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螽斯》中的多子多福
作者|东香人-朱双顶(中国)
“子孙成行满眼前,妻能管弦妾能舞。”这便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对家族兴旺的一种企求,多子多福也就成了中国传统观念的很重要的一种,而这种观念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深入民心了。这是由于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那时的人们意识到人多势众力量大,便能更好地利用和战胜自然,以争得自己的生存,所以就是希望尽可能多地繁衍后代,一妻多妾便有了社会的土壤,人丁兴旺就成了家族昌盛的标志,也成了人与人之间家庭祝贺的重要内容之一。《诗经》中的《国风•周南•螽斯》篇,就是一篇祝福人家多子多福的祝辞,让我们得以窥见了先人们,那时对繁衍后代以求多子多孙的愿望:
螽斯羽( 蝈蝈张翅膀),
诜诜兮(群集低飞翔啊)。
宜尔子孙(你的子孙多又多),
振振兮(家族正兴旺啊)。
螽斯羽(蝈蝈张翅膀),
薨薨兮(飞嗡嗡响啊)。
宜尔子孙(你的子孙多又多),
绳绳兮( 世代绵延长啊)。
螽斯羽 (蝈蝈张翅膀),
揖揖兮( 群聚挤满堂啊)。
宜尔子孙(你的子孙多多),
蛰蛰兮(和睦好欢畅啊)。
我们不得不对先人的艺术表现手法的高超表示赞叹!以今人之行为,在婚礼上无非是早生贵子、龙凤呈祥等祝辞,对老人无非是子孙绕膝、多子多福等祝福,直白而少含蓄。可三千年前的先人却用诗歌来祝辞,表现得新颖而多文雅。《螽斯》中,本为令人生厌的螽(zhong,读一声)斯虫,也就是今天的蝗虫类虫,被诗作者随手拈来作起兴之用,何也?只因为螽斯一来有非常强盛的繁育的能力,二来有群聚群起发出“薨薨”声音的习性,于是螽斯就成了先人们期望的“子子孙孙无穷尽”的象征,这用于多子多孙的祝辞之中是多么美好的比喻啊!一首新颖奇特的诗歌就这样流传开来,用在了婚礼之上是多么一件喜庆之事,上至宫廷王室,下至平民百姓,无不适宜。

“螽斯”就这样成了诗的主体,全诗围绕着它一步步展开,且重叠反复,一咏三叹吟兴,使“诜洗(形容众多)”、“振振(盛多的样子)”、“薨薨(很多虫飞的声音)、“绳绳(绵延不绝的样子)、“揖揖(会聚)”、“蛰蛰(群聚欢乐的样子)”有了一语双关,达到了以物寄情、浑然一体之效果,体现出强烈的象征意义。所以《毛诗序》说:“《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多也。”宋朱熹在《诗集传》进一步拓展了这一说法:“故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多比之。”这些虽有美化牵强之说,但以螽斯喻子孙满堂却是实有之意,平民百姓家也是如此希望多子多福、子孙满堂,所以《螽斯》诗作得到了广泛的诵传。清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就明确地指出了这种不足:“仅借螽斯为比,未尝显颂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读者细咏诗词,当能得诸言外。”这是回到了赏析诗的本原。
“岂独蕃草木,子孙已成林。”总之,《螽斯》所要表达的就是“宜尔子孙”这一主题,且反复呤咏三次,以六组叠词来强化,第一组表达多子兴旺的愿望,第二组延伸至世代昌盛的祝福,第三组则具体表现儿孙满堂的欢乐,这些在诗中并无明确的特指对象,对哪个家庭都适用,这就是它的艺术魅力:人人可祝之,人人可求之,人人可享之。“子孙继踵皆将相,我犹及拜西枢公”便成了《螽斯》的一个注脚,从古走到今。
注:《螽斯》诗译摘自安徽老年大学庞幸福老师讲课课件。
(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