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说女皇武则天
文/陈天林

从三皇五帝到辛亥革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只有一个女皇帝,那就是武则天。至于也有临朝发号施令,威慑天下的,比如吕后,还有慈禧太后。不过尽管她们言顺,但却名不正。慈禧三次临朝长达五十年之久,几乎占了清朝历史的四分之一,总不是一把手,前面总有个皇上。但武则天却不同,她是名符其实的皇上,并且改国号为“周”。
据史料记载,传说当年武则天还在幼年襁褓中的时候,袁天罡一见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便吃惊地说:“夫人的骨相一定能生贵子。”杨氏便把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叫出让袁天罡相面,可袁天罡却说只能官至三品,是保家的主,还不算大贵。杨氏又唤出武则天的姐姐武顺让其相面,袁天罡说,此女贵而不利夫(后封韩国夫人)。最后由保姆抱出穿有男孩衣服的武则天,袁天罡看罢大吃一惊,说她“龙瞳凤颈,极贵相也!”但又遗憾地说:“若是女孩,前途无量,将来可为天下之主。”
公元637年冬月,唐太宗驾幸洛阳宫,听说十四岁的武则天姿容妙曼,遂召入宫,封五品才人,赐号“武媚”。但武则天只作了十二年才人,并未得到唐太宗李世民宠幸,只担了个空名。但在李世民病重期间和太子李治有了瓜葛。
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按贯例武则天和其他无出的嫔妃一样到感业寺消发为尼。但她心里一直对新登基的唐高宗李治念念不忘。有她的藏诗为证: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唐代是诗的国度,这首七绝是受到很多文人推崇的,明代文人谢榛称其清音有余。而著名诗评家钟惺,则认为此诗写得是:不媚不恶。
很显然,武则天写这首诗是为了诉相思,告诉李治:我天天在感兴寺想你,你快来找我。那怎么个想法呢?“憔悴支离为忆君”,因为思念而精神恍惚;“看朱成碧思纷纷”,相思过度后把红色看成了绿色。她说:“你如果不信我这么爱你,你就来找我,来打开我的箱子,看看我的石榴裙,那上面全可都是斑斑泪痕!”这不但是一首情诗,也是一首姿态很低的“求助诗”。
公元650年,也就是永徽元年,李治去感业寺祭奠太宗李世民时和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认后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因所出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她为了打击萧淑妃便主动向李治进言,把武则天纳入宫中。李治是瞌睡遇到了枕头,遂即当场答应了。
第二年五月,李治服孝期届满,开始和嫔妃圆房,便把武则天召进宫内,这时武则天已怀六甲在身。入宫不久便生下儿子李弘。随即打败萧淑妃,获得李治宠爱,被封为二品昭仪。
据《资治通鉴》记载,永徽5年(654),武则天生下长女安定思公主,满月这天王皇后看来看小公主,因爱怜逗其玩。走后武则天掐死小公主后刚盖好被子,李治来看爱女,武则天强颜欢笑,李治推开被子发现小公主已死,悲伤不已。问侍从是怎么回事?侍从说刚才皇后来看过公主。李治大怒:皇后竟敢杀死我的女儿!武则天趁时火上浇油,数说皇后不是。王皇后纵有八个嘴也无法辩别清白。在这里不由人要说几句,“罪毒莫过妇人心”真的得到了验证。“虎毒不食子”,武则天为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她能亲手致自己的亲生女儿于死地,她虎狼心肠令人发指。究竟是真是假,咋样考证?谁能证明?只能听听而已。
小公主的遇害使李治心中便有了废王立武的念头。但李治“废王立武”的主张却得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帮元老的反对,使这一主张得不到实施,李治重整皇威的想法也就落空了。翌年中书舍人李义府首起支持废王立武,得到了李治的重赏,紧接着许敬宗等一大帮元老见机行事,支持废王立武,元老李勣又对李治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外人何须过问。李治一看时机成熟,于10月13日颁下昭书,以谋杀罪将王皇后和萧淑妃贬为庶民,打入冷宫。接着把褚遂良等一干反对派予以处治。至此李治实现了皇上集权制,改变了以前皇权不振的弊端,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660年,李治因患风疾,头晕目眩,不能临朝处理国家大事,武则天趁势参与处理朝政。她的政见也得到了李治的赏识。李治亲征高丽的想法就是在武则天和群臣的谏阻下才作罢的。这期间她丢弃了自己最初屈身忍辱,奉顺上意的作为,变得专作福威,为所欲为,使李治大为恼火。664年,宰相上官仪便请求废后的主张和李治一拍即合。李治便令上官仪起草废后昭书。被武则天收买的左右侍从随即向武则天告密,武则天立马向李治自诉辩解,也带有几份忏悔,使李治复待如初。李治言不由衷:我本无此意,都是上官仪教我。从此每次上朝理政,武则天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商之。天下大权,皆归宫中,罢黜贬徙,生杀予夺,皆出其口。
李治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国力雄厚。武则天劝李治封禅泰山,并称:封禅为祭地之礼,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所以她改变以往的封禅程序,亲自奉献,好孝敬自己的婆婆,李治无奈应允。
664年,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接着武则天建言十二事,被李治全部釆纳,并下昭颁布实施。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州县境内有“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奖。“为政苛烂,户口流徙”者罚。她的勤政为民的思想可见一斑。
665年10月,李治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从京都洛阳出发,浩浩浩荡荡,前往泰山封禅。武则天率内外命妇随行,车乘连绵数百里。还有天竺,波斯等外国使节和首领一同前往。
667年,李治所患风眩晕症更加严重,李治欲禅位给武则天,并与大臣商议,让武则天摄政,因大臣郝处俊劝阻才作罢。武则天得知后,便组织文人学士,修书编撰了《玄览》《古今内范》《效子传》《烈女传》《科书要录》《臣规》一大批科健文普书籍。并暗示密令这批学者参与朝政奏议,以削减宰相权力…………
683年,李治旧病复发,随命李显代理朝政,宰相裴炎、刘齐贤等人协助理政。同年12月,李治驾崩,临终遗诏:李显柩前即位,军政大事不能裁决者,由天后武则天决定。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
684年,李显打算任命韦皇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遭宰相裴炎等人阻止,李显怒对:“朕就是把天下都给高韦玄贞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吗?”武则天变色曰:“岂有此理!”随废黜李显为庐陵王,迁至房州。转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仍临朝称制。接着又粉碎了徐敬业为首的扶持庐陵王的扬洲兵变。
686年伊始,武则天还政李旦,李旦心知肚明,这并非其本意,故奉表固让,武则天豪不客气,继续临朝称制。接着武则天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制变法。
制造铜匣子挂在洛阳宫城前,百姓和九品以上官员都可向朝庭自荐,以求朝庭任用;对朝政的利弊也可撰文指出;冤案错案也可申诉投状;有能預测天象灾情亦可阐述投文…………随时接纳天下表疏。此举广开言路,对当时朝事的稳定起了重大的作用。
到了公元690年秋季,就有官民、宗戚、四夷首领、沙门、道士向武则天请求改国号为周,赐皇上姓武,皇上李旦也这样说。没过多久,群臣喧称:“凤集上阳宫,赤雀见朝堂”。这个时候武则天方准所奏,九月九日登上则天门楼,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改洛阳为神都,上尊号圣神皇帝。
武则天一统的周天下开始新的施政方针:
首先整顿吏治,严惩贪吏,选拔贤才。武则天沿袭了贞观年间整治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并派使者深入底层考察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贪赃枉法,德不配位者无论官职高低一律严惩不怠。对贤才能士破格提拔,对有才能有学识之士委以重任。她赏罚分明,赏其当赏,罚所当罚。她明察善断,有知人之明,所以能从广泛搜罗人才中拔擢贤才为自己所用。
广开言路,虔诚纳諫。武则天对直言諫臣十分敬重,她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从无因直諫冒犯而获罪的,因此直言敢諫在朝中蔚然成风。使下情得以上达,对改革弊政、促进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主张薄赋轻徭,生养休息。推广先进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平和。在文化教育方面,她曾组织文人学士编撰了不少书藉,供社会阅读。她还改制音乐体制促进音乐文化发展。
在军事方面,她重视军队建设,在为保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粉碎了外夷的多次侵犯,收复了疆土和边陲城池。
她也主张和平相处的外交政策,早在公元685年,掌握权力的武则天就向倭国(日本)赠送熊猫和毛皮。696年,把大食国(阿拉伯国家)赠送的两只狮子,因“食肉,极为劳作和不易饲养”为由退还了人家。
对于这位竟敢推翻唐家皇室自己称帝号令天下的女人,历史上有褒有贬,但她特有的才能、政治抱负和善于操作宫廷权利结构的胆略是不可否认的。她对敌人和对手的残忍和报复,是很少有的。公元691年,也就是她称帝的第二年腊月,有几个大臣意欲不规,荒称百花盛开,请她到神都苑赏花。武则天开始答应了,后来又一想不对劲,便觉察出异图,随将计就计,赋诗一首:“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写完后,武则天派使者前往神都苑宣昭,以告诉花神。百花慑于此令,一夜之间齐相怒放,群臣惊诧万分。但唯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大怒,命将牡丹迁往洛阳。性格倔的牡丹,一到洛阳又昂首绽放。这更使武则天恼羞成怒,随命放火烧死牡丹。谁料第二年春天,牡丹开的更加茂盛鲜艳。这就是武则天怒贬牡丹的传说故事。
还想说说武则天有面首宠男之事。历代皇上帝王都有三宫六院,嫔妃成群,很少有人褒贬评议,认为的理所当然。一个女皇只是四个宠男就遭贬斥。男女都是人,都有七情六欲,为什么在这里就过不去。听得最多的一句评语:“武则天淫而不乱!”不乱,是真的!淫?她淫吗?和当代贪官,或者女贪官比比,哪简直算不了什么!
最后,用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评语结束全文:
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