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书法等于自杀”这句话相信很多自学书法的朋友都听过,这句话看似偏激但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在自学书法的过程中有很多关键且核心的问题是无法自己解决的,而是需要有老师指导解惑的。
一、书写动作
对书法有一定了解的朋友肯定知道书法贵在自然,而书法的自然气象又要求我们一定要自然地书写,这就对我们的书写动作提出了要求。很多情况下我们临帖时虽能复制出字帖上的笔画形态,但我们怎么就能知道我们的书写动作是对的呢?往往我们只是“画”出了笔画而非书写,倘若没有人来指点,只凭自己肤浅的判断很容易就会步入歧途,让我们之前的努力付诸流水。所以在书写动作的问题上老师的指点是十分重要的。
二、笔画承接
笔画的承接也是临习的难点问题。尤其在行书或草书拓本上尤为明显。如上图中王羲之的“羲”字,拓本不比墨迹,能还原笔画的先后承接顺序,自己写的时候碰到这样笔画多的字难免不知道笔顺和承接关系,只能自己研究,图一形像而已。若是没有老师做示范,可能你一辈子都要这样模棱两可地写字了。
三、笔法问题
书法的笔法一直是一个说不太清的话题,正因为说不太清所以很多人写的也不太清。到底怎样写才算中锋,怎样才算偏锋,这里是要转还是折,这里要藏还是露,是快还是慢,这些笔法问题只靠自学是很难保证正确率的。
四、字法分析
很多人对于学院派把一个字用几何图形分割并画上辅助线的做法嗤之以鼻,觉得过犹不及,但这个方法的确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临摹不到位的问题。但是我们自己是很难做到科学有效的分析的,小编听说这种方法一旦适应进步简直飞速,用了就离不开它!
中国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汉字是由点画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组成,任何一个笔画起讫都要经过起、行、收这样一个过程,因此,书法书写形成的书迹,都是线,即便是点,也是极短的线,所以书法是线的艺术。

怀素书法
中国书法,对线条有着独特的追求、理解和表现;线条,在中国书法美学里,也有着独特的概念内涵,它既不同于数学里的线条含义、又不同于西方艺术里线条的特定含义。中国书法,是体现了中国独特民族风采的线条艺术。
中国书法的线条,灵巧活脱,流动不拘,其中包括笔画的肥瘦,走向的曲直,行进的迟速,转折的方圆,墨法的枯润,以及结构和章法的组合……这是非数学、非西方的、灵动而抒情的艺术性线条。

王献之书法
书法的线条是灵动的具有韵律性,并且具有时间空间质。书者从落笔刹那就是时间的开始,一件书法作品的完成是通过线条的移动、笔勢的跳跃、时间的推移来实现的,所以,书法的完成不仅是一种空间原理,而更是一种时间原理。书者在书写时不断移动的文字线条,正是传导生命的韵律标记。
由此还可见,书法除了时空交感的特征外,其线条之美还特具抽象性、自由性、多样性、动态性、类音乐性、精神性(亦即抒情性)以及主体生命性等一系列相互包容、相互关联的美学特征。
不仅如此,西方艺术亦受到书法线条的影响,线条,著名艺术家毕加索就曾经很认真地对慕名前去拜访的张大千说:
“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为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源自你们中国。这么多年来,我常常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乃至东方人来巴黎学艺术。中国画真神奇,齐先生画水中的鱼儿没有一点儿色,一根线去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
正因为如此,欣赏书法不妨按照其线条美所属的特性来进行,如姜夔《续书谱》所说的“如见其挥运之时”。书家在挥运之时,是一个流贯于时间的活生生的构线过程,最后历时性的挥运凝冻为共时性并存。而品赏者在接受空间里,应使之复原,通过目导心追,化为生气勃勃的线条流,从而想象其点画振动。这样,品赏者的心灵频率就有可能和书家的心灵频率一起振动,产生音乐般的共鸣,这才是真正的对书法美的动态欣赏。
“永和九年”的“永”字,它的第一个点笔呈“S”形,收笔往右下角再回锋,最后一个捺笔有两个顿笔两处棱角再尖笔出锋,而非简单的三角顿笔出锋;

“映带左右”的“带”字上半部分的四个竖笔,入笔的方向、轻重、提按、长短都不一样,中间的横勾两笔分开,竖笔出锋在左边;

“天朗气清”的“朗”字笔画轻重极有层次;

“游目骋怀”的“怀”字左边竖笔和右边撇笔都有极细微的提按翻转的动作;
比如《兰亭序》的结字造型:

取势:“观宇宙之大”的“宇”取斜势、“列作其次”的“列”也取左低右高的斜势;

开合:“暂得于己”的“得”取上合下开之势; 
疏密:“当其欣于所遇”的“当”字上下密中间留两处空白。
如何做到仔细观察、目光敏锐,判断准确,再做到手眼合一,将观察到的技法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达到了精确临摹的要求,当然,准确临摹并不是依样画葫芦地描字,而是通过准确地观察每个字的用笔和造型特征,自然书写出来,技法动作尽量到位即可。
米芾手札临习准确的临摹
周振
1、选取《张都大帖》 “榆”、“局”、“明”、“薦”四个字,强调节奏、姿态、提按的变化。

技术要求:悬腕 用指 炫技式 笔的舞动
2、练习过程分三个步骤

基本再现整体形态,主次、疏密、轻重关系基本准确。
局部分解。重点观察笔锋变化。尖笔、“柳叶刀”、内擫与外拓,米书特征的提取与夸张。
对字形先作单线式轨迹勾勒,熟悉笔势后,快速临写,各基本特征准确
总结:这一阶段,重点是对单字形态与用笔的细致观察,并对主要特征加以提升。
3
怀素《自叙帖》准确的临摹
王佑贵
大草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一笔书,纵笼挥洒,往往变幻莫测、出神入化。有人认为怀素大草的癫狂书写之境是没法被模仿的,尤其是从理性到感性的流露所追求的大草精神更加难以捉摸。
的确,我们所见的怀素特别是他的《自叙帖》所呈现的癫狂书写是一种媒介,仍然离不开理性的共性的草书形式语言———线的形式(线形、线质)、结构的形式、章法的形式。
我们仍然可以遵循科学、规范的临摹训练程序展开,临摹是任何书体入门的不二法门,大草更不例外。

选帖理由:此三列,圆弧线和直线的分布、纹丝不动的细挺用线和瞬急的毛涩线质对比以及字与字之间的衔接方式等,都足以窥探怀素草书技法的丰富性。
1、观察起笔的形态,体察相对应的用笔提按感受。圆起笔如“岁”字。

2、弧线的弧度的观察,“圣”字的二个字内圆圈,反转和顺转,注意捻笔管,笔锋保持纹丝不偏,又能柔韧得当,需要多次观察和实践。

弧线可以辅双钩和单勾的多次重复和比较,双勾可以从中感受与体验细节,可以使线形变得立体起来,线边缘的锯齿状包括舒缓处和急促转弯处的内外侧所对应的用笔,由此也能判断对应的停、顿、挫的用笔动作。
3、直线的用笔动作对应练习如“草”字以直线为主,“岁”的横竖直线,“其、大、着、故”的诸横直线对应的用笔动作分解。

4、结构形式的准确度把握是建立在熟练准确的线形上的,需要主动追随字与字之间的衔接方式,比如上下字的距离、左右部件的开合、上下部件的错位等等都需要极其仔细、准确地体察和记忆。
5、章法的形式构成元素的观察越细致,某种程度上说学习越专业。
将自己的临作与原帖进行比较,比较是个好办法,要求越严格,比较越细致,对准确度的认识越深刻。在准确临摹的严格要求下,多次比较多次重复可以逐步建立相对应的用笔动作范式。
周峰 小篆《峄山碑》的临摹
准确的临摹
一、准确临摹《峄山碑》是学习小篆的经典法帖。
从艺术风格上看,《峄山碑》中正平和的外形里内藏雍容磅礴之气,线条丰润秀逸里不失刚毅沉着,素有“铁线篆”之称。
所谓“铁线”,就是刚柔相济的线条,看似优美的弧线,容不得半点犹豫,方圆兼备,体现的是坚韧的生命力之美。
空间要求上,讲究布白匀称,显现出书法最基础的秩序性美感。黑白比例之中,要求计白当黑,空间的张力自然催生线条强度,黑白互济,令篆字雍容肃穆,端庄而又灵秀。
在书写能力上,学习《峄山碑》,可以深入锻炼左右平衡取势, 深刻强化空间关系与用笔最基本的几个要素,可以为以后旁通其它书体夯实基本功。
难度在于,体会真正的铁线之“铁”味,并把《峄山碑》“写”出来,具有淡淡的“书写性”。就像带着沉重的镣铐,却还要去跳好芭蕾舞。
选取开篇“皇”“帝”“立”“国”四个字作为范字示例。

皇:注意整个字的长宽比例,接近黄金分割。精确之处在于,“白” 字头的外框有微妙的弧度;“白”字头和“王”之间的空白间距;“白” 与“王”微妙的宽窄对比。

帝:整个的长宽比例也接近于黄金分割。难处在于,“帝”部下半部分四根弧线的均衡而又略有变化的空间,每一根弧线不同部分的曲度,以及准确找出弧线内在的节点;另一个要点,是“帝”字下半部分五根纵向线条的末端,有序地排成扇形。

立:此字笔画少,较之前两字整体略小,长宽比例也近黄金分割。此字的难点在于,左右两边的大弧线,圆而不软,雍容饱满,这就要准确找出弧线内在的节点;还要控制好这两根弧线收笔处与底横的准确距离。
以上三个字均为左右对称。

国:长宽近黄金分割。注意点:大框口略显上大下小;大框口四边的微妙外拓弧度;大框口的四个角不方不圆;大框口里面各部分布白匀称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