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音(雍赓)评论:
业余的真爱文学,走情感路线也容易成功
——评李寒曦的长篇小说《无帆之舟》
情感是业余作家既具备又自豪的,也是长项,相对写作技术在于充分发挥。这也是和专业作家没有可比性的地方。专业更多注重的是技术,而不是情感。区别在于,业余的是为自己而写,而专业的是领工资的,他必须要按照单位的要求和标准去写。如果谈到享受写这本书的过程,直奔结果而去,会显得有点痛苦。如果换角度去思考,我是写给自己看的,至于别人,你想看就看,不爱看就算了,没有负担。这是业余作家的优势,特别是老年业余作家,一般都是采取了不正规的写作方法而取得了成功和快乐,这本书就是一个例子。其中方法很重要。比如这个长篇是如何建立语感的。你如果和一个专业作家在一起探讨,就像底层在和火箭专家探讨发射技术。我们和专家谈写作技术,行不通。所以要走自己的情感路线去写作。
其中反映有两个,一个是业余作家的谦卑精神,另一个是所持的标准和对象不对称。我们对称的是处在同一个频道的业余作家的对话与交流。比如,有的专业作家的作品,你能够去看,但无法打动你。这是为什么。其中,千万不能拿鲁艺的标准来要求业余的作家,尤其是七十岁以上的作家。比如围绕《无帆之舟》我们想达到一个灵魂交流和情感传递这么一个目的。
这又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文学,另一个是爱文学。首先如果你坚持学文学,我想你可能坚持不下去而半途而废,试想,中文系毕业的有几个能够写小说的。如果爱文学,就会发现,业余作家会写小说的数量,不会比专业的少。其中主要看概率。按道理讲,专业院校培养的作家要比业余的多,实际情况而是业余作家要比专业的多。于是,这部小说不能跟专业作家的书比。要和同年龄的业余作家比。
如果从心灵感受这一个层面去看《无帆之舟》有很多东西能够浸润到血液里面。比如第一章插队景颇山的章节中写到表弟的一封信告诉李立,母亲被打,激发了李立当缅甸人民军的想法;他通过半小时休息后,把一把剪刀藏身护卫,再经三小时的路程,丽丽哭喊着她早些回来。在芒宁她走过瑞丽江界河桥,简称越过界河(详见第二章)。
另外,越过边界后,新兵站游击队掌管入伍资格的田英兰和缅兵男偷晴遭知青战士批斗;炊事员小李(女)侮辱同去的同学偷其皮带而引起李立对其不满;小李请假出去让李立代其做饭。这是一个火山口。因为不会做而非要做。但她服从了,赢得老兵赞赏。她相信自己不会一直做饭做下去。泼水节前两天,一个赵姓女中医在打篮球,问看书的她是否愿意跟她出诊。李立回答很干脆,“好”。以个性来把握和赢得机遇。依靠的是李立血液里面的那股骨气。
在第二个章节里就写到了改变她命运的后方医院的指导员,(详见第三章)点名让她去医院上班。李立学拔火罐,然后自己打“摆子”,指导员帮她给病人发药酒,还问她吃不吃凉粉。
这时候小说安排曾烨出现在李立身边,曾烨拿出药给她吃,还说了自己是昨晚上来的,今天马上就要上前线。李立和老吴头的矛盾,最后被指导员岳塘化解了,老吴关了三天紧闭。接下去,小说描写了李立的医术从生疏逐渐走向熟悉,比如一天,张医生轻声说伤员快下来了,把绷带急救包准备好,请链霉素配好。这两个好,在其它小说里会处理得长篇大论。但在这里是符合了场景需要,因为战场,因为紧急,因为急促,因此这时候的小说语言的制式是根据这个来的。
又一次,张医生又轻轻喊她,打响了,快起来。五分钟内准备好急救用品,战事停了,对岸的知青过来庆贺,这时候,小说提到了知青小涛、邢健等。这时候写到了曾烨的暗恋,他和李立的交谈只有一小时,接着,曾烨就上战场了。

策划:关敏仪
审稿:萧潇
顾问:秋秋 胡晶清
主编:然空
评论:今音(雍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