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千余年来,中国人的消遣谈资之一,便是“说三国”。为何喜欢说三国呢?因为历史上的三国,是一个英雄群起、灿烂炫目的时代,而人类的多数,命中注定了只能成为衣食俗子,所以只好通过“说英雄”来满足自己无法实现的英雄梦想,尽管这种满足是相当有限的。到了元末明初之际,中国出了一个非常伟大的作家,名叫罗贯中。他的生卒年大约在公元1310~1385年间。他的韬略有曹操之风,剑术可比肩周瑜,文才则不让陈琳。总之,他属于雄才大略的品种。据说,他跟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张士诚过从甚密。所以明王圻在《裨史汇编》中,说他“有志图王”。“图”者,理想也;“王”者,坐天下也。可惜他所生活的时代,并没有赐予他一个可以让他建立万世功业的机遇。于是他开始写作,通过写作来挥霍他那经天纬地的才华与精力。他搜集了无数的有关三国人物的民间故事、传说、话本,同时将干涩难懂的史书《三国志》读得倒背如流,然后以此为素材,辅之以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历尽艰辛,终于创作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问世后,“说三国”更加成为大众的业余生活之一了。从宫廷到市井,从平原到山地,凡逢聚会休闲之际,那总是要来一段三国故事的。犹记得小时候的乡村夏夜,几个人坐在篱笆边,一边刮着土豆皮,一边听老者讲“过五关、斩六将”,连夜莺的一声鸣叫,也仿佛是被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吓出来的;至于大雪满山的冬季,一个长夜懒觉起来,生一炉柴火,温一壶老酒,去将那村里“最有学问”的人请来,让他再给大家讲一遍“赔了夫人又折兵”,讲得那个回肠荡气呀。其实这个所谓“最有学问”的人,竟是个大字不识半拉的文盲……一部博得如此众多之阶层喜爱的文学作品,也恐怕只有《三国演义》了。
2
《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历史小说,全书120回、64万字。书中所讲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因政治腐败、天灾人祸而导致的天下大乱、军阀割据之际。故事完整,虽然开始于黄巾起义,收笔于西晋统一,但主要写的是军阀混战中逐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过程。一句话,战争是其主旋律。其中主要的战争有三场:一是官渡之战,再是赤壁之战,三是“火烧联营七百里”。当然还有其他的,比如荆州争夺战,以及后来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的局部战争。所有的这些,都难以与赤壁大战媲美,因为正是这个中国战争史上最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一战而成三国版图。所以对于赤壁之战,作者不惜笔墨,以整整八回的篇幅,予以浓墨重彩地描绘,其情节之跌宕、计谋之奇妙,其险象之环生、阅读时之扣人心弦,当之无愧为描绘战争的,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文字之一。
综观人类历史,战争是常态的,和平不过是两场战争之间的喘息。当然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战争是两次和平之间的必然暴力。《三国演义》的问世,启发了后来的许多战争中人,特别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们。毛泽东也是一个“三国迷”。毛是伟大的军事家(当然他享有“家”的称誉多了),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艺术,部分的原因正在于他熟读巧用了《三国演义》;建国后处理美、中、苏三大国关系时,也从《三国演义》里获得过不少灵感。
战争的中心是人。《三国演义》里几乎所有重要的人物,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战争来完成其自身形象的,天才的统帅、忠勇的将军、超凡的谋士、善辩的说客、杰出的诗人……莫不如此。尤其是通过三场主要的战争,才排名出三国军事家:曹操、周瑜、诸葛亮、陆逊,以及后来的司马懿、姜维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这些人物,也是小说里最光彩的艺术形象。
当然在事实上,刘、关、张的“铁杆哥们”关系,却是作者主观上最想要表现的内容,即所谓的“义”。少时读《三国演义》,对这三个人物印象最深,交朋结友时,也常以这三个人物为模板;但是现在,重读《三国演义》时,我发现书中最了不起的人物,其实是曹操、周瑜、诸葛亮。因为只有这三个人物,才是分别凝聚着三方阵营的三个灵魂。
3
《三国演义》里究竟谁是“一号人物”?虽然到了三十八回,篇幅也过了近乎三分之一,诸葛亮才初次亮相,但是从作者极尽铺排,无条件赞美他、神话他的架势来看,他应该是真正的“一号”。这一点,是与作者的“拥刘反曹”的主观倾向相关联的。不过从阅读的客观效果来看,曹操反倒抢了诸葛亮的风头,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诸葛亮被描写得太完美、太具有超凡智慧了,读者难免发问:世上真有如此神奇的人么?

倒是曹操真实可爱。就像儿时看电影,能记住的常是些“反面角色”。做游戏时,喜欢模仿的也是那些人物。曹操是一个古今少有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他是天生的领袖人物,永远乐观的浪漫主义者。所以他永远“人气很旺”,永远有魅力使天下才俊望风而来。至于小说里他干的那些“坏事”,也多半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陈琳语)。
而诸葛亮却不是这样。他由于扶持了一个最弱小的主子,所以要处处充大,“舌战群儒”便是其典型做派。他表面谦虚内心狂傲,隆中隐居时就自比管仲、乐毅。那时他编造了很多歌谣,一是在当地搞个人崇拜,居然把岳父大人都培养成了自己的崇拜者(见三十七回);二是为自己广告扬名,哄抬自己出山的身价。因此在他眼里,世上再没有比他更能行的人了,能人们谁还到他身边来呀。他属下即便有个把能人,他也认为那是个弱智。所以,他只好“事必躬亲”。他最大的贡献是七擒孟获,以此扩张了蜀国的版图,将中原文化传播到西南边疆,由此安定了刘姓小江山。他最大的品质则是传诵后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实际上也就是四个字的内容:尽力而为。六出祁山显然是种不顾国力的军事冒险主义行为。对于强大的魏国而言,“六出祁山”充其量也就是六次边境骚扰罢了。汉家“气数”分明已尽,他却要顽强“复汉”,是标准的逆潮流而动。他的行为,在客观上延缓了国家的统一。他之所以这么做,似乎是出自“以攻求安”的战略目的(这是弱者的生存之道),其实完全是为了“报陛下(刘备)知遇之恩”(见八十五回),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他个人的光辉形象。要知道,战争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将个人的毁誉置于国民福祉之上,如此的“修身”,我看是越少越好。
在三国人物里,我最爱的是周郎周公瑾。他首先在视觉上,就给人以美感:“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见十五回)。当然在总体上,罗贯中是将他作为诸葛亮的反衬人物来写的,一次又一次地拿他来烘托诸葛亮的“计高一筹”。这当然与史实有出入,我们也根本无权指责作者的艺术虚构;但是姑且认为,《三国演义》里的周郎就是真实生活里的周郎,那我还是对他赏爱有加。粗心的读者以为:周郎最大的弱点是气量狭小,恨自己不如诸葛亮,数欲杀之。但我们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请仔细看看第四十四回、第四十五回和第四十九回吧。周郎要杀诸葛亮的根本原因,并非自己不如诸葛亮,而是因为,不杀诸葛亮,“必为江东之患!”“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杀诸葛亮是出自国家利益的考虑。当鲁肃建议他将诸葛亮策反过来为吴国效力时,“瑜善其言”。就是说,只要你诸葛亮能来为我的国家服务,我肯定“善”而非“杀”。

周瑜就是如此高怀雅量的一个君子,他既是视野辽阔的战略家,又是洞察入微的军事家,更是身先士卒的勇猛战士。他忠于承诺,故而对诸葛亮设计“借”、实际上是骗荆州的无赖行为,气愤不已。他修养广泛,豪放柔情,正所谓我们通常所说的“性情中人”。他尤其知音懂律,当时就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佳话。他是真正的,伟岸飘逸的大丈夫:指挥了一场名垂青史的经典战争;娶了一个倾城倾国的大美人;画上了一个战死疆场、马革裹尸的,完美的大英雄的句号。时年36岁,多么恰到好处啊。
4
《三国演义》里,除了上面所说的顶级人物外,还有许多鲜活的形象,也以其不朽的名气,永远流动在我们的汉语言里,从而使我们的汉语言更加富于故事性和表现力。比如貂蝉,她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比如张飞,他是猛将的代名词;比如黄忠,他意味着老而弥坚;比如华佗,他象征着神医;比如阿斗,则是愚蠢的别称……
古人曾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所以《三国演义》并非纯粹的“武戏”,而且尤为“文采飞扬”。这不仅因为小说的“通俗”语言本身,是那样的磅礴雄浑,那样的流畅明丽,那样的传神灵动,更在于作品里面,还描绘了许多神采各异的诗人、作家形象。他们同样是那个时代的风景,他们以自己的作品,以最细节的描绘,记录了那段风云乱世。比如“三曹”,比如“建安七子”,以及杰出的女作家蔡琰(即蔡文姬)。他们大多云集在曹操周围,可见曹操不仅是一代霸主,更是文章领袖。我们不妨欣赏一些他们的只言片语——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问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王粲《七哀诗》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
——曹植《野田黄雀行》
那真是一个文学事业大发展的年代,人才辈出各尽其态。《三国演义》里就涉及了不少,如孔融、王粲、祢衡、杨修等。才子陈琳应邀替袁绍写了篇《讨曹檄文》,历数曹恶,累及曹祖,铿锵豪迈。曹读后惊出一身冷汗,头风病居然好了。对于陈琳的檄文,曹评曰:“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字虽嘉,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此言高屋建瓴,意思是文章宣传固然可以造势,但终究改变不了袁绍必败的命运。袁绍败后,陈琳被抓,众皆建议杀之。曹操未采纳,而是“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见二十二回、三十二回),这是何等的胸怀!所以在建安文学中,“三曹”最有成就,“三曹”中又数曹操为翘楚。
5
显然,《三国演义》并不是一本单纯的战争故事书,实际上是一部揭示中国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运行规律的伟大史诗,至少在三国之前和三国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就是这么过来的。英国名首相丘吉尔说,国际间的交往是“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可以看成是“分”、“合”论的另一种诠释。其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并不单指“国家大势”,也适合于个体生命的过程:生下来即是“和”,家人亲友包围着我们。随着时光的流失,亲人们陆续地离开了,就是“分”。而“分”与“合”又经常是同步发生着,比如每升一个年级,会发现几个同学不见了,却来了几个新面孔。毕业即是“分”,步入社会,又会“合”来新的朋友……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也是一本人生哲学书。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运筹帷幄(或者说阴谋诡计),中国人的内政外交,在《三国演义》出现之前和之后,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小说作为“人生伟大的教科书”,真正能够佐证这一句话的,恐怕也只有《三国演义》这类极少数的小说了。它不仅启发了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滋养了无数的史学家、文学家。
在谈起古典小说名著时,总有些先生说出一些非常有学问的话来,什么“由于……作者受所生时代的……局限”,因此“出现了……思想上的糟粕……艺术上的纰漏……”。我是不说这号话的,因为我实在没有那个水平。有比较才有鉴别,就是说,我尚未发现同类题材中,业已超过了《三国演义》的作品,因此我无法对比出“局限”、“糟粕”。我能有的,全部是赞叹和景仰。对于伟大的作品,其实不用你提醒,每一个读者,也自会读出所谓“局限”和“糟粕”的,并且各不相同,犹如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方位看庐山。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历史小说,它以航拍般宏大的视角、故宫般复杂的结构、苏绣般细密的叙事,展现了一段近百年的历史画卷。于是,它便具有了永久的魅力,因为它体现了真正的民族气象,它因此也就成了中华精神疆域里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建筑永远不可能被日晒雨淋、地震海啸所摧毁,因为它是永久的不动产。先秦诸子思想,诗经楚辞,唐诗元曲,明清四大小说名著,是中国人永久的“精神食谱”,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审美世界里的万里长城。《三国演义》即是这个万里长城中不可或缺的一段。
一个不会吟诵几首唐诗的人,正如一个不知道几个三国故事的人一样,大概都算不上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所以在开读或重读《三国演义》之前,让我们脱帽鞠躬,向我们伟大的罗贯中先生,表达我们由衷的感激之情。
2005年8月26日
收入《短眠》——


说明:此文应某出版社约稿为重印《三国演义》所作的序言,强调读者对象为大中学生。预付稿酬五百元。后因故项目被取消。序言单独发表后,流布甚广。其中一节被教育家摘取,制题为《谁是“一号人物”》,选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六年级课本,长春出版社2016年版)

下面是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栏目由长春版的“诗意中国”换作“文学瑰宝”,作者同步取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