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作诗的两种追求
作者|东香人-朱双顶(中国)
特色与风格,对于写诗的人来说,就是自立于诗坛的两种追求。前者重占位,强调的是个性特点;后者重形成,突出的是艺术流派。两者的共同点就是都需要得到众人的认可。如果写诗有了自己的特色与风格,那么应该是自成一家了,至少已成功地进入了上升的层面,诗作由能读、可读上升到鉴赏、品味的高度了,实现了由“看”到“赏”的质变。
那么什么是诗的特色呢?有这么一个故事场景:一个读书的小孩扒在书上睡觉,有人见后大为赞叹,说这个孩子真用功,连睡觉都在看书;有的人却大为叹息,说这个孩子真不是读书的料,一见书就睡觉。这就是认同上的差异。诗的特色也是这样,会因认同者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结果。特是指诗的创作手法独到之位,色是指诗的艺术特征可见之处,特色就是诗被人认可并接受的艺术特征、创作手法等。要想形成自身诗的特色,应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追求,“为伊消得人憔悴”。诗的特色形成就是一个追求个性展现的过程。东晋田园派大诗人陶渊明,把崇尚自然作为人生旨趣,因此,他追求的是“自然流露”的特色,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自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所以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他的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自然”就成了陶诗的总体艺术特色,开创了田园诗派。他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自然透着朴实,朴实中又富含人生哲理,被广为传颂。
二是培养,千垂百炼始为成。诗的特色形成,更是一个不断辛勤浇灌培育的过程。中唐大诗人白居易,以“重写实、尚通俗”为要旨,在诗主张和诗歌创作上,倾心打造通俗性和写实性,开展了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最终成为元白派的开创者,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诗句成为千古绝唱。

谈起诗的风格,有时与诗的特色又易混为一谈,都是诗作者个性突出的表现与张扬,差异主要表现在因与果上,特色为因,风格为果。有了诗的艺术特色,才能形成诗的艺术风格,极少数最终汇聚成诗的流派。对于诗的风格形成应强调两点:
一是注意积淀,“除却巫山不是云”。积淀是风格形成的基础与前提。在量积的基础上,才有质变的形成。但是这种积淀应定向去努力,才会事半功倍。唐刘禹锡写有《秋词》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于秋一种向上的生命力量。这就与他长期的文学积淀有关,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他将这一“感慨”坚持于诗歌创作中,见人所未见,作人所未作,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写出了像《鄙室名》等的传世佳作。他的《竹枝词二首?其一》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体现了他在民歌上的另一特色,诗一语双关,浑然天成,既表现了女子对情人的微妙感情,又展现了很高的艺术品,具有简捷明快、风情俊爽、哲人睿智之风格。他的诗歌因此以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而载誉唐诗坛。
二是创作精品,“会当凌绝顶”。精品是风格形成的标志,往往以代表作成其名。浪漫主义李白如此,现实主义杜甫如此;豪放派苏轼如此,婉约派柳永还是如此。没有哪一流派的形成不是如此。所以要避免出了一本甚至多本诗集,却找不出一首代表作的现象。
每个人创作诗的追求虽有不同,但一定有着自己前行的轨迹可寻,而特色与风格应是这种追求过程中的积淀,让积淀闪光就成了诗人的应有之为。
(二O二一年十月九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