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去南山,已经很久!
南山有君,即老君;天生有洞,即老君洞。隐与不隐,全在一日气候,全凭一念阴晴;隔与不隔,只因一江大水,只因一世变化。
未上山,就谈论山。同行友人不谙南山,更不识老君洞。不做出家想,便不探世外之音。想那道观必有道士道姑,不知是谁说是“师太”,令同桌美女差点喷饭。常常将尼姑与道姑混同为“同道中人”是正常,在多数上个山,烧个香,磕几个头,抽一把签,许一个愿,还一炷香的红男绿女而言,如其愿是本,而道中人物区别,本不在关注之列,除了如愿与功德捐献以外的风景,就只有倾听和注视了。而这种情形,也需要被倾听和注视的对象优秀和迷人,又由于其特别优秀和靓丽,其界别就更不属于问题。倾听与注视者,只记得那份卓约,那种清丽脱俗,因此,被混淆的身份识别原在情理中了。
而这样的倾听与注视,是特别用心的。
如“龙品之饭店”的圆桌是圆形的,不在被方块分割的心情与时间里,人们的心思和神魂就可以游走,可以很自由和沉潜。到石桥铺之前,也许都打足了瞌睡,一上饭桌就精神抖擞,斗志昂扬。话题既刚性彪悍,也分外细腻与模糊,让人连推带想现代生活平民化的诗性表达。各自吹嘘了家乡的风物与人文,四面山和长寿湖、缙云山,坪山与宜宾,天南地北的秀丽与神奇,汇聚一桌,如庭院之花或者天然牧野,在桃三李四之间,将酒菜与粮食清空……时间,已经不是难题了。摸索随着都市的霓虹,被江北来赴宴的两位美女,自驾小车将几个期盼与流浪的心带到江北,由异乡的热情抛在“一禾宾馆”的床上。
这一定是个难眠之夜。
出走于原有的领地,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了,也许会更加不安。也许,回到原点是终极的目标。不然,出行就没有彻底的意义。想起陆诗派的某位诗人说过,“做一个全职太太生活就会变得很枯燥,生活一枯燥,就无浪漫可言了。”她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全职太太,也不希望老公是一个全职老公。是啊,人,一方面渴望有“余地的生活”,同时呢,也更期盼一次真正的旅行,和自己最爱的人一起分享一场身心的远逐,那才是“最宝贵的自由空间。”总觉得那样的旅行不是身体的远走它乡,而是心灵的放逐。特别是那样会让你觉得你是自由的,并且是不被抛弃的。在遥远的天涯海角感受天荒地老。然而,人还是不自由的,有些时候,会被生活的“十二道金牌”召回,去做生活远程的设计与策划,不管是多重多累。比如华仔想念孩子,放不下手上的工作,半夜里抛下了同伙。比如,黎明前,孩子在梦中给你念着他的作文……
人,在线性的命运里,几乎失去一生。更可能被多线同构的网,越收越紧。
对大山和名刹仰望过,对伟人仰望过,而对自己从不仰视。所以看不到自己高大与尊严。到南山,就感受到必须谦卑和渺小!渺小不及一盏青灯。登老君洞,就感受到你上升的目的和意义,山的形成与洞的幽奥以及殿的庄严,给你“一览众山小”的想法。登极山顶和玉皇殿的极致,又何如?还是无法掩饰自卑,无法证实自身的高大,虽然一步步垫高,可能到达了一个高度,还是无能仰视自己。人是前行的,所以有终点。人,更是活着的,所以鲁迅先生说:“首先要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那么,爱谁?
爱人及创造!
老君洞道观,原名塗山古洞,又名太极宫,踞塗山山脉的老君山,海拔600米,山势雄伟,环境清幽,风景迷人,拥有“川东第一丛林”之美称。老君洞道观山门,观内三清殿、明代石刻、“七·二”惨案石刻题记均为文物。如此恢弘建构出自“隋末唐初时期”,明代拓建山门和三清大殿,山门上刻“上清仙界”四字,绘太极图,更名“太极宫”,亦名“老君洞”。清末观内共有殿宇九重,有大山门、三清殿、三官殿、七真殿、南天门、吕祖殿、慈航殿等;另有古塗洞、三峰洞、纯阳洞、石猴洞分布其间;更有石刻及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碑刻十余种:“紫气东来”、“赠剑浮雕”、“塗洞参天”、“日月星晨”、“老子青牛图”等。
如今,老君洞傲岸于长江之南,如玉帝亲临,不禁一代江河奔涌。观其形,自然造化,鬼斧神工;体其神,人文聚结,意蕴无穷。殿堂房屋、亭台楼榭、神像雕塑、道观绿化,并以道教玄机为整体布局,依山造殿,凿壁成像,恍若呈“玄”字盘旋而上,错落有致,与幽深静谧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巨献人文哲思、建筑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洋洋大观。
朋友玲玲说:“老君洞是1988年9月,由重庆市人民政府设为市级道教活动场所。1989年正月初一,正式对外开放。”来迎接的玲玲一袭黄道袍,面色月白,若仙子。在视线里由一小白点,而逐渐放大,缓慢成仙子状,令朋友们称羡!
这位被全国某政协委员称为“放牛出身、泥塑高手、车开的飞快”的道长,是这山的灵气,也是此行的目标。没有往常那样,带朋友参观,而是在办公室里讨论“尘缘”。一心向道的她,似乎得道,俨然与黄道袍合为一体。驱车送友人,在朝天门,转眼,进入跑道,进入别样时空,各自坚持渺小的前进。
一回头间,她立于原点,像是在坚守什么,微笑着。让你有来的想法,也有去的理由!
2010年 3月16日凌晨1:18分长江之滨

作家简介:张文龙,男,生于六十年代末。曾用笔名圆心、张迦、文殊、南山圆心等。巴渝文化网站长、总编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长寿区作协副主席。 在《诗刊》《诗歌报》《黄河诗报》《人间》《企业文化》《青海湖》《重庆日报》《重庆商报》《西部开发报》《公民导刊》等报刊发表诗文1000余篇(首)。多篇作品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