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王工一
这是国家京剧院一团,在深圳滨海演艺中心演出京剧《穆桂英挂帅》的最后一幕。观众自发地起立,齐刷刷的,好像有人喊了口令“起立”。没有人喊,我倒觉得比有人喊还要齐整,假如有一个人迟疑就不会看到如此整齐划一的动作。这时的掌声最热烈。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但这时的掌声超过此前的任何一次,最隆重,最响亮,形成声浪,后浪推前浪,一浪高一浪。演员们返回舞台,与观众呼应,也在鼓掌。乐队奏出欢快美妙的乐曲,低音,澎湃震撼;中音,温润醇厚;高音区出现了竹笛声,悠扬悦耳,接着又是京胡的声音,两把京胡同时演奏,京韵京味,美妙绝伦。听着这样的音乐,心花怒放,身躯舞动,插上翅膀就能飞起来的感觉。观众席的灯也亮了。看演出时,台上明亮,台下暗淡,全神贯注,无暇旁顾,现在,所有的灯都打开了,无意中前后左右环视一圈,才知道,居然没有一个空座,不仅一楼满员,回望高高在上的二楼,也座无虚席。看身边观众的面孔,并非老朽,大都年轻,更有几位少年儿童夹在其中。这是价格最低100元,最高880一张的剧票,竟然仍有这么多观众。我对京剧的兴趣并不像对民族音乐那么浓厚,若不是女儿慷慨,若不是为陪伴老伴儿,自己决不会乘地铁赶钟点一个人跑来看京剧的。而深圳人出我意料地趋之若鹜。在我原先的心目中,来看京剧的,应该都是那些年龄偏大的“票友”,或者是京剧同行的演员之类,不会有很多人。然而,我的想法距离实际状况相去甚远。京剧,毕竟是国粹,深深地植根于国人的心底,厚厚地沉淀在深圳人的脑海。国家京剧院一团著名的演员、高超的表演技艺,把京剧艺术演绎到了极致,也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剧中人物寇准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于魁智,穆桂英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李胜素 ,还有佘太君的扮演者张静等等,都为广大观众所敬仰,都具有众多的粉丝。比如,李胜素,这位旦角名家,扮相雍容,气质优雅,音色纯美,举重若轻,一出场,就会听到掌声。当表演到精彩之处,无论是唱腔的震撼还是动作的干练,都会博得掌声。于魁智,嗓音清醇高亮,他的演唱以韵味和激情见长,同时体现出京剧老生演唱的技巧和魅力,气息、字音、“擞儿”的运用,自如讲究,有着一种独特的华美、矜持,无论出场退场,都有观众的掌声相伴。这时的舞台,虽然站满了演员,却并非悉数出场。老鼠拖木锨,大头在后头。一位小生空翻几个筋斗之后,于魁智健步走上台来,向全体观众致意。掌声又掀新高。接着,舞台上的演员撤向两侧,中间让出一条通道,穆桂英——李胜素,从舞台侧面闪亮登场,以京剧特有的碎步,走到舞台中央,向大家致意。这时,掌声推过前浪,并伴有众人的欢呼声。剧场有约,演出时,观众不得拍照,不准录像。没有例外,非常文明。而现在,所有观众个个都掏出了手机,不停地摄录这动人的一刻。当看到一排排观众全部都拿出手机,面对同一个方向摄录时,你也会惊叹这场面多么壮观。记得,在一年一度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会上,于魁智、李胜素双双出场,仅有十分八分钟,就把晚会推向高潮,令观众大饱眼福。而现在,活生生的真人就在面前,做、打、念、唱,足足表演了150分钟,该是多么高超的艺术享受!观众们的盛情,使得演员们长时间逗留在舞台上,连连致谢。乐队也在不间断地演奏。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帷幕终于徐徐合拢。观众们还站立在那里,没有一个人离开。大家使劲地鼓掌,大声欢呼,有的观众索性喊出了“于魁智老师”的名字。希望再看他一眼。当我走出剧场后门时,场内仍有那么多观众依依不舍。门外大厅里,一些观众,在与剧场工作人员交谈,询问剧团其他场次演出情况,不知道他们是还要再来看第二场,还是要推荐给自己的亲友。滨海演艺中心地处宝安区,是在国务院批准深圳扩大经济特区范围以后才成为经济特区的。据说,在地处最早经济特区的罗湖区的深圳大剧院,京剧更受追捧,更加火爆。
(2021年12月7日星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