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师岁月一万天
文/程流锁 诵/玉华
(原创 灵秀之家 灵秀师苑风)
都说人老思旧,还说八十岁后是回忆的时代,这一年多,我的故事还没有完,比如大学生涯、军垦生活、教书体会、当班主任的乐趣、教育学学习体会、物理学史的启迪,…..但是在我们钻石婚临近时,忽然注意到老伴这六十年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继《师恩难忘》和《小溪浪花淺,民师脚印深》之后,意犹未尽,再把一些回忆写出来,加深理解民师职业的特殊性,重温我十年大学生的那一头的轻重,算是我们我们心目中的庆典。
她1958年暑假后,走上讲台,到1985年底,共28个年头,实际经历应是27·5年,365*27·5=10037·5天,加上四年一润的7天,共10044天,说一万天,不虚。
高小毕业教一二年级,知识上基本够用,但对于十八岁的女孩,压力还是很大的。虽然她渴望学习,也能专心致志,但因家庭条件限制,没能继续深造,深感知识不足,加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一下子走上讲台,还是需要壮壮胆子的。前文说过,他的老师刘林丛亲切鼓励,言传身教,陪坐教室,课后具体评说,加之她自尊心驱使,为了胜任,熬深夜熟悉教材、逐字逐词定准音和义,琢磨教法,默默试讲,对于汉字的偏旁部首、结构、笔顺,揣摩烂熟,结合她在县城香山、段村、韩城师训班学的汉语拼音方案、中师课程,备足了小学低年级教学的基础,加上认真施教,逐人落实,慢慢适应了教学。生活上虽然待遇低,但是当时大集体,他和牛把字父亲挣工分,一家八口人还是过得去的,工作也能专心。
根据她家的情况,八口之家,靠一个小脚妈妈持家,确实力不从心。弟妹年纪小,她必须在业余予以协助:譬如,饭前饭后,转转纺车,拉拉织机,纳点鞋底鞋帮,撩一撩衣缝,有时也会拿一些顺手活,晚上做完工作上的事,把小板凳放在办公桌上,坐着趁着15w灯泡的弱灯光做些针线。女儿小时候体质弱,经常患病,支气管发炎,没有开水送药,只能把药片碾碎,抹在奶头,让她吃奶时咽下,帮助退烧。有时着急,也会想突击办法。一次妈妈那一件裁好的衣片,叫她缝上,因为怕去学迟到,就跑到她中林叔家,要学使用缝纫机。人家给她一片布头,叫她练练蹬机,几分钟后,竟然把衣片各条缝都缝合,拿回去向妈妈交差说:“衣服缝好了”,妈妈不相信,打趣说:“难道说那是吹糖人的?”当她看了缝好的衣服,笑着说:“这闺女!”

在那年代,物资贫乏,到妹妹订婚的年龄,她会把裁剩的布头,小的给女儿缝一尖顶帽,大一点的,就上街配一尺多,凑一件小衣服,省了我这个当爸爸的大学生的操心。
从教后的第一次考验,是她班学生郭雪梅,放学回家吃过晚饭,他妈让她拿钱去村里代销店买火柴,长时间不回,也不见踪影,只听她妈长时间喊叫雪梅的名字。第二天一早,学生对我说,雪梅被狼吃了,令她非常吃惊。回想昨晚情景,不禁直打冷颤。虽然鼓着勇气,教学生注意安全,心里的阴影长久难以消除。不久,学校组织去洛河滩淘铁砂,晚上露天睡觉,学校就她一个女教师,负责女生的安全,想起雪梅,她怎么也不敢睡着,睡一会就起来转一圈,监视着看有什么动静,几天下来,回到学校后,落下了失眠的毛病,持续数年
婚后,经历了家遭火灾和我患病休学的双重打击,他经受了困难的磨练,意志的考验。他掩饰着内心的创伤,做着该做的事,接待过数次乡观摩教学、县教育局调研观摩教学,参加两次全县的优师表彰会。随着时间推移,教学熟练程度提高,精神压力小了,教学质量提高了。一天晚上开罢教师会,教导主任说:“明天全乡二年级学生举行语文竞赛,开会回来忘了,”他当时发怒,声言弃权,后来一想,应该参加,考出个真实成绩!第二天选一学生应考,谁知评卷结果,这个学生还是全乡第二名呢!她的民师生涯,还有一点可以提及的,是她坚持事事认真,不留死角,培养了学生必须这种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她具有女性细心的特质,加上他不苟言笑的性格,使她“威和并至”的教风,使其对于学生的管理,比较顺利,有时只要把任务交给班长,就能执行下去。
由于我家的特殊情况,他工作和生活都在她父母家,大女儿五六岁没人带,就把她安排在教室第一排,谁知潜移默化,一年后竟然达到较好的成绩,以致二年级老师不让留级,顺次读到高中毕业,不到十六岁,考上了大学。二儿子随他住校,遇到教师开会或者其他活动,就在办公桌上立放一个砖头,把他锁在房内,把砖头当成收音机侧耳倾听,也不会哭闹,这种体验使他有时把油漏斗插到架子车的车厢柱的铁环内,当成广播喇叭,穷有穷的乐趣。
我大学毕业,学校照顾,把我分配到洛阳,进一步又分到宜阳三乡,她帮我完成了建房立新家的任务。岳父去世以后,按政策分了责任田,和内弟共同分一头牛(要交钱)。这对她和我,增加了不小的负担,她好像没有太大的压力。从她的经历,对于务农还有些熟悉,基本上不误农时,对我不断发出新的指令。譬如,耕地以前就得把化肥落实,我按要求在县城买好,星期六中餐后,把两袋化肥放在自行车衣架上,经百里骑行,送回家备用。栽红薯不要街上卖的苗,嫌那质量低,他会自己砌池子,收集牛粪晒干备用,选好种薯,按时令下栽,按时令浇水,结果苗齐,苗壮,生长期长,用不完还可以供别家栽秧。红薯收成特别好,以至于收了几天,累的“不想要了”;她提出养了十几只鸡,次年还孵小鸡,为防鸡瘟,她请教卫生员,自己打防疫针;每年养一个猪,为防猪瘟打防疫针,在时间问题上,自己和卫生员很难同时有空,就请教方法,趁自己有空时,找邻居抓住猪耳朵,亲自注射,这一点也令我佩服。
我家的庄稼不比别家差,使其他专门种庄稼的人,不得不称赞。地头渠边的青菜,人见人爱;地里的棉花,花疙瘩多,纤维长,这是因为在一高听了武鹏高老师说,他夫人赵嫩在偃师老家种的棉花品种好,就要了些她家的种子,加之掐顶、拨桠子及时,才种出了人们称赞的好棉花。她还别出心裁,在棉花地里撒了一点蔓菁籽,多了一种蔬菜;在红薯地理套种少许土豆,以至于以后几年都有土豆吃。
她干什么事,都要提前干,避免因临时其他事给耽误了。有时催我,我说不急,“车到山前不由路”,为此受到她有理有据的批判,坚持“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信条。他需要我回去干什么活,在星期六以前就准备好工具,待我回去把自行车在院里一支,就可以马上投入工作,不耽误一点事,功效理想。
她没有时间为庄稼中耕,就利用下午放学到天黑的间隙锄地。为了节约时间,在中餐后去学的时候,把锄捎到下地路过人家的门后。放学后不必回家取锄,直接下地干活。在这方面,最使我难以忘怀,并且刻骨铭心的,是她以一米五几的瘦弱身材,把学校分配的二十担茅池,送到了几里地远的责任田。
那一年,村子里收成不好,没钱发工资,每人给了30斤出虫的玉谷,好几个男教师都辞职不干了,有人劝她,他没为所动,我也支持他继续干下去。一来职业情感,二来我还能挣点工资,三来他习惯了紧张的生活,一有时间,不干点啥就觉得不正常。1985年按政策转为公办教师,1995年退休后,仍然不满意哪一天没有事干,使我的牢骚话脱口而出:“你真是勤得令人讨厌!”
28年的民师岁月,全村几乎每家都有她的学生,因工作调动进城时,还有人惋惜:“今年该教俺的娃子了,你却要走了。”现在回家,不少人的亲切问候中,不少是她的学生,旁边还可能站着学生的孙子,论感情,在这个时候,内心还免不了那种特殊的幸福,不论公办民办,对待学生,心是一样的;在学生面前,感情都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