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星星乡人乡事系列】
田野上的小酒馆(上)
(家在山河间 2022-01-04)
小编絮语
说到乡村,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乡村,是我们最初的出发地,那里有我们成长的家园。我们喝家乡的水,吃家乡土地长出的粮,乡村养育了我们,是我们的根。
不管你身在何处,在做什么,走得有多远,一提起老家、想起乡村,听到乡音、念及乡情,缕缕乡愁便涌上心头,有多少家乡故事和歌谣,回响在耳边。
本刊经作家毕星星先生授权,推出他的“乡人乡事”系列散文。
看巴尔扎克,对乡村的小酒馆印象很深。哪里,劣质酒,便宜的下酒菜,贩夫走卒,百姓苦力进进出出,空气里弥漫着牲口粪和饭菜的杂合味。富贵优雅的人家谁来这里?抽烟剔牙,人们胡诌八扯谈天说地,时不时爆发出放肆的大笑。你要看乡下,听乡下,想知道乡下,就去小酒馆。
前年有一回我回乡下去玩。侄子说有几个朋友想见我,乡村的朋友,村里人,这个就让我稀罕。侄子说拉了我去一个小饭馆。其实我们离县城不远,可以进城去下饭馆。侄子说,朋友的村子近处也有一个饭馆,去哪一家?一听说这样,我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去村里这个。
汽车在乡路拐了好几个弯,来来回回,小河,小路,小树林,看的就是乡下。一会儿侄子说到了。我一看,虽说是村里开的酒馆,其实一点也不土气。比起巴尔扎克,100年以后这里的乡下阔气多了,时髦多了。排房五间,入深十几米,显得厅堂很宽敞。瓷砖贴面,塑钢门窗,茶色玻璃,门楼子上是霓虹广告。这样子的好房子,和城里的饭店也不差啥。当然了,出门就是野地,一望四周都是田禾,果林深处,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延伸过来,还是告诉你了,不错,乡下小酒馆。饭馆开在田野,四周都是庄稼地,来这里喝点小酒的,都是附近的庄稼户。今天来了朋友,不想在家里吃饭了,就过来。也有家里过事,摆上几桌待客。你看多有意思。
侄子叫了几个人,都是附近村子里的朋友。农民,老农,小伙子,也有的白天出去揽个活儿干,夜晚就回了家。都是农民。农民好,乡下小酒馆,和农民吃喝,多来劲啊。有人喝白酒,有的喝啤酒,也有的说他要开车,今天不喝了。今天请我喝酒的主儿,是几十年前的一个戏友。1968年我们高头村的家戏剧团到他们村里去唱戏,《红灯记》《沙家浜》一类的,我的这位老哥和剧团粘得紧,就认识了。多年不见,聊得热闹。他当年的穷,我们都记得的,又是招亲上门,在家里的种种尴尬,说开就一根线扯不断头。这个老哥,在村里当然是个聪明人。早在1980年代,只身就跑了东北倒腾木材,算是农村头一批发家致富的能人。早发家早盖房,他给孩子们早早安顿了安乐窝,按说一家人日子乐融融的。还是因为倒插门,父母子女关系闹得互不来往,晚年了,他不愿在家里叨叨,就找了个仓库给人家看门。离家没几步也不常回去,嫌吵。他今天邀我们喝酒,想见见老友,也是倾吐,说一说他这些不顺气。
乡村小酒馆就这样。有喜庆的,来这里预定席面。也有倾诉愁烦的,约了朋友喝酒,有主意的听个主意,没主意的陪着叹叹气宽宽心。也有在这里谈事儿的,生意上的合作,买卖签契约,喝一桌酒,事情搞定。也有送行的,喝完酒,送一程。也有的干脆就是来聊大天的,胡吹海扯一通了事。酒不在多贵,菜不要多好,见面才是要紧。这里,实际上就是一个小乡村的交际中心,有事没事说说话,喝几杯,在乡村是个绝好的去处。不知谁想出了这个点子,小酒馆开到田野里,绝妙。
我还以为方圆就这一家呢,不久就知道,乡村动这个心眼的不少,留心一下,乡下这种喝酒的小地点,时时可以碰到。
我村里有一个退休教师,他以前在教育局工作,退休以后回到村里住。他家的老院子就在村头,挨着几亩承包地。前几年翻修老屋,扩大院子,他索性把几亩承包地圈了进来,形成一个大院落。新盖了一排房子住人,修了车库停车,院子里打了一眼井,浇地,吃水。他一个退休干部,每月有几千元养老金,满够吃喝的了。现如今种地,投资大也没有收益,圈起来的几亩地,他索性全栽种了花木。爬墙虎爬上墙头,又翻过去。灌木藤蔓一类的,要搭架子。比方月季,蔷薇,丁香,花期长。草本的兰花百合有几十种。在院子的东南角,主人建起了一所凉亭,角檐翘起,乘凉闲坐,香风熏人。花地中间搭建一道门洞式的木架子,紫藤攀援上去,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甬道。夏天也有葫芦南瓜爬上去开花结实,细长的葫芦垂吊下来,像风铃,叮当当当。人从花洞走过,伸手就摸到毛茸茸的小葫芦。满院子花树,闻一下,摸一下,叫人实实爱怜。
退休了没事,他整天就待在这个小花园里,浇水,除虫,莳弄这一园子宝贝。
退休教师的小花园,报纸电视台都报道过。
作者简介
毕星星,山西作家,著有散文随笔集《坚锐的往事》《走过带伤的岁月》《走出岁月的阴影》《河槽人家》等10多种,近年主要作品为《乡村档案》《乡村风景》系列散文。作品多次入选各个年度年选及排行榜,有作品获过冰心散文奖,赵树理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