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寒曦《无帆之舟》节选
(十四)复活
“李立,我走了。8:40登机。在昆明等你!”
“几十年过去。回忆时常让我想起年少的你,从小离开父母,聪明,孤寂,赤诚,隐忍。像榕树的根,偎依着大地,裸露在阳光下渐渐长大。十六岁的人,就给自己惹来了不该承受的‘祸’。
“这些年,我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你。就像当年当兵打战,走到哪里,除有任务外,第一件事就是想法得到你的消息,在哪里,做什么,怎么样。在我的日程中,这是重要的事项。习惯源于永不衰减的爱和理解。
你知道,“习惯”也能改变,能决定人的一生。白天,疯狂的学习,工作。
夜幕下,我的心越过千山万水,在浩瀚的星空寻找那只曾经折翅的孤雁。尽管在西伯利亚见过你,却还是跌落思念的深渊。不能打扰,只能想尽办法帮助你。阿尔滨娜是我多年的朋友。金宝山园林管理处来过电话,说有人去找曾烨的墓地,从早找到晚,最后昏倒在我弟弟曾辉的墓前。
我知道这只能是你。昨晚上的问话撕开了你心中的伤口。想到这些,该让你知道一切了。我的妻子蓝心莲因病于几年前去世了。我和阿秀生的女儿已经成家立业。我做过整容手术,是在弗吉尼亚大学上学时打工,假期里在……还有很多话要说。我们挣脱了灵魂的束缚,幸运地参与了跨越千年的历史!手机拉近了时空。等你!”
握着手机呆呆地愣了许久。
今天是复活节吗?她轻声地问自己。
今音(雍赓)评论:
以故事人物情感和个性来取悦读者
在上世纪的1969年,云南昆明知青李立,为躲避那场史无前例,依然越过边境,来到缅甸参加了人民军。她怀着对祖国的美好和向往,和众多的知识青年军人,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数载。长篇小说《无帆之舟》以李立等诸多人物的情绪为结构,进行多线刻画,其中,一直都在以能够感动作者的细节在编织故事。上世纪的云南等各地参加缅甸人民军的故事,直到现在,还是属于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很少有人了解和理解。
小说人物李立在四十岁之际,怀揣对俄语的爱好和兴趣,又一次告别故乡前去苏联留学创业,见证了前苏联转型俄罗斯的过程。
李立凭孤胆,独创南北两国的本身,就说明了她不是一个普通知青。因为,一个普通知青通常走的路,是绝大多数人走的,而李立走的,是一条很少有人走的路,注定了李立在精神意识上的不普通,是普通知青望尘莫及的、做不到的、和不敢做的。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区别。
一、故事人物李立的传奇色彩。在现在多媒体时代,用评论来推荐一部长篇小说,相比纸媒体,时间缩短了,宣传范围更加广泛。直入读者法眼的机率远远高于纸媒的受众体。李立,昆明六六届初中生,其父原云南卢汉部队警卫营长,后随部起义。母亲是一所学校的教导主任。
在上世纪史无前例中受到冲击,并波及在云南边陲插队的李立,其在闻讯有人前来捉拿她的时候,带着满腔爱国热情和委屈,无所畏惧越过边境,参与缅甸人民军。意识上是支援世界革命。这一批知青军人之多的家庭,都是当年受到冲击而无法在祖国生存下去,迫不得已离开祖国,前往一个陌生的国家浴血奋战。
在当年千万知青队伍中,属少之又少的这些奇人,也有人说他们是另类。正因为是这样,才让我们看到了前行者的巅峰。当作者把书快递给我,我在网上转发书讯时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最大的不同,说那种闲话的人的家庭当年没有受到过冲击,所以不理解被冲击的家庭所遭到的厄运和味道。我想,这是这本书的当年背景。背景不一样的人,围绕这本书,有的会大言不惭,有的会夸夸其谈,更有的甚至会嗤之以鼻。这些都不奇怪。
因为,李立等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容易随大流,安于现状,忍气吞声,而不是普通人的会作出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的决定,带给自身的是一生的力量、智慧和勇气,比如书中的曾烨,正是从灵魂深处能够支撑李立不断向前的一个优秀男人。
李立的传奇色彩的形成,包括它的始发端,都和那个叫曾烨的男人有关。这也是这本自传体小说的暗线。它始终处于一个随着人物情绪走向结构的小说状态。由此和专业作家有个分水岭,表现在对这本书的结构和解构方式上,凸显了一个业余老年作家的对兴趣爱好的专注和坚持,就凭这一点,也超过了某些专家。
比如有些作家欢喜在创作前先为自己明确作品的主题思想的传统习惯,被这本书的以人物情绪走向的结构手法打破了。这也就涉及到在创作时,是理论在先,还是落笔在先的问题,这也一直在左右着许多作家的大脑。经过大脑写出来的某些细节会失真,会固守,会呆板的现象,一直和经过熟悉生活之后的熟练的肌肉记忆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本书属于后者。
因此,专业作家的作品在市场上不容易畅销屡屡出现,反之,网络上的通俗小说,尽管被有些人多年谩骂攻击,但还是越来越兴旺的特征,已经凸显出来了,有些作品的点击率达到了百万乃至千万。带着这样的数字对比,再来看这部《无帆之舟》的阅读空间究竟还有多大,这需要评论来进行梳理和助推。
二、传奇必有奇,奇是多方面的。首先这本书中的人物之奇从哪来。能够感觉出来的依据之一,其中有个与作者同龄人的阅读层面,这也就决定了这本书的受众面的主体是知青,或者是知青的子女与他们的家人和朋友。这是对增加阅读量的估计。欢喜阅读和创作一样,欢喜创作的人会一直坚持下去走这条路,而不欢喜的人可以随时放弃,对文学创作和阅读都是如此。这本书如何在欢喜阅读的人群当中脱颖而出。颍在于新,传奇和新之间也有联系。以可读与否来进行评判。相对而不是绝对,这样的相对还要根据发展作调整。
比如,以故事人物情感和个性来取悦读者,也算一个调整。小说艺术形式以自己喜爱的为好,这和专业不一样,专业首先满足读者,业余的首先满足自我。作者只写自己喜欢的题材,也会留下一批读者。其中,先要尊重自己,如果做不到,你如何尊重读者。有很多人强调主题思想,但作者喜欢用人物的情感来进行创作,这是为了小说好看。看到最后会感觉到故事人物的励志基调。
在比较小说好与否的方法上,建议不用评价谁写得好与不好,而是要看谁能够坚持下来和走多远。小说大咖的童子功,我们学不了,但他们有些技巧还是可以模仿的。针对这部小说,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喜欢与否之分。
1、奇在缅甸战场上的李立对野战外科手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速度。
2、奇在四十岁的李立北闯前苏联经商的无师之通。
3、奇在对待情感的一波三折的处险不变于专注与执着。
4、奇在对待战友、朋友与家人的诚恳之道的一如既往。
(待续)
策划:关敏仪
审稿:萧潇
选景:胡晶清
顾问:秋秋
评论:今音(雍赓)
20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