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晶清,安徽省作协会员,上海浦东新区作协会员。擅长散文创作并多次获奖。
散文
桃园剪纸艺术培训的历史追忆与传承
辛丑年的腊月十五日日侧,桃园社区红色邑站会议室,志愿者爷叔、阿姨们济济一堂,在欢声笑语中畅谈学习剪纸艺术培训体会。
时间追溯到11月25日,社区举办剪纸艺术培训传承民俗文化,志愿者们看着课程安排计划表每周一次,持续一个半月,议论纷纷:“我们都是花甲、古稀老人还学那么复杂的东西做啥?”
着装清雅。余波老师着汉唐立领、斜襟黑绣白衣款式、显得淑雅。
(余波老师在作示范)
老师开口一鸣惊人:“剪纸艺术起源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先民利用大自然的馈赠,根据需要取大小不一、不同薄片的树叶进行剪、刻、剔、镂、雕,手工做成摆件用于祭祖祈神活动。后经不同朝代能工巧匠的改进用于窗花、挂饰、灯笼、尤其是春节的‘春’字,是中国的国粹。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民间高手、文人骚客把日趋成熟的民俗文化传承至今。我们所学的就是其中一种剪纸艺术”。
听到这话,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马上又有人窃窃私语:“原来,Bobo(波波)老师在教我们学国粹,我们年龄大了,能学的好吗?”
余波老师的身体如同垂柳摇曳起来,继续说:“各位叔叔阿姨,讲起来剪纸是艺术、是一门技巧,其实就是一张纸、一把剪刀,在大家手中、上下转动,左右摆动下,制成你想要的作品,过程简单,这不是扔手榴弹,需要力气,更不是造原子弹,需要许多科学家协作。”
大家一阵哄笑,学习的氛围一下活跃开了。
“我们今天学习分享,‘剪纸吉’--------”
余波老师传授剪纸技巧耐心、热情、一把剪刀、一双巧手做示范、在一张张绿色、黄色纸上做实习,最后在红色的纸上做定格,整个过程如“一条游龙游刃有余”,由慢到快、一张张不同色彩的纸张,一瞬间如同川剧变脸,把剪纸艺术通过大脑思维跃然纸上。
剪纸艺术。大家通过余波老师的精心辅导,慢慢地沉醉于剪纸技法之中,什么折剪法、侧剪法、简洁、夸张、变形、麦芒尖、鸭蛋圆、止轮、月牙、扁豆弯等。挖剪法;镂空艺术,阴刻法、阳刻法,余老师诙谐地告诉这些老学员们只要掌握了剪艺的方法,可以不讲透视、不讲比例,不讲空间,随意发挥思维想象即可。
深刻领会。学了几节课,余老师请作者谈一谈学习体会。“愚以为剪纸艺术就是通过一把剪刀(刻刀),在不同色彩的纸张面前根据需要剪刻花纹来装点美好生活的民间传统艺术。通过学习,意识到自古以来,逢年过节,操办喜事,窗花剪纸已经成为喜庆专用“乳名”。如:操办终生大事有“双喜”、比翼双飞有“蝴蝶”;春节到了有“春”字、有“雪花”、近在眼前的壬寅虎年有“吉”字元宝等。中华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唯一保留下来的人类文明,其中剪纸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老师高手。余波老师原来受过大学专科高等教育,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自幼喜爱琢磨书画和非遗民俗艺术,师承上海剪纸大家林曦明的关门弟子——剪纸传承人孙继海先生,他精湛剪纸技艺引领余波在剪纸艺术道路上不断悟行。
2020年元旦,余波剪纸作品《小老鼠上灯台》入选上海科技馆“百鼠闹春—鼠年生肖特展”。
(余波老师在讲解“双喜”七刀剪纸法、“蝴蝶”任意剪纸法。)
余波老师还是《上海市艺术摄影协会》会员,以多元化独特的女性视角,采用快闪艺术手段纪录下生活中每一个动人瞬间,永存宝贵记忆。
2009年接触学习摄影,获得国家、市、区、镇及各类摄影及论文大小奖项约七十余项;
(余波老师与志愿者范爱华女士交流剪纸艺术体会。)
在热闹非凡的氛围中余老师还向大家发放了《民间工艺》纪念品,博得这些志愿者叔叔、阿姨们的热烈掌声。
安徽省作协会员
上海市浦东作协会员:胡晶清
2022年1月23日
今音(雍赓)评论:
以老年人玩的心态,来拥有剪纸艺术的乐趣
见文如见人,从一个读者的感觉出发去进行判定,十有八准。艺术也是一种感觉,比如剪纸。文中对余波老师的描写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老师的因人施教的方法,反映她能够结合老年人的心理去把握,就是一个字:玩。观念一变,思路就会豁然开朗。通过描写,总结出了适合老年人的以乐趣充斥其中的做法,具有复制性。
第二,剪纸艺术在老年人的心目中,在运用剪纸的过程中,由于是带着玩的心态在学习,所以,对效果和意义的认识,也就站上了一个领略健康风貌的高度,并由此和其他老年人的精神面貌状况,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
这时候,以结果说话,作为又一个方法,撬动了老年人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模式。像这样的观点,也是从作者的散文当中提炼出来的,就方法而言,已经对大谈特谈作品的主题思想,发生了形的变化。这是当下有些人需要反思和总结的。这篇散文的价值在这个地方。
2022.1.24
策划:关敏仪
审稿:萧潇
顾问:秋秋
评论:今音(雍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