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情意浓
文/忠语

读书时代,男女同桌划三八线。男生与男生,女生与女生之间,一小撮同党结帮,与另一小撮融不进去一个圈,拉帮伙成派性,已是伺空见惯的事了。所以,那个时期的我们,被称为懵懂少年。那个我们的时期,叫青葱岁月。
2014年的一天,突然间接到学时死党电话,催促我赶紧进群,他已经拉了我。那时我刚刚下飞机,看到十多条未接电话的短信,预感到了事态的严重与紧迫,立马点了进去,进入了《悠悠岁月》,我们最早组建的一个新街中学高中群。粗略浏览了一遍,稀稀拉拉的十几号人,虽然都标准头像真名实姓,因时间久隔三十多年,加之我一直漂泊在外,不瞒你说,除了化了灰都认识的死党谢凯,还有就是同乡一个长得好看的女同学刘春香,连群主张新华都是张陌生的面孔。刚一进群,就象刘姥姥进大观园,有的不仅好奇还尽显惶恐。新同学进群发红包!我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就被似乎是群管的同学喝斥着,戏弄着。懵圈之余,我还是心领神会的数着人头,忐忑的发了一百元。一忽啦,不足几秒钟就一抢而空。接着,跪地谢谢老板!恭喜发大财!翘大姆指的图标接二连三。鞭炮!掌声!炮击声此起彼伏,呐喊嬉闹充斥着整个悠悠岁月群。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早上四五点,就有同学发早上好,也有的发些励志的链接及文字。一天下来,一个接一个的同学陆续被拉进群,一个又一个红包轮番的轰炸。互致问候,彼比熟悉,挨个彬彬有礼的自我介绍。也有不时的暴料谁跟谁当年的花边新闻,谁现在在那发了发了的小道消息,谁打听谁下落的迫切声音。散落在广东,上海,新疆,云南各地的同学,天南地北的聚集在一个群里,晒美食,晒自拍,晒名胜古迹照,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时吃着饭,听到叮咚一声响,也会自然的放下碗筷打开手机翻看。每天不聊到深更半夜,谁也不情愿话别道晚安。
周而复始,一日又一日,大家模模糊糊的寻找着当年的记忆,好多印象似乎又回到了眼前。大家也在群里报告着各自所在的城市,乡村,从事的职业及愿景。"学霸"廖立新,孙伍花在医学岗位上依然勤勉励志。“空少"付茶生,杨波文在地方领域依然颇有建树,学校时就能歌善舞的贾红花成了广场舞的亮点,是高安舞界的一张“名片",堪称"一代舞后"。最幸庆的是,还把当年中途转学河南,考取名校的王广莲同学也"接"回了家。接着,又有人郑重的宣布,当年我们的大孩王黄仲仁,朱晓东两位帅哥老师闪亮进群,虽然年龄不相上下相差无几,但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让兴风作浪的群平静了许多,严肃了三分。一个个乖乖的,有礼有节的给老师行礼问候。"好学生"依然严谨的汇报着目前当下,调皮的同学也不忘检讨当年的不努力,"怨恨"尊师的太严厉。
不久,群里开始了三五成群的约酒,也不时有异地他乡同学聚餐的推杯换盏视频,晒在群里群外。一组组小范围的聚会照,出游照,羡煞了我们这些云游他乡的同学。后来,就有同学提议,要在年前年后组织首场同学会。没想到的是,得到了空前的响应,大家热情高涨,积极的出谋建言。总召集人,各班牵头人,小组动员人,场地,资金,一一立马落实筹划,擅长电脑的同学还给力大家的集体智慧,制作诞生了一面迎风招展的"悠悠岁月"群旗,热心的胡佐华同学积极报名担任了每天的升旗手。地域遥远的我,无法参与筹办聚会的事务,却被老师同学抬爱举荐,领受了写聚会词稿的任务。兴奋之余,当即欣然伏笔,写下了三十余年来的首部"作品",一首《悠悠岁月,浓浓情缘》的序言。

感谢网络
让我们这群失联好多春的学生娃,还能聚在一堆,泄怨念,壮豪言,醉上一回回。
感谢群主
让我们这群上了年纪的毛小孩,还能拉在一起,重游花季岁月,唱着《老同学》的歌,疯狂一宿宿。
感谢视频
让我们这群各安天涯的梦游子,还能把浇花宠物琴房对饮的生活身姿情趣乐章,频现一幕幕。
感谢昵称
让我们这群当年胆小如鼠的小字辈,还能调皮的隐藏起来没大没小戏弄师长,要同桌的你,猜上一天天。
感谢语音
让我们这群东扯西拉的话唠鬼,还能把对蓝天海洋高山大地之留言之免提之呼叫之直拨的切切私语,浓浓血液,融为一线线。
感谢红包
让我们这群快没落牙的老玩童,还能追逐遥远的记忆,伴着长长的失眠,抢来抢去,兴奋一片片。
感谢微信
让我们这群当年曾萌生的朦胧爱恋,真心祝福以及那点小小的嗔怪,还能以群聊这种特别的方式,陪伴一生生。
感谢时光不老!
感谢友情重生!
感谢幸福永恒!
当这首诗配上浑厚的男女高音,滚动在同学聚会的小视频字幕时,我们的情绪再一次被带动起来。一百多高中同窗学友,趁着春节回家省亲的时机,有的不远千里赶赴这场迟来的聚会。因为有《悠悠岁月》群里的再相识,常聊天,大家又熟络了起来,不管文理科生,压根就没有陌生感。三五簇拥着聊天话家常,激动之余,有的男生女生还来个熊腰抱。酒席上大家一个劲的劝酒,一场一场的合影让大家融汇了这个氛围,融合了这个舞台。首次聚会之后,我参加了无数次的同学邀访,野游,聚会,酒局还有棋牌游戏,歌舞联欢。登华林丫口山,贾家古村游,阁皂山观光,礼港湖龙舟赛。无故从不落下,次次都兴致盎然,余犹不尽。当年的同学帮,也在舞池旋风中,在一展歌喉里,在觥筹交错时,以商圈,地域,兴趣,职业重新洗牌,形成新的铁党、小圈圈、小范围。派生了大大小小的酒友群,牌友帮,舞蹈队,诗歌缘。陈佑生,付建成,南小堂,彭国良,付永明十几条酒林高手,自然齐刷刷的聚在陈爱如旗下。工作在南昌的同学也顺应组织起来,与高安的同学架起了一条捷径通道,常常走动,相邀相聚。我所在的春城昆明,也多次接待过前来观光旅游的老师同学及家眷,甚至专程来把酒言欢的同学铁哥们。每次回归故里,再也不用担心接航班的车,落脚的酒店和久违的同学。不知不觉中,我回家的次数明显的多了起来,家乡的感情,家乡的味道明显的浓烈了许多,飞机高铁成了我随时随地奉命赴约悠悠晚宴的轻便座驾。
时过境迁,我们的新街中学早已被异地拆分,整体消失,让四分五散的同学没有了家的感觉,倍感失落和无助。《悠悠岁月》犹如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重新建在了我们心坎上,把我们聚集在一起。也犹如一条绚丽的纽带,一缕一缕的把我们系成一团。更犹如一枚荡漾在幸福河里的小舟,满载着友情亲情亦爱情,满载着欢声欢笑和欢乐。在《悠悠岁月》几年间,我们一路陪伴着高英萍同学,从一个不起眼的保险从业员到品牌经理的成长历程。时常羡慕着杨国文唐根香同学夫妻的恩爱,王玉霞擅于保养的美,熊小红始于健身的年轻。贺喜过少青的得志,茶生的迁升,新民的正直。也有替早逝的黄红兵惋惜,对佐四宝艰难处境的同情,弘扬了牺牲在抗疫一线的陈力群同学的光辉事迹。还有起初只会写鳖脚文,打油诗的席盘云,《悠悠岁月》就是他处女作的诞生福地,在同学们的鼓励及喝彩声中,呵护他渐渐数夜成名,成为远近有影响力的诗人云鑫。更有私营作坊主的陈福建,我们见证了他企业发展壮大的蜕变过程和磅礴气势。
都说同学情是一首经年经典老歌,又恰似一窑陈年封藏老酒,流金岁月沉淀,历经风雨兼程日月同辉,演绎出曲曲抑扬顿挫的旋律,散发出缕缕沁人心脾的芳香。一朝同学,一生朋友。这份同窗手足,今生难得,来生续约。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岁月如何轮换,《悠悠岁月》永远是孕育我们同学一场的感情温床,是新中84级兄弟姐妹一生的厚重拥有。
我们的悠悠岁月,我们的浓浓情缘!
忠语,出生于60年代,老屋瑞府,蜗居昆明。曾有秘书,记者等文字经历。自由职业,自办公司。偶尔自由写写画画,但愿所言不伤及无辜,所文也无伤大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