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夸父手杖化为林
作者\张战学

辛丑年冬月,一个名为夸父执杖的人前往渭河滩,找寻一个桃林寨的地方。
渭河南堤顶路华阴潼关一线,排列着十余个移民新村,那是六十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为保障库区安全,从渭南移民各地,后又在八十年代陆续回迁安置所建的村庄,其中东联、陈家、桃林寨为安置最为靠近黄河的三河口一带。这里有一个著名成语“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的主题思想是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
沿二华夹槽干沟东行,万亩荷苑已成残叶枯池,却引来雁叫声声,整治后的夹槽干沟水清河晏,与蓝天白云、逶迤秦岭南塬相映,数只天鹅在田梗觅食,一群大雁凌空飞翔,环境的好转使这儿成为鸟类栖息的家园。今天在夸父手杖化林的地方,人们继续上演着夸父追日的故事。秦东桃林寨,农户宅院桃林竞相。漫步村道,房前屋后的桃树、文化墙上呈现的田园生活、桃林盛景以及桃花诗词,仿佛走进了“桃花源”一般,如此诗情画意的桃林寨着实令人惊艳。桃林寨村有一千三百余人,多以务农为生,自桃林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启动,一切开始改变。村口夸父追日主题公园正在建设中,桃林寨是夸父追日时弃杖化为桃林的地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了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村庄呈现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景象,村道两旁村民房屋改造为新中式风格,每排房屋前都建有花坛,种着桃树。村子的发展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不少的就业机会。“现在除了种麦子,我还天天打工,最近就是给桃树浇水,一天能挣100元。”村民杨亚平高兴地说。桃林古渡口,从以船度人到摇绳摆渡,再到浮桥通往南北,渭河上最后一个渡口经历千年风雨。冬季与疫情让村中显得有些冷落与萧瑟。一个耳朵有点背的老者向我们讲着一些往事,回迁之初,条件艰苦,一些回迁户不愿在村呆,以各种理由迁往公庄、港口等塬边村,现在村环境改善,旅游经济发展,桃林寨生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就是奋斗的结果。看到墙画装扮的屋舍,桃林夹道的街巷,戴着帕帕的悠闲翁姥,我内心由衷的为夸父的后人自豪。夸父逐日的故事向人们展现了夸父为了族人的幸福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充分地反映了古代先民勇敢地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事实。这个世界正是有了夸父和无数个与夸父一样勤劳、勇敢、坚定不移、不怕牺牲的人们,前仆后继和奋勇向前,才有了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与科技的发展。离开桃林寨的瞬间,我看到夕阳下的华岳巍峨,村口斜阳余晖在村树浓荫中,还有秋淋后遗留的数处水,这也是鸟类生存的缘由之一。桃林寨的今昔变迁不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多方位的思考,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更快;而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知识;也只有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跟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