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李寒曦的《无帆之舟》属底层文学。
认识底层文学和高雅文学的不同形式。《无帆之舟》如果有乘风破浪的帆立在那里,故事人物李立不可能冒着风险离乡背井去缅甸参加人民军,她期待的是祖国和人民总有一天能够理解她们。人物要立起来的先决条件是自身所含有的那一股不同凡响的气质。
因为处在底层,李立要比她生活层次高的那些知青得承受与年龄不相符的更多压力。底层人描写底层生活,包括这部战火小说。于是,文学和文学理论,哪个在先的问题也可以在这本书中得到反思。
首先,文学是不用教的。教出来的文学模式一般都是以解决技术问题为主,而没有主动考虑到人物情感的出处与其的波动,并由这些波动的轨迹来自然形成故事,然后变成小说。作者创作这部长篇,没有人教她,所以在结构处理上最少保守思想和受着条条框框束缚。这些,已经在前面章节讲过了。
高雅文学属殿堂文学,我的理解至少是这样,只受一小部分人喜欢和欣赏。殿堂文学属于专业文学,有专门学校进行学习和研究。无论如何研究,如果围绕这个长篇,如果感觉不到位的话,哪怕头衔再大,你还是无法得出其中的奥妙,比如,李立出走的原因。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那段历史,要求文学的眼光也要不一样,首先要好看,如何能打动人心,这是首选。就跟通俗流行歌曲一样,它要比美声唱法更具有市场和人气。这部小说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其次,我们来对这部小说进行反推,推理作者在创作这部长篇时的开心程度和视野是否打开。首先是这部小说的语言是教出来的还是由听觉然后再通过感悟出来的。它涉及到小说语言的听觉和用眼睛看这两个层面。我认为,是作者先通过听觉,也就是耳濡目染。
于是,会得出这样一个道理,说话不用人教,从婴儿呱呱落地开始,是按照先说话后学文字这么一个方法在逐渐长大。小说语言也是这样。这就涉及到作者对小说语言的感觉养成,其中有基础,也有发展。那么,现在发现很多人在教如何写小说,而教的刻板和教条,首先局限了一些作者的思路,同时也包括眼界。这时候就会发现,有些小说是用文字堆砌起来的积木,除了主题思想和人物等反复在几十年的循而往复中作为经验在传授,而在理论之外的人物的精神世界层面的层出不穷则没有被关注或重视。所以,文学和文学理论是两个概念。
文学,首先是一种个人感受,把对世界的感觉通过笔反映在纸上。然后再出现了所谓的文学理论。包括这部长篇,也是先有个人感受,然后才有理论去佐证它,如此等等。这同时又涉及到一个文学究竟是怎样学的。值得思考。

策划:关敏仪
审稿:萧潇
顾问:秋秋 胡晶清
评论:今音(雍赓)
2022.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