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黑木耳代料栽培的悲与忧
作者// 唐胜德
黑木耳作为“素中之荤,菌中之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代料栽培在其始作俑者泰山北斗大连全禾的董事长刘永昶老师“扔出去的发明”之后,在黑龙江等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得以长足发展。及至今日,遍地开花,黑遍大江南北。夏天,我去了一趟刘永昶老师的家乡辽宁朝阳,与其弟原大连全禾菌业总经理刘永宝、大连益霖生物科技的总经理陈英杰共进晚餐,陈总的一句话说的非常好:“感恩刘永昶大哥让兄弟们在黑木耳这个圈子里混口饭吃!”陈总乃业界文化底蕴颇深非常有涵养的人,在西方人的感恩节来临之际,回想他的这句话,感触颇深!笔者同时遥祝原全禾的副总、现益霖的另一位老总王德林老师感恩节快乐,感恩为我的朝阳之行提供的各种便利。兄弟们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万里山川,黑木耳到底养活了多少人笔者不得而知,但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黑木耳产业目前遇到的瓶颈我却感同身受。许多年来,农民种木耳,专家总结。继刘永昶老师的发端伊始,不断地有新技术从田间地头上升到理论,日臻完善,我们甚至推翻颠覆了从前的所谓技术。尽管目前的大地栽培与大棚栽培绝不是最佳模式,但毕竟在前行的路上。纵观全行业,黑木耳产业效益不好,甚至无效益,乱像丛生。
首先,黑木耳没有价格优势。笔者从业二十余载,当年黑木耳的客商收购价二、三十块钱,如今物价都翻了多少倍了,还是二、三十块钱!黑木耳起码十斤以上晒一斤,那么鲜品才合两、三块钱一斤。黄瓜豆角茄子辣椒多少钱一斤了?黑木耳卖成了干白菜价,还有利可图了么?黑木耳的价格如此尴尬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产业的大面积低档次复制,精品少,烂货过剩,掺杂使假横行。同时很大一部分作坊甚至工厂虽然没效益,但可以躺在国家扶持政策的温床上滥竽充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造成大量低等级产品充斥市场,扰乱业界。反过来,现如今,黑木耳产业的单位成本却涨到什么程度了?木屑、豆粕、麦麸、石膏、白灰……人工多少钱一天了?成本的无限增长,价格还停在原位,利润空间被挤压所剩无几!

其次,生产的无序没标准。黑木耳整个的生产过程无非就是菌种、菌包、出耳管理。
目前菌种市场混乱不堪,人人都在做,人人都吹嘘自己的菌种王中之王,动辄放出“一两七、八”的产量卫星,好像谁没干过黑木耳似的!牛皮吹上天,实际产量连个零头都没有。国家至今都没有一个食用菌种子的产业规范、标准,即便是草拟了一个什么文件,读来读去不知所云无法操作执行,形同虚设,废纸一张。
菌包生产更是无序没标准,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很少工厂化生产,即便是工厂化了,也没有个统一标准,随心所欲,不对下游耳农效益负责,一锤子买卖,菌包卖出去为原则,自己利字当头,管他别人忧与愁。河北省某县投了两、三个亿的黑木耳菌包厂,给1200个大棚供应菌包,单个菌包的重量只有二斤二、三两,耳农能有什么产量可言?

出耳管理,没有一个成型的技术手段。目前不外乎大地栽培与大棚栽培两种模式,但本人以为这两种模式都不是最佳模式,还有待所有从业人员去探索发现总结。同时菌包厂要做好售后服务,不能一手钱一手货就万事大吉,必须把现有的尚待完善的后期管理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耳农,不厌其烦地深入田间地头去指导,最大可能地提高最终产量。
黑木耳产业要想健康有序发展,必须统一标准,统一菌种,统一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逐步淘汰低产能无效益作坊甚至工厂,减少资源的无效益浪费。
最后,决定黑木耳产业成败得失的重中之重是技术队伍的建设。目前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工厂技术人员根本都不懂黑木耳,只是在主产区的小作坊里打过工,一知半解,就敢出来做技术,一做就折,害人不浅。有的原本种蘑菇的工厂也敢种木耳,跨行做。黑木耳与蘑菇虽然同属于菌类,但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其生养习性大相径庭,你用种蘑菇的手段来种木耳,不死才怪。太行山区某县投了几千万的蘑菇菌厂也做起了黑木耳菌包外卖,在培养基中用印度进口的蓖麻籽粕代替豆粕,据说每吨便宜一千块钱。蓖麻籽粕蛋白质含量几乎为零,你用它来代替豆粕、花生粕、菜籽粕,纯属胡闹,你的技术人员连最基本的理论都不懂!

黑木耳产业圈子里还有一个怪现象,就是砖家叫兽太多。自以为是,自命不凡,人人都吹嘘自己武功了得,贬低他人,抬高自己,更可悲的是一个工厂的N个技术人员互相扯皮整人拆台。2013年我在辽宁抚顺县的一个乡镇帮同学建菌厂,附近一个菌厂聘用八个技术人员,八个人你整我我整你,结果杂菌感染竟然达到200万袋,把老板送入万劫不复之地。
尤其是工厂化生产黑木耳菌包,技术人员的水准是第一生产力,并且,即便是一个合格的技术人员,也不能直接做为技术总监来使用,技术总监应该是技术人员的最高境界。同时,国家事业单位五花八门的微生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每天一张报纸一杯茶一台电脑混到下班,不要过度迷信他们所谓的技术。真正的黑木耳种植技术在田间地头,我们这些风里来雨里去的非洲黑高原红们才知道什么是黑木耳的前世今生!
黑木耳产业到底何去何从,发展还是衰落,圈子、业界同行们责无旁贷。愿这个养活了无数人的产业早一天走出困境,发扬光大,兄弟们日进斗金,财源滚滚!
管中窥豹,各位老师指教!

作者简介:唐胜德,笔名唐半傻,网名独坐凭栏。1988年开始在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获过奖。做过国企经理,杂志社编辑,住过军营,种过庄稼。辽宁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食用菌专家。
七分不食烟火,三分苟且偷生。深山老林一个安静写诗作文的老男人。
联系电话:15641396523。
微信同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