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县委政府打造“作家之乡"有感!
文/王应祥

新年伊始,岐山县“两会”上, 政府县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多出文学作品,多出文学精品,高调提出:“对外打造岐山作家之乡"的品牌战略,县委书记和县长对创建文学品牌的定位和重要性的认识是高尚的,令人感动的。其意义、作用和影响力在市、县,乃至全省和全国文化宣传界,也是十分明显和巨大的。岐山县在政府工作报告和文化发展规划上,县上主要领导做岀了明确的文学品牌战略目标定位,这使得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反响强烈,赞誉声不绝。都在为县上新一届领导班子重视文化工作和打造文化品牌,竖起拇指大大的点赞。新年的元月30日下午,张军辉县长带领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政府办主任来到县作协进行慰问和工作调研。网络媒体一经传出,引起各类人士和各地网民跟贴点赞。
岐山县委,县政府积极打造“作家之乡”,振兴周原文化,县上领导对文化的作为,给我们的启迪颇深。
第一,它充分彰显当地党委和政府对文艺,文学、作家队伍的高度重视和真切关心,也充分提升了县域文学、作家的社会地位和美誉度,从而调动起县内外本籍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有政府提升作协工作的力度,它更好地团结凝聚了全县各类作家,诗人和文化学者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第三,党委政府大力扶持作协,通过提升作协组织渠道和作家自我教育,引导作家提高了思想涵养和艺术素养,走正路、多出精品。
第四,通过作协组织的正规途径,及时反映文学界的呼声和问题,使党和政府更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作家和文化学者存在的实际困难等问题。这就从多个方面促使地域文化形成更强大、旺盛、持久的生产力,使地域文学走得更稳,走得更远,成为了与当地经济发展并驾齐驱的对外品牌。
岐山县委和政府对文化事业,文学创作,作家协会的重视,关心,扶持和向外推介,打造“作家之乡”这个文学品牌,对毗邻的我们扶风文化界人士乃至扶风籍在外人士和宝鸡各地的文化人士影响很大。
就我们扶风而言,扶风对外是一个文化大县,文化名人大县,在军界和地方的各类型文化人士(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层出不穷,扶风县作协成员有上一百三十人,市级以上作协成员也五十二人,省级作协二十八人,中国作协会员二十人,中国散文学会三十八人,作品涟涟,精品也不断。他们用文字为社会,为民众展现别具一格的精神世界,使人们享受了精神的美味。
一直以来,我们地方政府对于文化事业,文学创作的发展,诗人,散文家,小说家,以及故事创作者的作品在印刷出集(书)上,与现时期的经济发展已经极不相适应了,主要的是在财政对文学创作作品上的扶持上有点滞后,应该尽快对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积极的给予在印刷经费上的倾斜扶持,改变目前这种落后的怪像。
在这方面,我们宝鸡的市、县应该向陕北学习,向榆林学习,向黄陵县积极学习取经。早在十年前,他们这些地方县,区就开始了对于不同类别的文化,文艺作品集(书),甚至,家谱,族谱都给予个人在印刷资金上的补助,补贴的财政政策。只要是积极宣传当地的文化,经济,历史,人文等,都纳入财政当年的补贴范围。这些印刷出版的作品补贴政策,县与县,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政策不相一致,多的补贴为其在所花印刷费用的40%,少的也20%,以鼓励作家,学者多出书,出好书,减轻他们经济上一点印刷负担。
2010年笔者在西安建民印务公司,承印《扶风县军事志书》时,在那里前后两次待过半个月的时间编印军事志书,与在印务公司里编印散文集,小说集,回忆录,诗文集以及黄陵文典等陕北,榆林的一些编纂人员天天接触在大办公室里,各自都在改稿,校稿,关系熟了,交流也多了,也很羡慕他们那些县上的文化财政扶持政策,给我感触颇多,我也在此后常在一些文章中点赞他们的好做法,也在一些适当的场合为文化人士呼吁一下。
现在,印刷文化,文学作品,印刷厂一个书号就要两万元,一个穷文人,一个小小的老百姓,两万元书号费再加上五千至一万多元印刷费,书印出来就已经花去三万左右了,能销售多少呢?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成本?这多大的费用一个作者能承受得了吗?即使一个公职人员想出个人编写的散文集,诗歌集,小说集,印刷下来得要三万元的费用,这就要还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了!这么大的费用,有必要印刷出版吗?所以,振兴文化事业,打造文学精品,也需要经费的相应保障,不仅要保障宣传部门,文化主管部门,我看还是要给文联,社科联,作家协会,以及各个文化研究协会必要的充足活动经费支持。
这些年,以扶风为例,扶风县除县作家协会外,成立的各个文化研究协会不少,如读书协会,周文化,美协等等,然而,这些成立的文化协会组织,没有经费,开不起个会议,有名无实,就甭提搞什么宣传地方的文化采风活动了。但是,从上级的有关政策规定来说,既然民政部门都批准了这些文化组织的成立了,应该是名正言顺的,也是顺理成章的纳入当年地方财政预算啊?!那么每年财政到底能给予文化组织多少支持呢?我不得而知。
按照行政建制来说,中国作协从1949年9月正式成立,就属于正部级的单位了,省作协也是正厅级,然而,做为县级作协随着时代变化和机构改革的演变,尤其是“文革"后,这个机构里曾经也是吃“皇粮的”的公家人员,竟然也演变成了空壳的文化机构,各个文化人被逼放下笔杆子,下放去乡下拿起了锄头,以至于至今县作协也始终成了一个“三无"的空架子。县级作协现在充其量,也就只有一枚公章子,一块名称称谓上响当当的空牌子,班子成员也是各行各业人士,平时作协办公和开会连个地方也都没有,全凭自己解决。据了解,在我们宝鸡,有的县才刚刚成立起县作家协会,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的一个管理作家的组织怎么如此涣散。消息一出,这让网民大跌眼镜。
去年,延安市和延川县将市,县两级作协恢复纳入正式的事业编制,列为政府行政事业编制序列,各地反映极为强烈,也都是蠢蠢欲动。无独有偶,去年初,贵州省遵义市文联主席肖勤在贵州省两会上积极为市,县两级作协列入事业编制而强烈的发声,引起大会委员们和代表的极大关注,后来,也引起省委编办和宣传部门高度重视,开始了在少数县从县委的宣传口和政府的文化事业编制口分列出相应事业编制数量,调配落实县作协这个事业编制的试点,以改变基层文学工作“三无”的现状,促进了地方文学事业的有绪发展。我想,各级政府官员还是有必要出去多学习学习外地的这些先进经验,学习我们陕西本省延安市的先进经验,学习我们邻近的岐山县的好经验,尽快完善县域文化快速的发展与新时期极其不相适应的这个方面,以提升和振兴县域文化事业发展上台阶。
现在,分门别类的自媒体文学平台如雨后春笋,随着网络时代的突飞猛进,人们对文学和作品的认识也在深化,认识度和接纳度也在提高,网络文学的作用及影响力也在不断的扩大。做为县一级的作家协会来说,让他们有作为,但也须有地位,有地位了,才能更会有作为。县作协是县级党委和政府的主流文坛,是引导作家出好作品的风向标,作协人也逐渐富有了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新的历史时期,相信在新的县委,政府领导下,广大作协文友这种感恩之情和责任心态,也会使县域的文学事业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王应祥,陕西扶风县召公人。退役军人,公务员,武装干部退居二线,一级科员主任。扶风县社科联副秘书长,县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市散文杂文协会会员、市作协会员。从部队至今,先后在《人民军队报》、《人民装甲兵》、《中国国防报》、《解放军报》、《中国民兵》、《西北民兵》、《中国农机化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西北信息报》、《各界导报》、《宝鸡日报》、省市广播电台、各地网络媒体平台等刊发各类新闻类稿子两千余篇;刊发散文、诗歌、小故事一百三十余篇(首),获全国农民报好稿评选二等奖1篇,省、部级刊物征文二、三等奖15次。主编的《扶风县军事志》书,获全国县市级军事志编纂质量三等奖,多篇散文入编在《宝鸡文学六十年》、《耕耘在黄土地》等文学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