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是中华民族最看重也是最富有内涵的节日,阖家团圆,喜迎新年钟声,互祝幸福美满,憧憬崭新生活的顺利开局等等。年三十,人们普遍放下了能够放下的一切,竭力要圆365天中这个最喜庆最热烈最丰盈的大梦。可殡仪职工们的年,仍然轻松不下来,依然一如既往地与哀乐、花圈、哭声相伴,这是他们的工作。
一
大年三十清早5点,抚顺市殡仪馆丧务科副科长刘宝生从家中出来,天色依然黑如浓墨,口琴格似的楼栋窗口,只有自家的房间亮着灯。好不容易等到了一辆出租车。“去哪?”“到高尔山。”刘宝生没有说去殡仪馆,大过年的怕司机忌讳,不拉他。
到了殡仪馆,刘宝生熟练地开门进屋,打开灯换好工装,工友们也都陆续到了。丧务科有18人,年龄最长的58岁,年龄最小的女孩才20岁,平均工龄23年。在刘宝生的记忆里,参加工作以来的年三十都是在殡仪馆度过的,因为民间有“死人不过年”的说法,春节前3天死亡的人,都要赶在年三十集中火化,所以工作量相当于平日的三倍。
早6点,遗体火化、证明审核及火化顺序登记的办公室里,已经排满了丧属。火化登记是丧务科工作的第一道工序,负责登记的老丁一面快速办理手续,一面认真审核着证明,并严词拒绝多名丧务主持人在遗体还未抵达就想预先登记的要求。引导服务员在登记室、遗容室、告别厅前后穿梭,以确保工作衔接有序不出现任何差错;整容师、掌控电脑程序的工作人员,也已在各自的岗位上准备就绪。此时,殡仪馆院子里还是一片漆黑,第一拨丧属已经进入了告别厅。
哀乐响起,殡仪职工的年三十,在肃穆的气氛中沉重开启。

二
7时30分,送葬告别的人流络绎不绝,存放中心挤满了办理出殡手续的丧户,他们有的早晨六点钟就来买祭品,选骨灰盒。服务消费三联单,在台面上放了厚厚一摞,办完手续的已经有21份,从6时开始,平均每10分钟就要送走2份单据。而存放中心只有4个人,按照工作流程,他们必须提前准备好当天出殡者的所有相关手续,现场查验、填写服务消费项目明细表,一一签字并做好记录。
存放科是24小时大班倒,科长荆凯早晨与副科长赵宇交接班。按说荆科长下了班就可以回家过年了,他可看到满大厅办丧事的人不停地问这问那,就和其他下班的工人跟着大家一起忙碌起来。两班人马同时工作,分头告知丧属办理程序,到存尸间提取遗体送往大厅等等,有效地缓解了人手不足。

三
9时,殡仪馆院内院外都挤满了前来告别的人,馆领导和办公室及保卫科人员都下到了现场,帮助疏导交通,同时配合各科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馆长要求各岗位合理安排,按程序交接,不能因工作量增大而降低服务标准和质量。
由于人流密集,满院子都是烟头、纸花,前面刚打扫完,后边又扔下一堆。管理科的职工拿着笤帚、铁锹跟着帮助打扫,不一会儿就扫起一撮箕烟头。焚烧院的清扫工作量最大,职工们从早晨到岗就一直在忙,身上的衣服不知被汗水浸透了多少遍,一座座小山似的花圈被一批批焚烧掉,还要把周围的垃圾桶全部腾空,为明天的工作做好准备。
10时左右,丧务科暖气开关漏水,管理科科长马杰带领维修工李忠伟,在零下30度的恶劣天气下,先用火烤开冻死的阀门,然后用板子、管钳子等工具把损坏的零件换了下来。由于漏水严重,他俩浑身上下都淋湿了,头发被冻在一起像个冰人,凉风一吹直打哆嗦。

四
有着230万人口的抚顺老城,年火化遗体7000具,平均每天20多具;而市殡仪馆只有5台火化炉,且设备老化,火化能力明显不足。大年三十因火化数量增多,必须提高效率才能满足需求。10时45分,有一台火化炉因工作时间过长,出灰口的耐火砖烧塌了下来,把炉门堵塞了,火化工立即动手清理。只见一个人跪在地上扶钎子,一个人站着用锤敲,直到两人的手都磨破了皮,出灰口才得以疏通。这个故障刚排除,另一台炉帘的自动升降又失灵了,正常情况下必须停炉,可是遗体火化不能等,他们决定手工操作,频繁搬动炉帘起落坚持把活干完。
中午时分,满院子熙熙攘攘的丧属都走了,而殡仪馆各个岗位仍离不开人,因为下午还有遗体要火化,而且年三十随时都会有去世的,一定要当天火化,不能隔夜。
下午4时过后,大街小巷鞭炮声此起彼伏,各家各户的年夜饭相继开桌。此时殡仪馆才稍稍安静下来,食堂里,坚守岗位的19名职工围坐在一起,也吃上了年夜饭。殡仪馆领导每年都和职工一起过年,向在岗的职工敬酒、拜年,祝大家节日快乐,对大家付出的辛劳表示感谢!这已成了惯例。

五
晚6时,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了上来。为准备这顿年夜饭,办公室提前作了安排,不仅购买了糖果,还聘请厨师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
运输科副科长关昕刚吃几口,被转移到手机上的调度电话突然响了,所有进餐者都屏住了呼吸,静静听着电话里的哭声:“呜呜……”
“喂,我是殡仪馆,你先别哭,快把地点和情况说清楚啊。”
原来是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小姑娘,在新年来临之际母亲突然去世,事主一时竟不知所措。关昕一边安慰对方,一边准备出车去接遗体,调度说让别的司机去吧,可关昕想到其他司机上半夜已经跑了好几趟,也该休息一下,再说小姑娘挺可怜,得去帮帮她。
运输科年三十的工作记录,清楚地记载着出车情况:0点20分,地点中心医院,出车人王福清;3点15分,地点黄奇,出车人夏克新;10点8分,地点万新,出车人翟永年;14点15分,地点古城子,出车人张军;23点33分,地点沈阳肿瘤医院,出车人马春阳……这是从当天33次出车记录中挑出来的5次,平均40多分钟就要出一次车,司机们就像一盏盏走马灯,不停地穿梭在城乡和殡仪馆之间。

六
大年三十,一般单位都休息了,可殡仪行业的职工不仅不能休息,而且工作更加繁重了。他们无法和坚守边防线的解放军战士相提并论,也不能与海关、民航、铁路甚至交警等行业相比。他们的字典里没有“光荣”二字,只是特殊行业的一个另类群体,一年到头都笼罩在哀痛和晦气的阴影里。
抚顺殡仪馆职工的这个年三十,只是全国殡仪行业的一个缩影,他们每天、每月都是如此,全年365天没有一个休息日,人生的终点需要他们默默付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不满和抱怨,更没有奢谈条件和待遇,有的只是一腔真诚、善良、博爱的胸怀。
长年在殡仪馆工作,他们早已看淡了人情世故,甘愿伴家属送离世者最后一程,为活着的人消减悲痛。在为逝者打开通往天堂的大门的同时,也向这个虚荣、浮华的世界,展示出社会底层这一特殊群体的淳朴和豁达。
(本文2016年获第六届“苍生杯”全国有奖征文二等奖)


作者简介:张笃德,笔名竹马,1964年生于抚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前抚顺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人民文学》等全国数十家报刊发表诗歌,诗歌《一个人的生命能走多远》获“情暖春秋——全国雷锋杯诗歌大赛”一等奖。著有诗歌、散文集四部,现在市慈善系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