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雪(笔名)夏彩玲(实名)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铜陵。
盲舅(散文)
夏雪
舅舅才5岁,我外公远赴厦门的鼓浪屿务工做皮鞋已三年,得了热病后客死在他乡,我母亲那年9岁,她12岁给人做童养媳,之后逃出来去了日本人在上海开的纱厂做女工,参加了工厂的地下党。当时浦东川沙有一个在香港开公司的少爷看中了她,连陪嫁丫头也买好了,母亲向党组织汇报此事结果不同意,不久母亲带舅舅参了军。
至今我珍藏着一张母亲18岁的照片,那是老上海的旗袍,优雅而又美丽! 失去自由和失去光明是人生的两大悲剧,我的舅舅只拥有18年的光明。14岁随我母亲加入了新四军,团长要留他当警卫员,母亲舍不得,带他去了随军兵工厂。在炮火连天和敌人拉锯对抗中,为部队制造手榴弹、枪榴弹、迫击炮和炮弹,在敌人的疯狂扫荡中,军工的机器设备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军工战士在抗日的烽火狼烟中不畏牺牲和英勇奋战!
顽强转战流动的新四军兵工厂既简陋又残缺,还要随时给部队补充大量的武器弹药,既卓越又艰难,一天夜里制作黑炸药时发生了爆炸,舅舅的双眼被炸得血肉模糊。部队派母亲送他回上海治疗,俩人乔装成老百姓在苏北穿过封锁线,绕过战场,走走停停等到了上海,舅舅己痛失了挽留最后一线光明的机会。他留下来养伤,母亲沉痛地返回了部队,从此外婆为舅舅痛苦万分。离开部队和双目失明的双重打击下,使舅舅陷入了绝境,他曾经看到的光明在一瞬间永远地消失了,猝不及防的变故从此让他以杖代步在黑暗中艰难摸索前行。
从此在三生石上他难刻日月,舅舅的身心遭受到了惊天动地的毁灭和打击!斗转星移,在全国解放的炮声中,他终于由最初的徬徨归于最后的平静,开始学习盲文,慢慢走出了悲哀。在无锡残废军人疗养院里,舅舅获得了自信和激励,开始明白:太多的同情将毁掉自己的一生,他找到了自我,要身残志不残,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可叹“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舅舅被授予了特等荣誉残废军人证书,分派到了上海盲人福利工厂当领导,并被选为上海盲人协会理事。舅舅30岁出头时组织为他挑选了小他13岁的爱人,记者采访登报表扬了舅妈 , 婚后生了女儿和儿子。舅舅的幸福都是凭触觉获得,凭感觉或听觉拥有。如果有奇迹发生,能给予他一刻光明,舅舅首先会凝视他的妻子,还会亲吻他的儿女——他从来没有看到过我及他失明后的所有亲朋好友。
令人吃惊的是:我1960年去了东北,1981年我带着儿子去上海看他,悄悄地走进房间还没等我喊他,舅舅就高兴地叫起来“彩玲来啦!”,至今弄不明白我消失20多年他是怎么准确感觉到是我来了。舅舅靠着听觉、嗅觉、感觉和盲杖摸索完了黑暗的一生,我小的时候去上海常问他坐几路车,在哪儿换车,全然没把他当盲人。但看到他家里全方位360度无死角严格实行网格化、丁字形管理:所有物品的上下左右、顺序方位永远不变, 舅舅能很轻松地拿到毛巾、茶杯、书藉等。几十年坚持下来实属不易,由衷敬佩感激舅妈和家里人如此真诚永久的爱,以及舅舅定向行走的功底,训练有素的生活技巧和有效安全的出行能力,那时还没有导盲犬!
舅舅永远那么乐观向上,离休后更是涉猎广泛,爱好颇多:他研究地方方言,研读了《圣经》,热衷于盲人协会的工作,热心帮助盲人朋友排忧解难......他是精神和意志的王者,是杀出重围的黑马,无论胜败,他都是凯旋的英雄!2014年大年三十我给他拜年,舅舅声音宏亮思维敏捷,我顺手将电话转给了弟弟,心想以后再细细的聊,没想到这便成了永别,那年元宵节酒后他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人扼腕叹息,这89岁的老人想百折不挠已无能为力,才知道来日方长其实并不方长!
剪一缕黄昏的残阳为他铺路,挽一束岁月的秋菊为他装点,写一篇纯情的祭文为他悼念:舅舅的一生将伤痛深藏心底,却把微笑给了别人;自己生活在黑暗里,却把光明给了别人。“曾经苍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为舅舅我把这永恒的怀念送上天际,撒向风里、云里和雾里!!
夏 彩 玲
二零二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今音(雍赓)评论:
评文章转型的可塑空间
夏雪这篇散文《盲舅》在开篇有一个描写母亲的细节,母亲回避了一场婚姻之后,带着14岁的舅舅参加了新四军。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母亲的觉悟的人,能有多少。能带着弟弟一起参军的又有多少。然而,它给人的启迪和影响,就是在当代,也有现实教育作用。作用于回顾和借鉴;作用于处惊不乱和保持大局意识。这是散文的所要透露的核心内容。也是文章的基调。并且,一直能够贯穿全文的意识,既清晰又理智,为散文一大特征。
文章以叙事为主,叙述了在兵工厂的舅舅双眼受伤,由母亲带他回上海治病。然后母亲归队。舅舅迎来上海解放等,作为文章的主要线索详细描写的过程,是从怀念这个角度来进行铺排的,其中的语速和情感色彩,在仔细品味中略作沉淀,然后再从中引发思考。
首先,散文对人物的艺术概括。从舅舅的14岁一直写到89岁离世。其中所含的还有一部长篇小说的容量。这是散文引发出来的空间。第一,空间之大,是因为涵盖了14岁至89岁这条纵向线索以外,还有伴之它的横向扩展面。
第二,历史之变。是指其中对年代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跨越。由散文提供这么多的信息量,同时也给研究上海地区早年参加抗战的人文结构与组成,以及受到的影响等,都是一部部活生生的教材。

策划:关敏仪
审稿:萧潇
顾问:秋秋 胡晶清
主编:然空
评论:今音(雍赓)
202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