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法国作家雨果去世,参加葬礼人数超过两百万。1936年鲁迅去世,葬礼“万人空巷”(一说三万人)。同样是大文豪,仅仅隔了51年,葬礼人数何以如此暴跌?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1895年,也就是雨果去世后的第十个年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看电影比读小说直观形象,迷人又省事是吧!于是文学的读者流失了很多,书的印数随之降低,作家的地位也同步降低。
1922年收音机问世,生活中的大事、有趣事,所谓新闻,通过收音机迅速传入耳朵。而“大事、有趣事”,恰恰是文学创作的主要素材,你都提前听了,作家是否还要写?徘徊犹豫左右为难。就是说文学本身承载着传播新闻的职能,拧开收音机便知,何须读文学!一句话,收音机让文学又衰落一回。
又仅仅三年之后的1925年,英国工程师贝尔德发明了电视机,更为人们获取资讯、消磨闲暇提供了便捷。谁都知道,文学书属于“闲书”,有了翘着二郎腿,逗猫戏狗着看电视消磨光阴,何必费神读文学呢!这不,文学再次衰落一回。
1970年前后,美国国防部为了便于所属部门交流信息,遂将各计算机串联起来,是为互联网雏形。
不过二十世纪末期,中国的报纸黄金了十年左右。记者们无冕之王,专业训练过硬,对于突发事件亲临一线迅速报道出来,综合素质齐平甚至高于作家,一篇“深度报道”顷刻闻名海内,吃香喝辣走天下,羡慕得作家没有办法。总归作家又衰落一回。可惜记者的好景也不长,人生舞台能露个脸儿就知足吧。
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普及后,自媒体公众号席卷而来摧枯拉朽,创作门槛随之降低到没有门槛了。原本是文学的读者,忽然觉得读文学不如写文学来名声啊!于是他没时间读文学了,时间干吗去了呢?袖子一挽上网,咱也键盘侠当作家啊!
于是作家没了标准,或者说标准抻展为你只要有三个读者,理论上讲也算作家——
由于作家太多,于是,因此而文学反倒成了小众的、孤僻的艺术。各自沙龙,不妨称作“团伙游戏”。常因体制名位而出镜的作家,人们知道他是个作家,是个名人;至于他究竟写了什么,不知道,得咨询度娘。即使买了他的书,也没时间读——俺顾不上、俺要创俺的作噢!
当然,爱读文学者,自身也无意创作者,除外。
古典作家具有打开人性的洞见、语言非凡的才华、引领时代的思想,以及美好崇高的人格,配以传播媒介纸质印刷书——没有广播影视网络分流——所谓文学的黄金时代。现在还有这样伟大的作家吗?江山代有才人出,理论上讲,有。但需一个前提:回到纸质时代,一书上架,日销十万。
至于“引领时代”需要思想补钙,人文与自然科学专家教授讲座多的是,网搜好了。
文学成了小众孤僻的艺术,你还指望他担当社会良知?就算他作品里激情澎湃地担当了,又有几个人看呢?没几个人看,就没作用。
文学也不是没有法子突破。遗憾我不知道法子是什么。
2022年元月9日于骊苑大酒店748
此为《西安隔离记》之片段,全文两万五千字,发表于《延安文学》2022年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