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之城·书香邢台
党史学习的生动教材
读金一南的《为什么是中国》笔记
邢台市第三中学副校长张利青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是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的著作:《为什么是中国》,这本书围绕共产党百年历程,讲述了一个一个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从中让读者感悟,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砥砺前行的不杇足迹,这本书只要一看就会爱不释手。
一,一盘散沙的衰败中国需要站起来
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大英帝国凭借28艘军舰、1.5万人的军队入侵中国,迫使大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银元。中国近代史由此开始。
1856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1.8万人、法军7,200人长驱直入中国首都,将圆明园付之一炬。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战败,一纸《马关条约》使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赔款白银两亿两。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拼凑的兵力不足两万人,10天北京陷落,此次中国赔款达到空前的4.5亿两白银。
近代中国这种衰败,败在封建统治的腐朽落后,败在中华民族的人心涣散。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在广州登陆后,类似三元里的抗击不是普遍现象,更多的倒是当地民众主动向侵略者出售牲畜、蔬菜、粮食。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周围照样有中国民众随联军之后,也加入了哄抢园内财物的行列。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要说京畿重镇,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全占。此处清军十五六万,义和团还有五六十万,从兵力对比来看,平均40个人在家门口堵侵略军1个人。我们堵住了没有?没有!
入侵者10天之内攻陷北京,为什么能做到呢?
1.8万余人的八国联军队伍,需要的后勤辎重,大多是当时中国的民众帮着运送的。
八国联军攻到北京时,北京城高池深难攻入。这时,北京的居民又向八国联军通风报信,告知广渠门的下水口没有设防。于是,联军从广渠门下水道鱼贯而入,而中国的民众则揣着手站着,事不关己地观看,看洋人怎么跟皇帝打仗。
八国联军包围故宫,民众帮着填平壕沟,帮着架梯、扶梯,还有不少民众坐在城头、墙头上,帮着联军瞭望。八国联军在北京杀人,指定中国人捆中国人,中国人砍中国人的脑袋……
甲午之败,也是腐败使然。在日本联合舰队开炮之前,有多少人参加了埋葬这支舰队的工作。在政治腐败、军纪废弛的社会环境中,一切都因循往复,形成一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链:政权建立了军队,又腐蚀着它;军队维护着政权,又瓦解了它。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互为牺牲品。
中日甲午海战时,除参战知情者外,上上下下皆跌进自我欣慰的虚假光环之中,不能战以为能战,本已战败,以为战平,或以为获胜,从而严重加剧了对局势的误判。统治者只对家族,姓氏负责,不对国家,民族负责,全社会没有天下为公的理念和实践,如此怎么可能要求民众与你万众一心呢?
正如20世纪初孙中山所述:“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
二,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杨靖宇对出卖他的赵廷喜回了一句:“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杨靖宇这句话真是撼天动地,气壮山河。什么是中国的脊梁?什么是中国的血性?什么是中华民族永远不灭的灵魂?杨靖宇用整个生命在向世界昭示。
抗日战争最困难阶段,地质学家丁文江讲过一句话:“只要少数之中的少数,优秀里面的优秀,不肯坐以待毙,这个民族就总有希望。”杨靖宇就是这样少数中的少数,中国共产党人也是这样少数中的少数。就是这些人用他们的脊梁,硬是扛起了整个民族的希望。
后来为世人所诟病的大清军事变革,从八旗到绿营,从绿营到湘淮军,从湘淮军到小站新军,军制转换频繁,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但没有一次是战前转制,皆因时机错过战败而被迫转制,结果仍然无法避免下一场失败。就如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所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天国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
1931年,日本关东军1.9万人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军19万人,两天丢掉奉天(今沈阳),一个多星期丢掉辽宁,两个多月后东三省沦陷。东北军几乎20倍于日军,却轻易丢了国土。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华北驻屯军最高统计是8,400人,宋哲元部二十九军10万人,结果一个月内华北沦陷。当时的中国就是如此衰弱,一击即垮。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皇权被推翻了,旧的社会权力中心、资源分配中心随之消失,新的权力中心又是谁呢?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还是袁世凯凯手中的北洋军?当时军事力量,基本掌握在袁世凯手里,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缺乏实力,对共和的解释权又掌握在孙中山手里,实力派袁世凯缺乏道义。孙中山长期漂泊海外从事革命工。影响他在普通中国民众中形成政治魅力,袁世凯是大清王朝的旧臣、重臣,影响他在各个革命团体中形成政治魅力。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政治对立与军事拉锯,导致了中国社会权力中心的真空与半真空,原本就是一盘散沙的中国,此时变得更加松散。
辛亥革命诞生了中华民国之后,中华民族的灾难依然没有停止。我们很多人认为共和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了,但是如果全面地看,袁世凯1916年就死了,袁世凯死后12年,我们还实现了12年共和,结果怎么样,北京9易政府,24次内阁改组,换了26任总理,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共和也没搞成。革命之前,有一个皇帝,革命之后,一省一个土皇帝,城头变幻大王旗,从1911年到1931年的20年里,仅四川一省,军阀混战478次,大众的福祉,黎民的权益,几乎全部淹没在对权力的争斗,对地盘的争夺之中。
蒋介石一辈子就想战胜共产党,一辈子没搞成,最后败了,就败在毛泽东手下。为何而败?是败于主义,还是败于枪杆?是败于对历史的把握,还是败于对未来的规划?蒋介石也许终生不解。遇上毛泽东,蒋介石便也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共产党人。
这才是历史最终的选择。百年中国的政治舞台,各种力量熙熙攘攘,来来往往,都不乏机会走到台前表演一番,但大浪淘沙,于无穷无尽的灾难中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未来
1921年成立的政党,1927年创建的军队,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失败到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而国民党掌握全国资源,掌握国外援助,掌握一切执政者所能掌握的优势,竟然在二十多年里全盘崩溃,灰飞烟灭。这个过程的真谛在哪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未来。
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与非凡,毛主席作为这个党的领袖的伟大与非凡,并不在于是否能够发出神一般的预言,而在于始终保持一种珍贵的历史自觉,既能对历史运行规律进行深刻领悟,又能对社会发展前景主动营造,既能够迅速修正自己的失误,又能迅速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自觉把实事求是作为共产党人最富生机和最为鲜活的灵魂,从而掌握了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武器。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大历史自觉,就是从来不将马克思主义绝对化,也从来不将自身经验绝对化,而是立足中国大地,根据中国的实际用中国的办法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是我们这个党,能够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取得种种成功的最大优势所在,在这个基础上,才真正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仅此一点,毛泽东就功在千秋。
抗美援朝,这一场战争打出了几十年的和平,也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国的实力。现在,中国飞速发展,但是中国在通信、经济、科技领域的发展,引起了美国的巨大恐慌,因此想方设法对中国抹黑、打压、围堵,进行诸多限制。为什么?因为中国强大了,他们着急了。
现在不止美国,全世界都在关注,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雄起?为什么中华民族最终要实现民族复兴?如今中国有什么困难,我们如何赶超? 为什么中国能从以前的积贫积弱一再衰败,成为世界强国?如今的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金一南将军在他所著的这本新书《为什么是中国》中,做了详细的有理有据的表述,描述了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从而解读中国道路,书写中国力量,彰显中国自信,上面的问题在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这本书,不仅成年人需要阅读,让自己了解当下国际的发展趋势,也能深刻地洞悉国家博弈背后的原因;也可以推荐给青少年学生们阅读,让青年人不要忘记惨痛的历史,看看我们先烈们当年经历的苦难,要下决心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最主要的是让祖国的青少年们有信仰,有抱负,有血性、心中有祖国、有人民。
《为什么是中国》是党史学习的生动教材,大家必须了解我们党的历史,向历史寻经验,向历史求规律,向历史探未来。通过不断学习来共同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并将之转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不竭动力,将之转化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磅礴力量!
回顾历史,是为了吸取经验和教训,只有透彻读懂那段历史,才能读懂中国的当下和未来。所以,建议我们大家都读读这本《为什么是中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