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业余作家的小说基本功是以爱好和自我培养为主。
小说需要什么基本功,看怎么理解,一般来说,写小说基本功会按照文学概论来做,但是,当遇到我来为这篇小说写评论,我认为,作者对理解基本功的高度不一样,这时候就谈到了作者对创作的兴趣浓厚与否所带来的结果,比如作者边创作,边想画面感,想情感,没有过多在技术层面上作停留,这时候的小说就写得好看了。写着写着,就越来越厉害了。
另外,没有进入到缅甸人民军这样的领域是无法理解的。如何让思想活起来,思维跳出来。第三章末端写到了一行十人去炸缅军碉堡,李立非要去,营长让警卫员跟着她,看着她,不让她发射火箭弹。
在后送伤员这个章节中(详见第四章) 第一个细节就写到曾烨被提拔当指导员了。人尽其才,在这里做到了和实现了。不能小看对这样的细节描写。第二个细节写后送伤员,抬担架的老百姓已经站在旁边。李立背起五四手枪、背包、药包就跟着担架跑。这时候我们比较一下,其他作家是如何写类似这样作战场面的?这么写,要提醒的是我们需要从中学到什么。传统的学创作,首先要了解一部作品的表现思想啊,主题要求啊等等,现在创作,不需要学这些东西。
不要认为大家走的路就一定是对的。比如,结合这部作品,主要看人物如何生存的实际。如,后送伤员是以段落描写的细节,具有新与未知的特征。一个是16:1,李立拿着一把五四枪,对空连放八枪,把被“莽林”吓跑的抬担架的老百姓又弄回来了。这个是新。那么另一个未知是,当16个人撒腿就跑时候的心理描写,就是恐惧、无助、绝望的细节。像这样的叙述比较复杂,一个是视角转换,另外一个是对叙述语言的节制处理。
之前,伤员送到,没人管她饭,北京知青袁辉递过来一把水果糖。她48小时没有合眼。睡了三天,昆明女知青李翠天天来看她。第三个细节写李立被调到群工部写材料。战士李英涛。麻诺营长再也没有回来,李立内疚自己对他训练时候进行的指责,但不知道他腿受过伤。1972年6月在果敢黑河写下一首《林中课堂》
如果,作者之前经过了哪个院校培训,然后再出来写这部小说,很难说,能够写出这么好的一部小说,问题是经过了写作训练之后而制约了大脑的主观能动开发。这可以涉及到写作的心理状态。在文学艺术的百花园里,你喜欢哪朵就摘哪朵,这其中所透露出的是尊重自己的文学爱好的重要。写作表现分两种,一种是写情感,另一种是写技术。比如在第五个章节南佤部落之战,开篇就写到曾烨给李立写了第21封信。
接着写跟李弥残部较量。这个细节的信息量非常大。写到了果敢,写到了彭家声。写治跳蚤用清凉油没用,干脆用敌敌畏。还收留五岁孤儿挨刀,他非喊旅政委爸爸。缅甸老兵的女儿苏红从小长在中国,讲一口贵州话。电报员小王在发报机上挂一条白毛巾走在前,为李立引路。绕过刺蓬,在鬼门关走了一回。前面通知,继续前进。李立又来大姨妈。苏红谈起宣传队昆明知青安妮。刚入伍的女青年甲麦。战事细节凸显。从曾烨嘴里还知道,老家还在找她麻烦,要把她弄到边远山区,说她家庭有问题不适合边疆,后来生产队出证明说她支援世界革命去了这才消停下来。
这样的叙述说明了按照人物的情绪去发展线索的另类思维是有效果的。作者是这样跟着人物的情绪来发展故事线索的,在第六章事件里面,写道,在行军路上,李立听说勐宁来了两个小姑娘,十岁左右来找姐姐的,结果没找到哭着回去了。李立觉得可能母亲没了。同时,从前线传来曾烨等三人牺牲的消息,“不能伤心,不能坐下,更没有权利哭泣或躺倒”继续前进。这时候小说呈现出复杂的一面。一个是战事吃紧,另一个是亲情困扰。小说对两个区域的简描,却道出了人世间天翻地覆和令人沮丧的事情。这时候,李立提拔为医助,同时也遇到了岳塘政委的求爱。
像这样的结构方式,写其它题材也容易成功。因为作者有她自己爱学的东西,和有兴趣点。就过程而言,距离成功就很近了。按理说专业作家是老师,是专家,但这个时候就要认真思考,思考对象是干什么的。思考是为获得更好的一种写作方式,缩短成功的路线。这涉及到一个专注度。比如专注由原来的结构经验是如何吸引和扩大受众面的。读者注意什么,你就注意提高什么。尽量和读者拉近距离和寻找共鸣点。
这时候再来看作者在第六个章节事件,是这样来贯串事件的,比如,李立要结婚了。宣传队队长,上海知青来昀写的对联。李立出嫁了。曾烨走了。他还活着,受伤回国,途中被抓,送去劳改。缅共散伙,精英被镇压。岳塘支左归来改行,李立一家又在一起,岳塘和岳父一起做木工弄家具。娘子军连的崔庭瑞也回来了。她的传奇经历和胆魄,粉碎四人帮后,她回来了。十二中的婉华给李立送来一张知青回城表。岳塘上大学走了。李立也回昆明上学了,遭同桌23岁学员嘲笑。岳塘毕业执意要回老家盈江,不愿意留在昆明。她给了岳塘三年改过,如此等等。既然写事件,就需要把事件串起来。于是发现小说写到这里的节奏加快了。

策划:关敏仪
审稿:萧潇
统筹:胡晶清
顾问:秋秋
主编:然空
评论:今音(雍赓)
202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