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音(雍赓)评论:
评李寒曦《无帆之舟》合成之谜
一部十八万字的自传体小说的合成之谜。如果按照写作理论作指导,或许作者一辈子都写不出来这部好看的长篇小说。尽管大众化的文化阅读市场低迷与不景气,给一大批业余作家的好作品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这时候,要找适合自己的作品去进行阅读,比如这部《无帆之舟》就是如此。
合成之一,要看到这部长篇不是出自专业作家大咖之手,而是出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而且是一位业余作家。要把自己看好的题材合成出一部可读性强的小说,首先是结构自然。如果按照专业作家的要求和思路去做,这部小说的开头必须要按照专家的要求修改,否则不予发表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互联网的崛起,打破了这道屏障。
于是从自然的角度去看,它是和作者的审美意识分不开,比如第一章(一)插队景颇山。写刘芳出卖李立的速度之快,只不过就是两三个段落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又如,对陈瑾英气死父亲的描写,以及回顾陈返城于37岁那年病逝的速度既短促又没有拖沓之意。其特征就在于能够把握感动这两个字在铺排文字与结构,如有感而发的是陈的病逝,使得其抛开了两个年幼的孩子。这是选材入书的一种方法,四个字:有感而发。
其次,把握住了段落的跳跃处理。对专业作家而言,这种处理手法是最大的忌讳。只认为,跳跃法适合诗歌而不适合小说。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审美意识变化一个凸显的地方是读者要求故事快速推进,画面设计处理巧妙,这和原来心理小说的一个晚上能写一部长篇的做法,发生了根本变化。于是,这部《无帆之舟》在一开篇,就表现出了类似的不一样是把时空打乱,像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运用了段落来完成画面拼接。
比如在交代陈瑾英简历后马上写复课闹革命,然后再写武斗中12弹孔的文静男生等。如果是专业作家很可能会按部就班写。于是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画面感与人物冲突的描写,问题是出在了不会改变思路上。像小说的人物经历突变和矛盾激化的依据是在于小说的背景状态,犹如不能按正常出牌的套路去写,而是要大起大落。这是这本书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而并不是哪个专业老师来决定了。
因为小说要写时代特征,而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去画龙点睛。第三,人物情绪决定选材内容。其中也有一个合成意识是作者在驾驭作品能力在表现上的自由度。这个也和专业作家的创作套路具有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对选材的灵活性把握。那么,这部小说在灵活性把握上,还是以关注小说人物的情绪为首选标准。这样的合成段落,能够大放异彩的标志就在于能否打动人。
比如,李立用步行串联的经验来测算扎根一辈子的时间界限。心在想的同时,也描写到了过界河桥的缅共人民军战士来向毛主席像鞠躬。这样的细节与事实的并列铺排的用意,是为了让李立这个人物逐渐立起来,当然在第一章,只能叫它为铺垫。因为小说有十四个章节。
策划:关敏仪
审稿:萧潇
选景:胡晶清
评论:今音(雍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