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知,永远在路上
文|王伟-知止(四川)
朗诵|赵建红(河南)
“人性的本质在于求知”,亚里士多德说过,“所有的哲学和艺术都努力为之打开窗户”。老孔孟庄,李杜苏辛,人类一直是在无知中前行的,科学也是在解决这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第一句话是:“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他用这一格言来说明哲学的起源。与这句格言相类似的一句格言是:“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
我们永远生活在现象,也就是假象之中,人们永远生活在洞穴之中。现象=假象,本质=真相,在现象的背后!
鹰与鹫本来是同一母体,时逢大旱,万物皆枯,鹫见遍地动物尸体,从而苟安,鹰以为既然大旱,活体动物就应该转移他乡,从而飞高处而觅食。一个现象,两种选择。

海德格尔则要把柏拉图颠倒了的世界再颠倒过来,不过不是简单地颠倒。他认为:我们原本就生活在黑暗之中,为了寻找家园,我们点亮了蜡烛,追逐光明,但越来越执著于光明,忘了我们的家在黑暗之中。结果,我们在光明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导致的是“比一千个太阳还亮”的科技文明。而海德格尔试图再来一次“转向”,他曾经引用老子的话:“知其白,守其黑”,而他的解释是:“有死的人应该将自身淹没在黑暗的源泉之中,以便在白天能够看星星。”白天看星星。那是我们的家。
有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与船夫正在船上进行一场对话。“你懂哲学吗?”“不懂。”“那你至少失去一半的生命。”“你懂数学吗?”“不懂。”“那你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看着哲学家在水中胡乱挣扎,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不……会……”“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叔本华
仔细揣摩,这句话何尝不是在说人生如旅,人在旅途中,有盼有喜有惧有悲、有恨有爱有厌有思方为充实之行,而标的本身却只是一个观念终极而已?正如普朗克所说:“科学研究往往符合这样一个真理,目标高远一些,甚至往往难以达到。但研究过程中却能成功衍生出众多意想不到的真理。”不错,目的地虽然重要,但寻找的过程更加迷人。倾心于过程,倾心于不被未来的命运所烦恼的寻找过程,人生的意义才会更加完满。
记住,不被占有欲所主宰,寻找才是自由的。目标价值的积极实现就是一种极致的快乐。世界的末日属于惴惴地等待着末日的心灵。世界没有末日,即使有了末日,你也要活在当下,活好每一天,请你不要等待,永远像昨天一样,只管坦然地寻找着,我相信世界总在进步,人类总是一天比一天离兽类更远。你决不能让命运拖着走,更不能当命运的奴仆。

我们穷其一生的时间,寻觅生命的意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认知影响人生的是一命二运三风水。
命是子宫,即出身。是不可抗力,无法改变的。你出生在中南海和你出生在大凉山,命一定是不同的。
运是人生的五匹骏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师开路,般若禅定,菩萨加持。
风水是:利他厚德,正行笃定,走世界,交朋友。是真,是善,是美。
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掌握自己的运和风水。连杜甫见过最高的山才是泰山,所以他的泰山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视线与视野之异也。来成都后,推开草堂的门见到五千米的西岭雪山后,其格局放大了,就有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后来写出了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个就是求知之路,也是修行之路。

杜甫,李白,哪个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苏轼少年天才,学富五车,一入仕便名震天下,但年幼无知,不谙世道,被诬陷乌台诗案,虽躲过命劫,终遭一生流放,但在流放之路上,不断修行,不断完善人格与知识,十几项才华天下无双,终成千年第一人。孔老孟庄亦然,才有了夏虫语冰的故事。读书,行路,拜师,悟道,格物致知,哪件不是求知?
寻找,求知,永远在路上!
时下流行一句话,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在路上不单是能欣赏到美景,重要的是寻求未知的答案,你听说罗布泊是死亡之海,登雪山会死人,你就放弃了去体验,然而留下遗憾,旅行的目的就是走近它,去求真相。去探寻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秘密。
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读好书,读圣贤书,读有趣的书,四书五经,二十五史,中外名著,诺奖名著,读天下可读之书,我们经常陷入知识结构的困乏之中,对很多事情的处理人人相差很大,究其因,少读书。东坡先生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与人最大的差别是思想和观念,不读书何来独立的思想?故曰:读然后知不足,用方知困,知不足然后自强,知困然后自反也。

现代的我们,看起来活得非常自由,其实越来越不自由。举个简单的例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每天不知道要记住多少密码,银行卡的密码,信用卡的密码,电子邮箱的密码,各类账号的密码……如果有一天,我们忘记了其中的一个,我们的生活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你再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天出去,忘了带手机、手提电脑,结果又会意味着什么?知识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但反过来又成了控制我们的桎梏。“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自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因为我们不可能再回到没有知识的时代了。
互联网的时代,方便了人类,但是又让人类变成傻子。就如同中国式教育,为了考试,老师教我们记住答案。但答案正确吗?是真理吗?如何思考?如果你是杜甫,你如何面对安史之乱?你认为杜甫的逃亡与岳飞有什么不一样?哪个老师这样启发孩子?剪掉了孩子的翅膀,又嫌孩子不会飞。王阳明说,“学问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学习需要父母、老师和前辈的指点,更要要自身的开悟。学习分三个阶段,一是教学,二是帮学,三是自学。学问的最高境界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会思考,有独立的思想,才是真正的求知。

人生不是盛宴,而是一场修行。人生无处不修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座珠峰,每个人的心中也有条臭水沟。有时执念是一种追求,如夸父,如精卫;有时执念又是一个魔鬼,如现在很多欲望膨胀的人。所以王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格物致知,即念头,正念,人的每一天要经历千百次的纠结,天使和魔鬼在打架。哲学和科学本质上有共同的目标,追求真理。人类永远处于求知中。人类不会先衡量一门学问是否有用再去决定是否继续思考下去。同样,哲学也不会因为“有用”和“无用”而被人类有所取舍,实际上,你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哲学之中,人说到底就是“哲学的”存在。所以说,哲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人不能否定自己的本性。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可贵。 ——莱幸
所谓的“闻道”即求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我们乃至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甚至是我们硕大的银河系,放到茫茫大宇中不过是一粒尘埃。人类的求知,永远在路上!


作者简介:
王伟,笔名知止,著名书法家,作家,诗人,房地产CEO。心有八爱:写字,码文,插花,登山,玩茶,收藏,舞者,厨艺。
自幼学诗习书,饱读古今经典,以苏东坡为偶像,以王羲之为榜样,将有趣灵魂落于文字,将魏晋风华融于笔墨,作品满含蜀风雅韵,尽展云天襟怀。
代表作:《如果我在四川遇见你》、《巴渝大地赋》、《蜀山赋》。曾出版作品集《白昼之光》、《明月清风》、《中国当代作家精选》等。
诗观:思想是文章的母亲,哲学是文章的近邻,境界是文章的灵魂,张力是文章的生命力。有天地正气,有爱的力量,有温度的生命,有氧气的文字,有深刻的思考,于虚无的内心种植芳香,苟且而深情。
书法观:书法,骨子里的中国艺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为书写注入生命的意义,于灵魂深处铺开时光,笔墨穿行,长河流淌。

特邀金牌主播简介:
赵建红,河南省林州市人,主任播音员,河南省朗诵协会会员,林州市作协副秘书长,林州市民协副主席,红旗渠学习会常委理事。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和书法作品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