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小萌
昨天先后有两家晚报副刊编辑给我留言:“司马老师,有过年的稿子吗?”我说“没有。”这个春节,对北京人来说,注定是防疫最严格的一个春节。但是,“无论从哪里响起,都是春天的旋律。”这是昨天银川晚报副刊公众号的标题,我很喜欢。是的,我的生活中没有惊天动地,只有一些偶尔开心的、间或澎湃的、还算励志的只言片语……愿与朋友们共享,并献给盐城这个大气磅礴的城市。今天《盐城晚报》第08版“登瀛”副刊,我的散文《拿什么奉献给你》。
——司马小萌
《盐城晚报》2022年1月27日登瀛
这群“胖纸”,唱得太棒了!
在这个下大雪出不去,怕摔着;疫情出不去,怕密接;百无聊赖、精神恍惚,不知人类向何处去的迷茫时刻,听一听朋友们发来的各种音乐帖:老歌、新歌,交响乐、无伴奏,感觉好多了。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只有一句句一声声亲切的呼唤,一行行一段段走心的文字……
1
收到新口罩两包,闺蜜小孙送的。喜庆的红色,印着大大的“2022”,算最新款了吧?
京江晚报摄影记者小辛在微信上“祝司马老师全年安康!”后又收回,说打错字了,应是“全家安康!”我说没错,全年安康更好。朋友们,就这样一年一年安康下去吧,家里家外,国内国外……
没完没了的疫情,已经搞得人类身心疲惫,让我们一起大声呼喊:结束,结束,让它终结在2022!
2
我最不爱干的,就是帮人家写序写评论写后记。可是,被湖州吴总逼得没法没法的:他们的《太湖人家》摄影版发了100期,想出集子,让我写评论,800字左右,理由:“您的文字太优美了。”俺这人耳朵软,禁不起抬举,于是从头天晚上一直忙到次日下午,快三点了才做午饭。干脆,下一包方便粉丝算了。
放调料包时,稀里糊涂,多抓了一个奶茶包。现在可好,奶茶包加调料包,什么口味啊?俺是爱惜粮食的标兵,绝不能倒掉,咬咬牙吃吧。
诸位,如果晚上我没在朋友圈露一小脸儿,就得到医院找俺了。
慰问电雪片般飞来!我给住得最近的哥们国春留言:“如上医院,帮我挂号。”该同学态度很不端正,他写道:“也许一种新的美食又诞生了呢!”
3
北京一份“流调报告”,看哭了无数打工人。流调记录了感染者真实的生活轨迹:从1月1日至1月18日的18天时间里,辗转了20多个不同的地方打零工,有多日是在凌晨工作,其范围涉及东城、西城、朝阳、海淀、顺义等多区。网友称他是“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与北京此轮第一位本土病例频繁出入高档商业场所,形成强烈反差。
流调,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百态。最让人动容的是,这位“最辛苦的中国人”并不觉得自己可怜。我觉得,他活明白了。
不过我是真怕被“流调”。尽管从不去热闹的地方,管他高档低档。从这点上说,蛮符合当前防疫要求。
4
北京依然天寒地冻,可成都已经蜜蜂嗡嗡了。勤劳如蜂的我,这两天正把2021年度好新闻照片评选通知,一一发给微信上的摄影记者朋友。其实一周前已给各报领导了,之所以“多此一举”,就是怕有遗漏。整整一年了,新闻人的努力有目共睹。荣誉榜不能忘了每一个你……
金陵晚报,我是拜托老总编江飞转交的。昨天江总留言:“司马雷锋辛苦了!”今天我给记者们群发时,一不留神,又给他发了一遍。江总如实禀告:“司马雷锋,昨天你已经发给我了!”昨天他在微信上送俺一朵花,今天又送两朵。
当看到江总主持的“紫金山视频”获得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颁发的《2021年度优秀媒体创作者》荣誉证书,俺第一时间发去祝贺:“司马雷锋的朋友干得不错!”江总回复:“司马雷锋的朋友都是好同志!”
5
和儿子出去办事,他兴致勃勃地拉我去吃烤肉。母子“对烤”,场面是不是很温馨?俺猜想,他应该是看见我在最近一篇散文里称他为“智库”,感到非常受用,于是“爱心爆棚”。不过,如果他发现,我在另一篇散文中,描绘他“拍着胖肚肚、拒绝减肥、还跟我叫板”,他的反应还这么可爱吗?肯定重重地甩过来一句:“别闹!”
“别闹!”是这小子的口头语。还有一句常备着,那就是:“你就自娱自乐吧!”
也是,吃吧吃吧,讲那么多废话干嘛!司马老师挨司马老师批判了。
6
记得去年底一家英国报纸报道:墨西哥一个硫化湖中,数十万条鱼,被拍到在水中“齐心协力”动作,产生大波浪,从而有效地防止了鸟类的袭击。
看后静思良久。团结就是力量。这个日益残酷的世界,太需要人类团结了。
新年刚过,地球五大常任理事国,也就是拥有氢弹的五个“巨无霸”,突然集体发布了一份联合声明,共同强调,“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网友评论:“你们认真的样子,实在是有点吓人。”
是的,大家都被吓到了。毋庸置疑,核战争一旦打起来,不是你想停就能停的。最最坏的可能,地球将重新回到35亿年前,那时只有微生物存在。
不寒而栗!
在这个严峻的2022开始的时候,我把祝福送给你,也把警示送给你。不是小题大做。“小切口,大文章”,这句话,是盐阜大众报好朋友李强社长送给我的。
司马小萌近影
司马小萌,北京晚报高级记者。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曾出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十五年。在新闻摄影领域颇有建树,是国内新闻摄影公益平台的领军人物。如今“跨界”,在文字领域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