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界的作家同道们,大家上午好:
按照马克思说法,人一旦结成社会人,那么所有的人,就首先是个经济人了。以此推论,能不能说人际关系就是经济关系?再往白里说,人际关系就是金钱关系?我看说白了也没有什么不好,无非是揭去了遮羞布,大家有些尴尬而已。金钱,或曰货币的产生,正是为了方便我们与陌生人发生关系(公平交易)是吧!至于金钱带来的副作用,则是另一个话题;况且人类的所有发明,又有哪一样没有副作用呢!
今天早上我五点就起床了,正所谓无利不早起,要草拟讲座题纲,以免愧对了你们给我开的讲课费。现在要探讨的是文学,一门体面的、高雅的学问,向来被认为神圣而崇高,却也算一个经济活动是吧?
照我理解,这金融二字就是经济的别称,具体化形象化看去也就是金钱二字。于是就不妨这么理解了:金融金融,就是拿金钱来融洽人际关系。所以人人爱钱,有时爱得难以自控便要空手套白狼——于是运钞车总是被荷枪实弹地护送着了。
不知大家是否了解行外的一个现象?一个单位的一把手换了新的,全单位的工资卡往往就由这家银行换到另家银行了。我开初不明白这有什么必要,换的多了才恍然大悟——这是银行之间相互竞争的原因哦。想想看,银行是企业,企业的天性是追求利润,将一个大单位员工的千万上亿的工资由自己银行发,这么大的钱数在自家银行多存放几天——总有人一年到头只集中取一两次工资——这利息不是白得了吗?于是不难推想,银行人一定是去攻关了一把手的,且给了好处的,一把手才指示属下换到你家银行发工资的。为何是一把手呢?因为人事(官帽子)与计财(钱袋子),一把手除非傻子,是没有谁交给副手管的。
我母亲去世十个年头了,她有一张四千元存款单我始终不忍取出,只想留作纪念。以此推导,世上一定有不少人只是去银行存款、却永远不会提取的,如此存款累计量,之于十四亿人口的一个泱泱大国,怕是上了天文数字吧?(有人插话“我干了四十年银行咋没想到这个呢”)银行白得了是吧?银行又同时存在着内盗外窃,如此一正一负能否相抵?如果能相抵,那便是自然调控与平衡了。
我为何讲以上这些闲话呢?因为我不懂金融,我只是从生活感受来理解金融。这算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一点:作家的基本素质是能通过一般的日常生活推导出某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未必样样都要去了解与体验。
第二点是作家要看清中国社会的行业化与系统化特点,近亲繁殖吧。金融行业收入福利都好,如同烟草行业能源行业,外行业非一般关系,能轻易进来谋个差使吗?很难的。文学呢,也是这样的早就行业化、系统化、肥水不流外人田化了。
大家都知道,如今的文学刊物是吃财政的,若交给市场就全死了。这就意味着作品质量高也好低也罢,发张三与发李四无所谓的事。只要不踩某种红线,谁与我熟络我就发谁。当然也有文学良心的刊物编辑,只认作品不分亲疏的,只是大大降低了好作品问世的概率。我发表作品就很难,总是要转几家刊物、几家出版社,才能碰到欣赏我的编辑手上。为什么?因为我不在作协系统,平常与文学编辑呀某奖评委呀,没有交往与吃喝的机会呗。
我这里没有自夸作品比别人好的意思,只是强调我不在圈子里。假使我是刊物编辑,主编,占有地盘,那就有了融入“文学命运共同体”的资质,发表作品就容易多啦。
这种常说的号称的“主流文学”,发也就发了,读者也大抵是作家同行,与广大读者关系不大。当然作者自己是要溜一眼的,然后拍图,发个朋友圈,显摆自己“主流”了。其实就是吃了一回“财政文学”。
文学评奖也是如此的行业化系统化了,谁见过大奖给了作协文联系统之外的人?即使在系统内部,获奖之争说穿了等于天时地利之争。地利因素尤为重要。离评委近的未必能获奖,但获奖的必定离评委近,熟。不信你查查获奖者单位所在地,以及职务,什么主席主编的主儿,就什么都明白了。明就是了,了便是明。对于这些也没必要抱怨,因为文学毕竟不是科学与体育竞技,不存在硬标准的,弹性太大,给你奖与不给你奖,皆能自圆其说雄辩滔滔一切摆平。文学是人学,人学即人情学,如此而已。好在我们都是业余作家,原本就是不务正业,闲暇无聊时想写写,不想写不写,没有压力,也没必要与他人比,实在是好得很。
这个道理我也是五十岁后才看明白的,今天分享诸位,是想提醒大家,爱文学就是爱文学本身,不要伸手幻想从别人行业里揩油捞奖的,不可能的事。
该讲第三点了:庆幸我们恭逢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不仅促进了民主,也不得不民主,更让公民热爱文艺创作的天性得以快捷实现。不必公关编辑,随写随发好了。这在纸媒时代不可想象,最快也要三个月后。如今只需一分钟,便来点赞啦!
当然也有副作用,发表作品的门槛降低了,作家诗人数量如摊煎饼般宽大得横无际涯。都忙着创作,没有人耐心阅读经典、提升创作素养了。所以说无论纸媒网媒发表,能否引起读者共鸣与喜爱,最终得靠作品质量。因此建议大家,写完后不要轻易发布,能多改几遍就多改几遍,读者眼睛挑剔得很呢!读者爱上了你一篇作品,他会记住你名字,追着你读。
文学创作首先是本能喜爱,是满足个人探索世界与人性表达的欲望,其次才是反响读者。发现独特的生活并以独特的语言修辞表达出来,便是好的文学。中国人口十四亿,即使拥有万分之一个读者,那也十四万呢!就算只有十四个读者欣赏你,你的写作也就有了很大价值。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据说真懂的没几个,超不过十四个,人家不照样伟大么——
谢谢大家!
2021年12月13日上午于金桥宾馆

题纲四页,与临场讲的有出入。此整理文字属于局部,其他场合或文章里说过的,从略——免得收入书中时重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