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美。各类好的艺术品都离不开精美。精美就是精确、精准、精致,粗糙不行,书法线条要精、要干净,古人的书法,线条的干净是来源于笔法的精准,它的调锋动作、行笔、转折的调整,都是清清楚楚的。现代人的线条痕迹是碰出来的,随意地拐弯。笔锋要裹束,笔锋不能散,笔锋散了就像茅草。字的造型要准确。要强化造型能力,字形不可随意,这是字法本源问题,这些字法定式,来源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审美打造,它为什么美?标准是来自传统的审美规范、中华民族的审美共性,个性则是辅助。
二、书法章法要精心而自然,有秩序,不杂乱,不碰撞。要精心安排,不精心就不美,作品要看出精心但看不出刻意。书法的法度都是精心去做的,要边写边思考边设计,设计多了就形成经验了。后边的字怎么写,要看前边的字去决定,第二行怎么写要看第一行的情况去决定,写多了,自然形成经验。不能草率,自己认真,评委才被感动,自己都不认真对待,评委更不会给你认真对待。要有明显的传承,古人经典的元素要占有更大的比例,要占七八成以上,自己的东西多古人的东西少,就坏了。越传统的艺术越讲究传承,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是中国的审美,不像西方的审美。书法最忌“俗”字,甜俗、恶俗、庸俗都不能有,通俗都不行,艺术要的是高雅。大草经典的元素里,包含点、直线、曲线、关节点。点怎么写,两点,怎么写才是经典元素?有它的规范,比如草字头的两点,左点和右点的写法,有它的顺序,左点是先竖后横,右点是先横后竖,然后离下面那个横要远些。你随意去点,就通俗、就普通了;一根曲线,它的弯怎么拐?要有讲究。比如“诗”字的“寺”字的这边,怎么拐弯,弯的形象要按古人的形象去刻画,随意的抡个圈过去是肯定不行的。一幅字里有多少古人的经典元素?决定了你的书写高度。如果你还不懂,写五年王铎,他会把你带入一个新的高度。
三、有个性。要与古人略有不同,要有一点个人的审美追求,这说明你有思想、有风格,作品才能有标识。风格是一种稳定的长期坚持的表现方式和面貌,形成标识,能够辨别,这是艺术赖以生存的前提。字如其人,如的不是人的长相,而是内心、思想、性情,思想的高度影响作品的品味和欣赏作品的气息。人的境界上去了,眼力才会提升。性情很重要,作品能不能感人,就看你有没有投入情感。书法创作需要一种状态,否则不感人。古人写字更多是为了实用,如今写字不是为了识字,而是学习书法艺术。风格特点跟人的思想性情相关,书写内容也会影响情绪。要远离“展览体”,如今最大的“展览体”书法,是“五小一大”,小楷、褚遂良体小字楷书、小隶书、小章草、小魏碑、大对联(三四字联挺多)。不要跟风,不要迷失在展览中。小字作品,是老实打造出来的。
四、形象好。纸张最重要的是好用,能发挥自己的水平,反对远离纸张的书写材料。书家要有强的适应能力和表现力,各种纸都应试用,各种纸要写出各种感觉来,不要常用一种笔、一种墨、一种纸。形式上,书法需穿盛装,它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篇幅不能太小,小楷幅式不用太大但要够分量所以字数也不能太少。制作不能过度,6尺拼3块,8尺拼4块,横4条,竖4条不等。颜色要讲究,颜色一定要用得典雅,不能太艳,色彩不能杂不能多,不要超过三色,最好是两色。形象要好,符合《书谱》中说的五乖五合。章法构成,字有大小,行距字距也有大小不同。写楷书的字也要有大小的,写草书里的最大的字,这两个字一定是特别重要的,是字眼,所以这个大字一定要写得最好,写不好就不要写大,否则一眼就看出问题来。
五、多变化。古人对文字的书写,是为了实用,方便阅读,字形逐渐形成了标准,从而也逐渐形成了方块字。远古的先民没有方块字的观念,而是因字成型,如甲骨文,都是自然的字形,笔画多的字就写大,笔画少的字就写小,上下笔画多的字就写成长字,左右笔画多的字就写成宽字型,有些甲骨是什么形状,字形就变得什么形状,后来为了实用,把字写得一样大,形成方块字,比如到了唐代的楷书,方块字就很明显了。如今的方块字,属于美术字,这不是自然的造型。我们的书法要打破方块字概念,回归字形本真。晋楷和唐楷就不同,晋人没有那么多方块字概念,所以字形写得就活。楷书也要打破方块字观念,这样写,艺术欣赏丰富的表现语言才能表达出来,线条的质感也才不一样。美术字笔画太相同,如仿宋字的一横,后面都有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也是一样的,就不丰富,艺术创作的文字就不能像美术字那样去写。书法的线条是要有飘逸、凝重、粗犷等等的不同形态的。丰富和厚重是书法永恒的主题,不要一开始就追求简约,你的简约其实就是简单。简约是丰富之后的提炼,不是简单。书写的动作要够数,起笔很多时候要几个动作才能完成,一个动作不行,一个动作就是简单了。
丰富的表现语言有哪些?
1.墨色变化,节奏感,墨色丰富又不能太刻意不自然。清代刘墉,笔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很厚,墨块用手还摸得着。看真迹,主要是墨色给我们的感染。现在我们的书写,墨色一定要讲究变化。古人是用墨砚盛墨,边磨墨边书写,现在我们写小楷还有人用墨砚磨墨写的,很讲究;如果写大字用墨多,可能磨墨再写不实在了。作品创作旁边,要放有墨和水,是先沾墨后沾水,还是先沾水后沾墨,每次沾多少,还有笔头上一边是墨一边是水的,都是为了使墨色在书写时出现变化的手段。注意干笔画、湿润画、大小的运用,笔墨要有变化,要丰富。
2.大小变化,写得一样大小就是毛病。行草书要有字组,有小字字组、大字字组,字组要分出块面、大小对比,大片的枯湿浓淡疾缓,就构成丰富性,大字组团,小字组团,就像草地一样,有些地方草长得密些,有些地方草长得稀疏些,显得自然。实用的书写,如字一样大,字距一样,是刻意的状态。作为艺术的,大小要不一样,王羲之没有一个正字,不是他没有能力写正,字没写正才是自然的状态。写一个横,要写平要很刻意才能写得平,随意一横,不是上斜就是下斜的;竖要写得正,也要很刻意写才能做到,一个竖随意一写,肯定是写不正的,所以,行草书的竖,应该一个竖直的都没有。
书法欣赏的第一标准是自然,第二是变化。字写歪是自然的需要,是丰富的需要。比如花样滑冰,有单人滑双人滑,肯定没有一个姿势是正的,站起来也不正,蹲下来也不正,只有结束了向评委致意时才是立正的,这是刻意的,双人滑就是字组,要做出千变万化的姿态,俩人又合有分,有断有联,却神态相牵。骑着共享单车在大路上,没有人欣赏的,舞台上的单车杂技才有人欣赏,因为丰富性,它变化多端,所以充满魅力。书法也一样,要讲究大小、空间、墨色、速度的变化,小到笔触的变化,有方圆,有正反,有轻重,有流涩,注意外形上的变化,讲究错落有致,字里行间,谁近谁远,行间的摇摆,都是为了增加空间的变化。笔势要带动字势的变化,变化要适度,过头了就不雅,如为人热情,为人诚恳,过了头人家也受不了,见面上来就一个拥抱不撒手,受不了,像春晚小品表演的主人客气一说客人就留下来吃饺子还问人家有醋咩,都热情客气过头了让人难受。变化太大的作品不易获奖,中性的作品容易上。现在的全国书展评审,评委少也有十几人,综合投票产生的作品,往往是具有共性的,是中性的,所以上展的作品或不见得是最好的。现在评委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到最后评获奖作品时,不唯票数最多就给你最高奖的,而是拿一批票数较多的而票数不等的作品放在一起,再根据书体情况再讨论原因评出一二三等获奖作品。
六、无硬伤。文字错误、草法符号语言不对、繁简字转化不对、有错字、文词错误、文本不完整(比如一首诗8句只写了4句),都要淘汰。有时还讲忌讳,有些书展讲主题性,同等条件下,主题扣得紧的优选,不合主题特别是与主题忌讳的内容,人家不喜欢。举个例子,有人要送幅书法给领导,写什么“官应老病休”的内容,就不合适,所以书家要有文化功底和文学修养,尽量写些寓意好的内容,避免给别人作品里出现悲、愁、死等字。
七、合要求。要研究征稿启事,要符合尺寸要求,投稿件数是多少件。关于投稿件数的问题,比如只限投稿1件,你投了3件,如果这3件分在不同的评委组,最后入选了1件,人家不知道还说明你幸运,这样就过了,如果3件都上,就会都被拿下,因为你违反了投稿原则,这就冤了,本来你投1件就上了,现在3件都上反而被淘汰。
再梳理一下今天的讲课内容:
1、作品要有明显继承;
2、功力达到和有难度系数;
3、作品要有趣味。要写得生动、流畅、自然,熟能生巧,书法技术要写到“巧”才能写得生动。这三点就是张旭光所说的“到位和味道”了;
4、作品无硬伤,写完作品最好给身边的高手帮看看,有条件的协会最好组织开个看稿会,集中众人的力量。
一、书法艺术,其实并不玄妙。真正理解书法,既需要学识,也需要经验。缺一不可。
二、书法中的留白,至为重要。有通篇其黑,一白透气,善哉。有通篇空灵,白的恰到好处,亦善哉。
三、人之观艺,第一感很重要。否则,久入芝兰之室,亦不闻其香矣。然内在之美,亦识者一眼可见,并非反复观之。看书法,一定要练这一眼。
13讲 如何写出米芾行书的韵味
《中秋访绳金塔作》
豫章烟水晚来佳,金塔南园湿露华。
桂子送情香几许,一庭月色满君家。
14讲 如何活用米芾进行创作
《亥岁正月初一·雨中访梅口占》
律转随春发,不须雪共催。
疏枝常宛转,丽影却徘徊。
微雨罗浮杳,孤山处士回。
含芳逢驿使,南浦待君来。
14讲 如何活用米芾进行创作
《过白虎岭三江渡口》
虎岭茫茫在眼前,前尘旧梦杳如烟。
今宵谁向江头坐,一夜清风月满川。
四、作品的外在之美,人易见之。内在之美,则罕识矣。
五、王献之流传的行书帖,多不足观。其草书九帖,生动空灵,超越其父,真佳作也。六、绘画之中,以画犬马难,为鬼神辄易。因为犬马人皆见之,鬼神者则人未之见。同等水平,画鬼神者易出名。何也?画犬马者一点失误,人均看到,画鬼神则人不易言之。古今之书坛,画鬼神者亦多矣。
15讲 如何把握王羲之技法特色与气韵
《对月》
凭窗写竹潇湘影,对月谈诗尺素香。
独坐良宵谁是伴,一壶龙井满庭芳。
《忆旧》
蒲风轻摆缓生凉,半盏粗茶味亦長。
棋友不来惟漫步,一溪月色白如霜。
15讲 如何把握王羲之技法特色与气韵
《东江写意》
东江烟水有无间,雾锁云遮逐浪还。
如画江南谁写得?米家泼墨雨中山。
《过青云谱八大馆》
青云遥接月中桂,碧水清分世外天。
如此江山非昨日,梅湖三月杳于烟。
16讲 王羲之书风的延伸创作
《金塔怀古》
金塔悠悠月色清,重游疑是故人行。
红尘旧梦皆成往,唯有铃声动我情。
七、二王书法是一种已经经历了充分发展的东西,今日学二王者要成名不易,何哉?大家已经见过了最高明的学习,不激动了。八、书法实际上有多样性。有些人写简单的,他就认为繁杂是一种过分。有些人写繁杂的,就是认为简单是一种虚弱。写碑写帖亦然。常见有一些批评,实际上多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当然,艺术有时候强调审美的个性。但过于是己非人,则谬矣。
16讲 王羲之书风的延伸创作
《宿三江遇雨》
裁诗江畔意微茫,十里蒹葭烟水长。
细雨不知乡梦浅,清宵一夜打篷窗。
17讲 苏东坡书风的创作要点
《久宅》
闭户无为学老聃,长宅三月渐青岚。
逃禅久坐凡心寂,小饮清和普洱甘。
醉后草书供灶下,闲来春雨梦江南。
不求甚解周公至,高枕犹能喜睡酣。
17讲 苏东坡书风的创作要点
《己亥十月过神仙居》
太白当年梦天姥,
我来寻迹子春初。
苍藤漫绕龙蛇窟,
巨嶂犹存蝌蚪书。
千丈巉岩风浩荡,
九宸云雾气清虚。
登临长啸烟霞际,
非是神仙安可居。
九、于右任先生谈草书的时候,认为一定不要“眼”写的太多(缠绕太多的意思)。但是也有人将这种眼作为一种气势的表达,比如王铎、傅山,我觉得这还是在于用的人。用的不好的就是俗气,用的好的却有气势,关键在于度和格调的把握。十、书法其实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的。书法和音乐、绘画、小说甚至是电影,在很多处理方式上,是很类似的。
18讲 王铎书风的创作
《卜算子》
一盏对长天,山月如知己。今古茫茫落寞哉,且醉渔歌里。
欲舞月徘徊,长啸清风起。阅尽沧桑自少年,唯有风和你。
18讲 王铎书风的创作
《滕王阁漫步》
青衫落拓笑轻寒,濯足长江自一观。
大泽苍茫蕴白气,楚天浩荡开烟峦。
翩然鸥鸟飞银汉,累累鱼虾供玉盘。
浊酒犹堪浇块垒,春风沉醉倚阑干。
19讲 赵之谦书风的创作要点与技巧
《忆旧》
光阴谁忆履痕中,
最爱江南杨柳风。
十里青山皆隐隐,
一川烟雨正蒙蒙。
佳人对镜晨妆懒,
楚客谈诗烛影红。
执手相期缘未浅,
潮来潮去任西东。
十一、书法好坏非字数多少决定。常有买家,欲书字之多,恨不得一平尺写上千字为快。常见一些名手坊间之作,字数一多,里面的灵感生动,通通不见,只剩下苦功耳。
十二、学习书法,我感觉是一个逐渐修炼的过程。在不断的学习中,要进行不断的修正,看看哪一种更加适合自己。所以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练习多种法帖的过程。有些书法家强调一家一体。实际上是怕学员在一个字帖的学习中,朝秦暮楚,不够深入。事实上又有哪个书法家是仅仅学了一个书法家一种字帖的呢?
19讲 赵之谦书风的创作要点与技巧
《宿白虎岭山下》
山色江声一带迎,
苇花荡漾鸟相鸣。
沙前浅浪层层涌,
天外白鸥点点轻。
帆影遥知三友至,
松风更向九秋行。
兴来踏月方归去,
万壑千岩自纵横。
32讲 创作时如何抓住二王小草的特征
《放鹤亭》
一池清浅水,寂寂满浮萍。
千载梅花影,长随放鹤亭。
《澄湖》
澄湖东畔自闲行,荡漾荷风不胜情,
一抹斜阳天接水,渔歌婉转笛声清。
32讲 创作时如何抓住二王小草的特征
《漫兴》
怡然自得清斋里,满耳琴声无所思,
醉后闲临羲献笔,茶余轻诵晋唐诗。
何人常叹斜阳早,君我已知白首迟。
古巷年深唯念旧,朝朝却待故乡期。
《永安之行》
闲鸥自在白沙滩,如玉清溪号永安。
绿道漫行奇绝处,一林枫叶醉如丹。
十三、古代的书法家中,我最不喜欢看的就是文征明的行书,非常单薄,偏锋,感觉毫无实力可言。吴门一派,一坏于此。文征明仅小楷可观。
十四、今之书法常有俗书丑书之战。我觉得和电影演员差不多。有长得丑的,也有长得漂亮的。我个人认为演技才是关键。长的漂亮而又演技好的,善哉。长得丑的,演技好的,亦善哉。长的漂亮的演技差的,则为花瓶或娘炮,长得丑的而演技差的,真是丑八怪了。十五、肯定古人书法,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肯定现代人书法,尤其是年轻人的书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十六、批评古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批评现代人,却又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常见一些批评家,动辄批现代人,只有叹息。十七、古人很强,我是赞成的,因为这是几千年才挑出的这几十个人或几十种法帖,都是精华,所谓大浪淘沙,当然很强。但并不是每个历史时期都强,我就很不看好民国的书法和解放以后的书法。当然,允许别人不同意。呵呵。
十八、当代很多人以价格判断水平,故炒作之风盛行。常见一些民国俗书,价格巨贵,亦可叹也。十九、临帖,有人认为要非常像,有人则认为不需要太像。余以为,像与不像不是关键,关键还是要体会原帖之精神。在具体书写上,形神兼备最好,不能兼顾时,宁失其貌,不失其势;宁失其势,不失其意。二十、有人为了写准,完全是慢吞吞的细细描画,如果这是为了第一次写准,找到位置,也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一直是这样慢吞吞的描画,那就毫无意义了。二十一、朋友说我,你临帖一点都不像,但是创作却还有帖的一些味道,也真是奇怪了。我哈哈大笑。
张旭光
“到位”才能保持文化的传承和品位
首先说“到位”问题。到位是指对传统古法运用能力的完善程度,也即书法本体要求的全部要素的熟练掌握。既包括线条,也包括结构、章法,哪儿都没毛病。“到位”这个概念,我是“非典”之后才明白,才使用的。因为非典期间,既不能上班,也不能出门,成天关在家里,所以就没白天没晚上的临摹《集王羲之行书圣教序》。
大家都知道我是学二王的,《圣教序》临了几十年。但这次临写《圣教序》与以前不同的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打造,首先把形搞准了,然后再找神,神有了再稍稍加入自己的审美理解。每个字大约写上30遍至50遍,前后用了三个多月时间,从头到尾打造了一遍,全文当时能熟练地背下来。
这时我才发现和体验到,行书之父王羲之的行书在结构上有一个闭合性规律,当然作为体验,这种闭合性规律很难一下子用具体量化的语言表达清楚。尽管如此,我的确理解了在传统技法把握上什么叫到位。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线条和结构”都没毛病的一种状态。
“到位”这个概念再说通俗一点,就是俗话说的“功夫到家”。但这里还须说明一点,功夫不是一个单一的时间概念,练得时间长不等于功夫深。那种“我写了几十年了,功夫很深”的说法是不科学的。真正的功夫应该是“有效的积累”,是时间、方法、道路、悟性的综合效应。
“到位”不“到位”,说明了作者对传统规律和传统文化内涵的把握程度深不深,从而决定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一般来说,一件书法艺术本体要求到位的作品,就能保持一定的文化品位,绝不会低俗。但是当前来说,一件作品光“到位”还不行,还不能入选全国大展,更难以获奖。因此就引出后两个字“味道”。
“味道”是情感表达的形式语言
味道是什么?味道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是不同于别人的情感表达,而这种个性的情感表达是过作者反复提炼后,作为书法的线条语言或形式语言来呈现的。这种“味道”必须是建立在“到位”基础上的。有人说,传统把握不“到位”也能出“味道”。这我们不否认,但这种“味道”不会太好。所以“味道”也是有好坏和高下之分的。
“味道”是时代性的,是今人的“味道”。同时,“味道”又是多样化的。表现豪放和气势,正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社会发展相一致;表现旋律和节奏,也正是时代审美的要求;表现轻松和闲适,能对当前快节奏的生活进行调节;追求返朴归真,也与城市人群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等等。这种种“味道”都是时代需要的。
“味道”的多样性与不同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不同的成长历,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性格和性情有关系,这是常理,不用多说。这里想说的是,“味道”的多样性,更与不同取法有关系。现在看来,由于历代典名作风格不同、时代不同,直接影响今人的学习、运用和创作,因而或多或少地而且是必然地表现在今人的作品中。这种取法的多样性,决定了今人作品“味道”的多样性。这是我们所提倡和鼓励的。我们在评审作品中,对此十分关注。特别是复查组,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关注品种的多样性。比如在大字展评审中,有一件“瘦金书”写大字,水平不是很高,但为了品种的多样性,我们把它从初评落选作品中捞了上来。
近几年,书坛对学习民间书法有一些不同看法。有人问我怎么看,我说,我一直提倡取法的多样性,比如大家说的汉简、魏晋残纸等等,都是过渡性的字体,尚不成熟,不完善,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太合适。但对于有实力,有提炼能力的书家来说,是很重要的资源。正因为它不成熟不完善,才突显了其中朴实、鲜活的因素,完全可以吸收,以丰富我们的创作。
“味道”是独特的。如果说“到位”更多地具有传承意义,则“味道”更多地是创新的意义。否则,大家都一个“味道”了,也就等于没了“味道”。“味道”与风格有关系,风格是一个更高的标准,具有创造性和唯一性。当前的展览要求每个人都有个人风格是不太现实的。而“味道”是低于风格的一种标准,是向风格过度的一个阶段,要求作者创作中表现出一定的“味道”,是可能的。作者随着对艺术理解的深入,不断提炼自己的个性“味道”,有可能走出自己的风格。
“到位”而有“味道”才是好作品
“到位”与“味道”这四个字作为评审的标准非常管用。过去我们面对一件作品,尤其是小字行书、楷书作品,觉得没什么毛病,写得比较精到,但同时又觉得没有较强的感染力,是上还是下,拿不定主意。现在就非常明确了,这仅仅是一件“到位”而没有“味道”的作品,必须下。对于进入评奖的作品,就更容易判断了。
怎样才能实现既“到位”又有“味道”呢?按我个人体会,要想到位就是多学习、多临帖,多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对典碑帖的理解能力,理解深了也就能把握深了,临摹效率就高了。第二要提高现代审美能力。典碑帖中有大量与现代审美相吻合的东西,比如旋律、节奏、空间、造型等等,如果我们现代审美能力不高,很可能就读不出来,发现不了,不能共鸣。
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现代审美意识去开掘传统,开掘出现代审美的洪流,使我们的创作既从传统长河而来,又能站在时代潮头之上。既运用了传统,又表现了时代,开掘的多、运用的多,的成就就大。这也是由书法本体规律所决定的。
总体上说,“到位”与“味道”包含了书法本体的技法标准和情感表达的形式标准和审美追求。有“味道”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吸引观众驻足;“到位”才能得起推敲和玩味,使人百看不厌。只有既“到位”又有“味道”的作品,才是当今书法艺术的主流审美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