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庵(安)村的神奇传说
●文/段兴东
在扶风县城北门外有一个北庵(安)村。元未明初道士张三丰在这里的景福宫修道,在扶风民间留下了许多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后人也因此将景福宫改称“张仙洞。”因村子在白衣庵之北,取村名时就叫北庵村。

张三丰初来景福宫,用砖给自己砌成一榻(炕),常年坐卧都在其上,冬暖夏凉,人们不知何故。三丰离开扶风后,有人为解其谜,拆开砖榻,原来砖下写有“风”、“火”二字,人们无不称奇。至今张爷洞门口还留有民国时期本县著名人士王子范题书的砖刻对联曰“半壁烟云留仙迹,一榻风火显神奇”。
张三丰常于景福宫门前坐地化斋,闲时用手指在地上自画自赏,怒笑于形。一日,景福宫请来一画师彩绘宫内殿壁,刚粉刷完壁底,三丰便拿起笔墨在壁上乱画,请来的画师见状生气离去,三丰也不在意,时已黄昏,洞内光线暗淡,但当他浓墨蘸笔挥毫于壁时,洞内飒飒有声,笔触处灯光明亮,云烟飘缈,水波四泻,鸟语花香,一派山光水色跃然墙端,围观者无不惊叹。后人们将其称为" 景福仙壁",列为"扶风八景"之一。

明邑人青州同知王佐题诗《景福仙壁》曰:
福地高明眼界清,肃然世虑好淡经。
谁施绝妙丹青手,幻出如生最物形。
铃触恍疑仙子语,风生似觉墨梅馨。
须知破壁还飞去,寄语僧繇莫点睛。
清县令刘瀚芳题诗《景福仙壁》曰:
醉笔敏倾不可拔,石衣零乱缘痕斑。
自无俗鞅羁仙骨,涎有遗尘到墨间。
据清嘉庆《扶风县志》载,景福仙壁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因地震毁。
北庵村有一老太婆和小孙子俩人过活,家有两亩薄田,是他们生活的唯一来源,家境贫苦。

有一年秋,张三丰要帮助老太婆锄谷,老太婆家中无强壮劳力,作务田地困难,便答应雇佣张三丰。然而三丰将二亩谷地仅在四角和中心留下五株谷苗,将其它谷苗和杂草全部锄去,老太婆上地送饭,见此情景,失声大哭,而三丰却装疯卖傻,笑而不语,老太婆亦无可奈何。秋收时,三丰又要帮助老太婆收谷,老太婆哭笑不得,只好应允,让小孙子同去。三丰将五株谷穗割下碾打,小孙子只见碌碡轴窝内谷粒如流水,倾泻场上,失惊大呼,随之谷流而止。三丰命其回家取袋,小孙子回家后,老太婆言道:"五株谷穗何需袋装?"小孙子将碾谷之奇异告诉婆婆,婆婆似信非信,顺手给他五条口袋,正好袋满谷完,适为当年收成。
张三丰的哥哥常年在四川一带做生意,一天,景福宫内,三丰突然惊叫不好,跪至水瓮边,拿起擀面杖在水瓮中搅动,口中喊到"上来吧!上来吧,"有人见状问之,他道。兄长有难,我救之。"不一会,但见他从水瓮中捞上一只鞋,并高兴叫道:"兄长得救了。"多日后,其兄来景福宫,向人们言道自己坐船过江时,不料船翻,幸遇一道人相救,才免一死,一只鞋都丢在了江中。有人猛想起不久前三丰瓮中捞鞋之事,便拿出让他看,果是其兄丢在江中的那只鞋。

有年夏收前,张三丰在自己住的房门后画了一把伞,告诉常来景福宫的一位信道老者:"碾场前先看雨伞,伞开有雨,伞合天晴。"老者半信半疑,未敢告知别人,以免误己误人。一日天阴,众人都怕下雨,没有摊场碾打粮食,老者见门后伞合,勉强摊场,果然未雨,又日天气晴朗,众人都放心碾场,而老者见门后伞开,未动。时至中午,突然风起云涌,雷雨瓢泼,碾场者未及收粮而受其灾。此时老者顿觉门后伞果然灵验,便告知乡亲,而门后伞却由于老者泄漏了天机,从此再也未能合住。

在景福宫北边有一水沟,沟上住着关姓人家,人们称其为关家沟。一日中午,张三丰闲转,无意中发现沟下一狐狸将一红色球状物吐向空中又接人嘴中,多次反复。此后,他又多次观察发现,原来是一狐狸精每天太阳午时和半夜子时都要来沟下炼丹。从此,三丰常按时来此观看。随着狐狸精功夫的加深,吐丹的高度也一天天升高,有一天,丹竟吐到了沟上,三丰瞅准时机,用手接丹,送人自己口中,狐狸精见状,哭求送还,三丰道" 你为狐身,成仙较难,我己修炼数十年,如得你丹,不久便可成仙,待我成仙后再来度你。"狐精只好答应。
明洪武末年的一天,三丰去五峰山炼丹回景福宫,途经县城东关时,见一讨饭孤儿,名" 贯乾",无依无靠,十分可怜,便收为徒。
三丰每日早出晚归募化,铸成一口万斤重的大铁钟和二根铁杆,修起一座钟楼,雕梁画栋,楼门上书"声闻于天"四个大字。一日早晨,三丰对贯乾说。今乃黄道吉日,我要到遇仙桥去会同各路道友,回天宫听候玉皇敕封。你可于太阳午时在玉皇大帝案前上灯焚香,到午时三刻即香烧至半截时用力撞钟,召示仙乐迎接。
时间要记准,不可马虎,以免误师父大事。"叮咛毕,欣然出门,绕漆水,过沛河,在遇仙桥大石上虔诚静坐等候,眼看午时已到,天空云隙隐约看见仙女已在云头舒袖散花,神童彩装执壶,各路神仙云集南天门朝下垂目凝望,但钟声总是不响,急得他冷汗淋漓,埋怨贯乾误了时辰。午时过去了,声闻于天的钟声始终未响,仙乐也听不着了。三丰苦修苦炼数十年,由于贯乾误事,未能成正果。夕阳西下,飞鸟归巢,三丰垂头丧气回景福宮,一进门,只见贯乾手执撞钟之槌,呼呼大睡,本欲训斥,但又想修道应以善为仁,这也许是天意,便忍气而止,唤醒贯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以后必须谨遵师命,勤学苦练,准守时间,以成正果,若无道令,绝不撞钟。"贯乾点头称是。

宪宗成化年间的一天,张三丰手指大钟对贯乾说:"这是为师在此修行留给扶风的一个证物,我明天五更要回相山(武当山)请命,我走后隔两个时辰,你即焚香撞钟,第一声响后,若无动静,以后每隔两个时辰再次撞钟,以此类推。这样,我走多远,能听多远,这口钟也就真正声闻于天了。"他又再三叮嘱要记好时分,且不可像上次一样,误了师父大事,言罢飘然而去。贯乾吸取上次教洲,没等师父走后一个时辰,即洗手焚香,举槌连连撞钟,铁钟随之坠地。这时,丰刚走出县城东门,沿马超胡同准备折道东行,正回首留恋飞凤山沛水河畔的柳姿菜畦,良田美景,忽听"当!当!"钟声敲响,他扭头向西北望去,直气得叹惜踩脚,脚下一块青石上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脚印(此石原在今扶绛公路与去宝鸡峡管理局扶风总站公路的交叉处,"文革"中被毁)。从此,扶风一带人把办事不认真或不听话的小孩称为"贯乾"。而大铁钟自贯乾敲落堕地之后,再也挂不起来了,在世的古稀老人还可记得,当年平放的铁钟内,四人可以对坐。到抗战期时期,铁钟被毁。

张三丰倒望北庵后,认为贯乾不是材料,不愿意再回扶风修道。他云游天下,苦心修炼,终成正果。他成仙后,未忘记当年帮助过他的狐狸精,便再次回到扶风。

夏日的一天,张三丰蓬头垢面,躺在县城北门外的大路边,肚上似患毒疮,脓汁外流,苍蝇乱飞,臭气无比,人们围观,他言道:"谁舔我肚?"人们见状捂鼻离去,没人上前,后一白色小狗上前舔去脓汁。随之,张三丰也显出仙容,带小白狗腾空而去。
后来人们才知小白狗就是当年的狐狸精变化而成的,自从张三丰借丹许愿之后,它一边继续修炼,一边等待张三丰成仙还愿。那日,当它听到张三丰"谁舔我肚"的话后,立即理解了其"谁舔我度(肚)"的谐音之意,便毫不犹豫上前舔肚,因之终成正果。

(来源扶风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