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殷博义 ,1950年出生在上海。69年下乡到黑龙江襄河农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先后在伊春,哈尔滨,石狮,燕郊,上海,成都等地工作。任大型企业总工程师,副厂长。1985年荣获“祖国优秀边陲儿女”奖,在百度里可以查到作者介绍。著有专业著作。文艺类作品有小说《穿越雪谷》《我的芳华》《山西行》《飘落的枫叶》;散文与诗集《竹风》《江南吟》《远方》《松花江之恋》以及杂文《我找到北了》等近百部个人原创作品。
作者于2020年一月创作三十集《武汉记忆》叙事散文,在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作品征文和交流平台《文笔精华》微刊上连载。并在该微信平台上发表《文笔精华》个人专辑每100篇一部共
两部。

杂谈
作者 |义博云天(上海)
诗友的案头谏言——给缺点自由,与哲学调情。现商榷如下:
我觉得应该修改为:给缺点宽容,与哲学解析。自由是对限制而言,许多缺点是应该受到限制的。不能过于自由——纵容。但人无完人,对于非原则性错误,我们应该予以包容的态度。
哲学是方法论的说教,随时代不断更新。调情虽浪漫,但诙谐看场合。解析是对哲学的时限局限的分析与探讨,摒弃与更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唯物主义客观的行为与判断。我说过,只有坚持自己的风格,坚持自己的思想,坚持自己的行为方式,坚持自己的底线准则,这是成熟的表现,也是个人魅力的体现,文章也一样。
文章力求有新意,例证应详实可信。叙述不拖延,语调尽可能平和,因为国人都是儒家思想的俘虏,谦恭是值得提倡的作风,写文章作诗歌都是如此。

包容是胸襟,包容是大度;
包容是谦让,包容是委婉。
有了这些自然会赢得对方的感动和自律,忏悔和振作。所以,你就会被认同,被人尊敬。从而自己心灵得到安慰和满足。这就是人格婉约的魅力,领导力的渊源。
在文字耕耘道路上即便是同路人、是朋友、同思路,同观念的好友,也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有自己的枝叉与主干分礼的,但没脱离主干的基本信仰和诚信,绝不人云亦云,不做墙头草,要有自己的主见。
如果从正常逻辑看,社会领导力的产生,应该是自身能力与正直坦率,以身率先的号召力、演说能力等等综合实力凝聚、自然形成的威望。但国情是委任给你多大权利,你就有多大领导力,他的自身条件只是其次与辅助,这个现象我们都是司空见惯的。所以,领导力属于社会学范畴,文学界也是相关联的。

纵观每个人的天赋和优越的自然条件,许多人却轻易失去或放弃了能可以继续提高领导力的机会,也许我们那时还不可能主观意识到,而随着自己的个性放弃或回避了许多机会。到了有时间考虑或反省人生过往道路,坎坷与心酸,成功与挫败,也为时已晚,只能写写杂文或诗歌,随性抒发一些自我安慰满足与现状,又不安于现状,总想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在网络时代,觅得一席之地,引来无数粉丝,或曰崇拜者,谈天说地之间,消磨了有限的夕阳最后的灿烂时光,不亦乐乎?自信心再次充盈心头,让生命的活力暗流涌动,为之倾倒者无数,云云不在话下。
其实,我最反对政治性口号式虚浮文章与诗歌,无论散文还是诗歌,都以切身体会有感而发,以抒情文学为主。哈,这是我坚持自己的文风,与人格有关。我还喜欢写一点杂文,但只能收敛隐晦,不然是要被封杀的。我的这番杂谈是借领导力讽刺我们现实生活工作中领导能力的质疑,也有点议论文的味道!
其实,我的文章大都是写给自己看的。我在主编《我们的芳华》纪实散文过程中,明确向所有投稿人说清楚,有关时政的文章和内容,我会无情删除或不予刊载选用。我们的书作要放在任何朝代都可以欣赏阅读的。文学社,诗社应急时政专题征文我从不参与,因为没有去深入生活,自己都没有感动自己的观感和激情的产生,写出的文章怎么去感动读者?而我自己有感受,发自内心,或受人委托的除外。我的情感与思路比较一致,写作是褒奖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我是一直照做的。

书不在看多少,在于看进去多少。博览群书并不一定都看全部,主要看序与精彩篇章。看书更主要是触动了自己的灵魂有多少,这才是读书的效果。其实,我读的书也不多,但书还是要有选择地读的。
写抒情诗是我的基本风格。那种模糊型诗句我不敢恭维,主要是自己理解力颇浅所致。但我感觉适合自己的才有助于发挥长项,坚持自己的风格才会有所造诣。所谓百花齐放才是文学园地的繁荣景象。对朗诵而言,抒情诗最为适宜。
现在流行模糊型诗文,看似非常奥妙神秘,最好谁也看不懂看不透才隐晦自得。诗不像诗,讲话白话就当作诗,标点也不用了,一句话长是长的来,短句一个字都嫌太多!我看徐志摩倒是以抒情诗为主,所以流传至今。哥德、拜伦、 普希金的抒情诗才是我最陶醉,留芳百世的。诗坛的爱情诗、抒情诗是永恒主题,这是历史和哲学观,也是世界文学的历史的事实。
不看书到任何时候都不是长处,古今中外,不管是文学家还是政治家,没有一个不是博览群书的。一个人不看书就不了解历史文化的演变。也不了解外面世界的颓废与进步,精彩与无奈,更不了解世界古今文人的巨作对世界文明进步的推动与贡献,更不知道自己与大师们的差距,往往陷入井蛙小圈,如何放眼世界的浩瀚,不经众生对自己文字的考量,又如何知己知彼了解自己,战胜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我多说写了十二年书,还不是有任务有时限的写作,而是随意随性的。但我有文学梦,从小学孕育的。但机遇没让我走专业文科,学的是理科。司职专业是高级工程师,大型企业总工。但我坚持勤奋地写作,自己出书了,没有版权号的书作越百本,累计耕耘文字超千万字,想必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几天我写了一篇《书作之趣》,里面谈及我的写作理念和观点。其实,这是我一贯的风格,也是人格,所谓文如其人。
对于每位作者的书作,其实,看过一两篇文章就能看到他(她)的文学功底。没有时间和事件的磨练,履历和经历的陶冶,长进的余量都不会太大的。我因为经历和履历,情感的风雨洗礼都给我写作,不管诗歌散文小说,积淀了理性的财富。这是我的有利条件。但文学悟性和爱好才是深层的动力源泉。我既不是浦东新区作协,更不是上海市作协成员。我也绝不花钱买书号买人情进中国作协。写作是我的爱好,别无它想,一生都淡泊名利,这是我的人生信仰和修身哲学。至于水平究竟有多高,心里还是有数的,无需比高低。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安度晚年,是我的头等大事。
(11/12—2021 浦东康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