问:秋秋 胡晶清
评论:今音(雍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