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文之诀——古人创作的“意”
作者|东香人-朱双顶(中国)
“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如何写出好文章,就成了古人们不懈地追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集诗、词、散文于一身,称霸北宋文坛,独领一代风骚,无人能及。他下笔似天马行空,造势如翻江倒海,纵论显行云流水,抒情恰明月千里,杂说却精致典雅,将文豪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样的行文,苏轼是如何做到的呢?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上似乎给出了答案,在《东坡诲葛延之》篇中,讲述了苏轼自己谈的为文之秘诀。
苏轼在贬斥儋州时,江阴葛延之于哲宗元符年间,从乡下不远万里、不辞劳苦来到儋耳(今海南儋县),见到了苏东坡,虚心向他求教。苏东坡很受感动,留葛延之在这里住了一个月。葛延之问苏东坡写文章有什么好方法,苏东坡耐心引导说:“儋州只有几百户人家,老百姓日常所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集市上得到,但必须用一样东西去换取,然后才能为自己所用。这一样东西就是钱。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天下之事都分散在经书、子书及史书中,虽然可以得到它,可也不能白白地得到使用,也必须先得到一样东西,然后才能把它们攫取过来,为自己使用。那么,这样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意。得不到钱就不能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没有意就不能写出文章。这就是写文章的秘诀。”苏轼在这里明确提出了“不得钱不可以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
上文中的“意”,苏轼没再详说,葛延之也没再问,想必是一切皆在不言中。所以就有了“葛延之听了,很受启发,当即拜谢,并把这个秘诀写下来,转告给各位绅士”之为。
据此而推之,再读苏轼的《与谢民师推官书》之文,似乎能从中再寻觅些端倪。元符三年五月,苏轼遇赦由儋州内调,九月过广州时,广东推官谢民师以诗文求教于他。苏轼为此给谢写信表达了自己对学文的见解,在信中说:
行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从上可以看出,苏轼的行文追求“辞达”,这应是他所说的行文“意”的要诀。在这里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行文要做到如孔子所说的言辞只求能表达意思就行了,也就是“辞,达而已矣”,“意”是核心之要;二是达意非常难,要把握事物的微妙处,就如同捕风捉影那样难,要在心中能把事物彻底弄清楚的,大概在千万人中也找不到一人,而何况是要用口说和手写把事物表达清楚?三是“辞达”要“文理自然”,如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毫不做作,千姿百态,舒卷自如,就像孔子所说的“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只有做到这些,表达清楚,才叫“辞达”。言辞做到了达意,那么文采就运用不尽了。

苏轼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的《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就是透过写景,将自然现象上升为哲理,将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将心中之意直达而出,让人一目了然而传遍千家万户;他的《水调歌头》词,虽为中秋抒怀之作,却将兄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情,上升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理性认识高度,从而抒发出自己心中之意,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词佳句;他的前后《赤壁赋》文,本为政治失意后之作,却借景达意不失超逸与传神,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精巧典雅却不失自然与天真,堪称千古绝唱,“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穿越时空传诵至今。
清龚自珍说:“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这应是苏轼说的“意”是为文之要诀的再版。苏轼的这种“意”就是他所主张的为苍生而“文道并重”的文学思想,就是他强调的为表意而“辞达”的写作要求,就是他所悟的“不得意不可以用事”的创作坚守。苏轼的这一行文要诀,应成为我们今天为文的借鉴。
(二O二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