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史札记.从曹操的两次误判说开去
文/陈天林

一看到案头《三国演义》这本书,便勾起关于曹操的许多记忆,遂以记之,请专家斧正,与同仁共享。不敢说是“历史研究”,充其量算是读书札记。
话说汉朝自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刘秀中兴,传至献帝,諸候四起,遂分为三国。大汉共经二十四帝,历时四百年,并吕氏新莽共四百二十二年,最终还是应验了《三国演义》开卷第一句话:“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令人不解的是曹操却落了个坏名声。从留传下来的戏文脸谱可见一斑:曹操是个“白眼窝”,很明显说他是个奸贼。事情果真如此么?但他本人是坚称自己是大汉忠臣,他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发出的文书依旧用“大汉臣相府”字样。我们只能从他的几件事情来看看他到底是怎样走到这一步,落下这个恶名的。曹操有句口头譂: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听听他说的多么肆无忌惮!
群英会蒋干中计,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各路諸候的厮杀,说到底无非是为了争地盘。
先看看东吴周瑜,当时諸葛孔明就在他帐下,他碍于孔明的威名,不敢下手。说是联手攻打曹操又骗来刘备,会面时,只见赵云立在身后,他只好又作罢。这时曹操也没有闲着,知道人家在联合对付自己,也一方面派蔡瑁、张允两员大将操练水兵,熟悉水上之战。一面又挖空心思企图瓦解对方。这时有幕僚蒋干进言,说和周瑜同窗多年,可算发小,愿渡江说服周瑜归降。曹操听罢甚喜,便依蒋干所言。谁知蒋干渡江会见周瑜,周瑜甚是热情:老同学别来无恙,是来为曹操作说客的吧!蒋干极力否认。周瑜说,如此更好。便召集各路要员为蒋干的到来举行盛大宴会。宣称:今日我的好友同窗蒋干先生来访,咱们只谈同学情长,互诉衷肠,不言当下战事。谁若涉及双方交战,那怕支言片语,问问这个看能答应否!随把一口宝剑交予太史慈。这下就堵死了蒋干之口。接着音乐四起,推箸把盏,喝得不亦乐乎。周瑜数次敬酒蒋干,佯装已醉,口中说道,有同窗自远方来,今晚要与摯友同榻共寝,抵足而眠。说着便拥蒋干进入房间,他人各自散去。
遂引蒋干参观了备战粮草,武器装备,蒋干惊叹不已。后周瑜和衣而睡,呓语(梦话,也就是胡话)不断。这呓语像现在的“导航”一样指挥着蒋干在房间的行动,很快蒋干就翻出了周瑜早就伪造的蔡瑁张允的降书,蒋干看后大吃一惊,随后转惊为喜:自己夸下海口说服周瑜归降,已成笑柄,意外获得这个书信,便可取得曹操嘉奖。把这绝密文件就放入怀里,倒在周瑜一侧,准备入睡。周瑜这时也鼾声如雷,佯装不知。蒋干心想,若不趁早脱身,等到天亮,恐有不便。遂叫醒同伴,向帐外走去,保安门卫只是望了望,也不过问。蒋干甚喜,驾舟回到曹营。
不等曹操召唤,蒋干破门而入,便把所得文书递上,曹操连看数遍,问道:汝如何可得?蒋干就洋洋得意地叙说了周瑜设宴招待和同榻而眠的过程。曹操甚怒,遂传来蔡瑁张允问道:水军训练可否进行实战?二人答道:只是掌握初步要领,要进入实战,还需继续操练。曹操怒曰:等到那时,我的首级早到周瑜阶下!来人,将这两个反贼推出去砍了!
等到刽子手把蔡瑁张允的首级拿来等曹操验证时,曹操看也不看,心里直呼:“我上当了!”怒视蒋干,挥手斥退。
曹操又唤来亲信,让其厚葬蔡瑁张允,并嘱咐抚恤二位家小。
看官朋友,你说这么严重的后果怪谁?蒋干原是一个蠢才,自己也不想想,哪有使者和东道主同榻抵足而眠的先例?自己还以为受到了最高的礼遇。人家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就没按好心。自己还以为同窗好友情义至深!
曹操的误判,干了一件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正中周瑜的奸计。曹操心里虽懊悔不已,但口中从不表白,厚葬二位及抚恤其家小便可见一斑。
两军交战,生杀予夺,出于掌权者之口,不知使多少忠才良将死于非命,含冤九泉。若有法庭审判,合议庭各抒己见,当事人最后申辩,才能彰显生命的尊严。封建社会的弊端,决定了它的最终灭亡。
曹操第二次误判,更使人痛恨不已!那还是早期,曹操还是游兵散勇,因怀有一颗报国尽忠之心,因刺杀董卓未遂,亡命天涯时,被中牟县令 陈宫擒获,陈宫见曹操忠义肝胆,为报国恩甘身犯险,愿弃公职,和曹操兴兵共诛国贼。两人连夜收拾盘缠,向曹操故乡而去,走了三天三夜,投奔到曹操父亲把交朋友吕伯奢家里,吕伯奢对曹操的到来十分欢迎,安排房间让二位歇息,让家人做美味佳肴,自己去买酒,好好款待曹操二人。
吕伯奢走后,家人便准备杀猪宰羊,曹操忽听到院内人声嘈杂:“缚住,宰了,如何?”开门见有人正在磨刀霍霍,曹操以为事情已经败露,派人来杀他,二话不说,手持钢刀一口气杀了家里八口人,走到后院看到一头猪被绑住躺在那里。才愰然大悟,啊!杀错了,竟误会了人家,已鑄成大错。二人收拾行李,连忙出逃,走到村西见吕伯奢打酒归来。吕伯奢再三邀请二位回家赴宴,发现曹操满脸血迹,曹见事败露慌称:叔父,后面来人了!吕伯奢刚一转身,曹操随手一刀,便把吕伯奢杀了。
陈宫对此十分不解:前面我们在家中误会错了,不可挽回,为何还要这样?曹操说他回家看罢,岂能善罢甘休,杀了以绝后患。还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因为此事和曹操这话,陈宫想了半夜,最后弃曹操而去。曹操见事已至此,不能留住陈宫,只有今后以思相报。
事后众人知道吕伯奢一家死得冤枉,厚葬后又修了一座祠堂和一座高大的墓碑。曹操得位后曾到此谢罪祭拜恩人全家。
以上传说和《三国演义》中记述基本相似,但又有一种说法:是从魏国流传下来的史书发现历史真相,曹操诛杀吕伯奢一家并不是乱杀无辜。当时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在吕伯奢外出卖酒时,他的家人趁其不备,将曹操二人绑住,实行了抢劫。磨刀霍霍之声也有,但不是为了杀曹操,而是为了对付他们。《三国志》中的原话是:“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可见吕伯奢的家人和宾客还是别有居心的,曹操杀他们属正当防卫。
这到底是怎么了?本来是发生在历史上血迹斑斑的一桩公案,却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一个传说!不过,也没有什么,由它去吧。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史是不会重写的。三国时期,各諸候为了自身利益而陷入混战,一个个英雄人物的登场,大多不过都成了过客,而能被称为“枭雄”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曹操。他被称作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三国鼎立后,他成了魏武帝,和刘备、孙权抗衡。当年因骑马踩踏了麦苗,心中过意不去,因此割发代首,从这也可以看出曹操是个善良之人。但也有人称他为乱世奸雄,要不怎么会给他留了一个“白眼窝”的脸谱。
曹操更是一位很有造诣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曹操父子在魏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诗词《菩萨蛮》北戴河一文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换了人间。”由此可见曹操诗词的影响力不同凡响。曹操的著名诗篇《龟虽寿》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至今还被人们颂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几句经常会在酒桌旁听到。从他那首《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人断肠。”诗篇里,我们不难看出曹操关注下层平民和体恤忧民的思想感情。这对一个封建帝王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我们用《三国演义》开卷的一首词结束全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清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本文作者陈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