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昔腊月里年的味道》
文/学文(黑龙江)
每当腊月的数九寒天,四九严冬,腊八粥四溢飘香的味道已悄然而至,年终岁尾,一旦进入腊月里,年的味道,追赶着时间,踏着脚步,伴着腊梅独枝俏的喜庆,携着春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
农历腊月来到后,尤其是乡村四野,农家小院,已经闻到了年的味道,年味十足在农村最为明显,也十分浓厚,特别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味更为浓重。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个时候农村的生活特别贫穷困苦,也十分落后,无论是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还是精神生活物资生活都是严重的匮乏。所以孩子们都时刻盼望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了,家家才会包饺子,吃好吃的东西。平时农村里的孩子们家里吃的都是粗粮,什么包米碴子,玉米面饼子,玉米面窝窝头等等。农村各家的吃的蔬菜,只有夏天园子里蔬菜成熟的旺季,虽然家里主食不好,但是蔬菜还是很全面的,一旦到了秋冬季,就是大白菜,土豆和萝卜和淹的酸菜咸菜等。
过去所有凝固的记忆,仍停滞在旧的日时光里不堪回首,而对年的记忆和年的味道,还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却像潮水般涌上思绪,让过去的岁月,把温暖的记忆珍藏,去紧跟着时间的脚步,匆匆忙忙,穿梭辗转,也把曾经的悲欢、经历、生活琐碎,是非曲折关在身后,抛在脑后,从容淡定,面对当前,一切依然照旧。我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农村,到过年时生产队里杀猪给社员们分猪肉,那时一分猪肉的时候,家家老少去队部排队等着分猪肉,而且都事先抓号。有的社员比较富裕的人家,自己家养的猪到了年前,就杀年猪,留下一部分自己过年吃,大部分都卖给了生产队里的左邻右舍。
年关将至,却不经意间,回首起童年往事,伏案提笔,键盘敲击,写下我对青少年时的记忆,对儿时年的味道的追忆,还有那对年俗暖暖的重温。那个年代乡村里,过年对孩子们是奢侈的日子,只有到过年了,各家各户都在很早的时候开始办年货,杀猪宰羊的,包粘豆包蒸馒头等等,家家都忙着准备过年。因为农村的社员们都忙活一年了,劳累一年了,到了过年得好好庆祝一下子,所以一进了腊月就开始忙着买年货,打扫卫生一系列的活动。只要是到了腊月,是迎春接福的前奏,腊八粥的飘香,拉开了春节的序曲,一碗腊八粥,虽是五谷杂粮的香味,却是吃出了一家人亲情的味道,吃出了年的习俗,吃出了忙碌一年的乡亲们,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和渴望。
年,在我的记忆和脑海中漂浮不间断,而现在的人,似乎真的是越过越淡化了对年的憧憬,不知是时代在变迁,还是人们之家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渐渐淡漠了人与人之间地那种过去少有的亲近。虽然那个年代人们不是很富裕,却彼此之间,有着让人难以忘怀的温暖和幸福感。也许是如今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生活的不断进步,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有点怀旧,但不是很在意过年的日子吧?而我对年的记忆,却愈发得清晰和厚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乡俗民风,乡规民约,节日习惯。这一切却伴随我一路走来,从没淡忘过我对它的记忆和怀念。印象中,过了腊八,吃了腊八粥,还要把腊八粥洒在牲口圈、柴火堆、门厅角落,以祭奠五谷之神,求福来年五谷丰收,牲畜兴旺,全家幸福。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习俗,古老的俗文化的美好延续和传承,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的延续,所以,年味在腊月里还是很十足的。
到了八十年代,有了集贸市场,每当来到腊月,人们赶集置办年货的脚步也是匆匆忙忙,赶集的人儿也多了许多,大包小包往回拎,不管条件好坏,都憋足了劲,要犒劳一下忙碌了一年的家人和自己。东西买回来了,过去,由于条件限制,东西怕坏,想个办法,让它保鲜,放在地窖里的,挖个坑埋在土里的,遇着下雪天,可乐坏了乡亲们,雪地里就成了天然冬藏食物的最佳选择,多么淳朴、智慧、憨厚的乡亲们呀!我记得所有的年货吃的东西,都放在仓房里冻着储藏起来,为了防止老鼠,几乎都是用小缸或者大缸装东西,然后盖得很严实。为独买来的鞭炮要放在屋里有热温的地方,防止潮湿,到过年的时候怕鞭炮放不响。
年货算是办好了,又得忙活着清理、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犄角旮旯,房前屋后,里里外外,蜘蛛网和灰尘,都得精心去清理,我们老家俗称“扫房”“扫灰尘”,也许就是想扫去一年的晦气,期盼来年的顺顺当当吧,多么好的寓意呀!而受过去条件和经济的限制,家家户户基本上是土草房大泥巴墙,乡亲们为了迎接新年,把土墙用报纸糊上,有条件的就弄点白灰粉刷在土墙的外四壁,满院子散发着一股泥土的清香,屋里屋外显得干净了许多,春节的气氛开始在渐渐升温,特别对所有被褥也都清洗一次,就是为了过年。
接下来,家里的主妇们又该忙活不停了,一日三餐的主要材料,张罗着拉水磨子,蒸做很多的干粮做熟了,放到外面冻上,放在仓房里。在腊月初开始忙碌,一转眼间就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是人们熟称的小年,家家早上包饺子吃,全屯子都喜气洋洋。伴随着旷野乡村零星的鞭炮声声,腊月二十三,小年真的来到了,人们开始请香、地灶,给灶王爷摆放灶糖、琼果糖,吃辣红面,预示着一年日子甜甜蜜蜜,红红火火。接着就是开始煮肉,炸油条和麻花,蒸馒头,包饺子,挂面,挂粉条,准备过年的食材。农家小院,村里四处飘溢着肉的香味,年的味道,有了幸福的年味。
一切都准备就绪,就等着年三十的来到,人们开始放鞭炮,请门神,贴对联,准备年夜饭,全家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品着年夜饭,拉着家常,说说家里一年的事情和变化,计划着来年的光景。守岁到了后半夜,晚辈们会给长辈的老人们磕头,祝福新年愉快,老辈们也把准备好的红包发放给孩子们,虽然是五毛、一块,也是老人对下一代的祝福和期盼,就是图个吉庆,祥和。而母亲也早已把做好的新棉袄、棉裤和外套放在炕头,就等着初一大早给我们换上,虽然是粗布做的,也是母亲一针一线的辛苦,里边填充着上好的棉花,也是贴心的温暖。随着鞭炮声渐渐的稀落,大部分人家都开始进入了后半夜的梦香,因为刚刚吃过年夜饭,人们劳累了一天半宿,在年夜欢喜中睡了一个甜美的觉,也做了一个很好的美梦。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相互拜年,彼此问候,村子里,小院里处处是满地的鞭炮碎屑,年的味道随着碎屑的四处飘逸,年,来到了乡村院落,田间四野,迎接纳福,新的一年来到了。从这一天起,新的一年真正意义上开始了,我记得小的时候,初一,初二在家里不出门,在家里守福,初三开始走亲戚串门拜年。过了初一,人们只是在本屯里开始走亲串友,相互拜年,初三就可以去外村了。寂静的乡村处处一片红火的景象,到了正月十五,对年的庆贺到了高潮,人们开始挂红灯,扭秧歌,踩高跷,搭台唱戏,逛庙会,吃元宵,祈望生活吉祥如意,团团圆圆,事事平安,用各种方式,尽情的嬉闹,庆贺,来赶走一年的疲惫,表达自己对生活愿望和新的一年的向往。十五过了,一切都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田间地头又多了人们忙碌、精耕细作的身影……。
回忆儿时的年,对比今天的年,我觉得,年的快乐不在于物质多少,而在于精神上的愉悦、亲情的深化和对传统文化割不断的情怀和继承。可如今的腊月的年味,因为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大提升和富裕,所以,到了腊月里,年味也还是很浓的。只不过是和从前我小时候的年味,多少差了一点什么?或者少了一些什么?也许就是时代的都不同吧?又有几个人能够得到这种精神的愉悦呢?别说大人,就是孩子,我们也很难发现呈现在他们脸上那种天真幼稚的微笑了。如今的年味也还是有的,但是和我小时候的记忆中的年味有很大的不同,就是感觉很平凡,没有那个时候的年那么隆重。也许是物质过于发达,精神生活也过于丰富有很大的关系吧。因为当今的生活,每天都可以过年,只不过是时间不一样而已,比如想吃什么随便去一趟超市或者集市上,想要吃什么一会儿就买回来,个把钟头就摆在餐桌上可以吃了,所以人们对年的期盼不是很重视了。
其实年的味道,不止是热闹和团圆,地域的不同,年俗民风各有差异,但传统的中国年,有民俗乡情文化的精髓,它承载着数千年的人们情感。也是特有的中国习俗和幸福的中国年味,有着浓浓的乡音和难以割舍的淳朴亲情,更是家的味道,情感的延续,记忆中的年味,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儿时年的味道,总是伴我一路成长,那绵绵的醇香,总是让我回味,因为那里有生我养我的亲情和故土,有散发泥土芳香的美好回忆,有乡亲们对传统地域民俗,民情民风文化的生生不息的代代传承。
腊月的寒冬里时刻透着年的味道,因为腊月初就进入了年的准备阶段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人的年味,时刻在腊月里越来越近,越来越浓,因为这是中国人的习俗,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