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文之蕴— —古人创作的学识
作者|东香人-朱双顶(中国)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有的人为文,或是辞不达意而啰嗦,或是论无中心而混乱,或是语言平淡而苍白,或是无病呻吟而造作,或是文思狭隘而偏颇,或是眼光短视而浮浅,如此等等,不一而已,可能就在于其文字功底短缺,其学识见地以及知识体系不足于支撑起创作之能,学识就成了制约其创作的短板。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虽有多种多样,但从根本上还是缺少读书学习上的积累,主观上恐怕有既想为文,又想走捷径;既想出名,又不想“十年磨一剑”;既想花盛开,又不愿“香从苦寒来”,世上哪有如此掉馅饼之美事。为文不吃苦中苦,何来名中名?这种苦就是对知识的学习积累与致用把控,如其然,才能替创作插上腾飞远行的翅膀,才会有为文的自如与呈现。不妨来看一下古人创作的学识,也许对知识累积的重要性感悟得更深些。

司马迁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被千古传颂,可他生前并没因此而出名,也不想因此而出名。他毕其一生心血而著就的《史记》,本打算“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圣人君子”,是他的外孙杨恽才,在他去世许多年后,才公之于世而得以传开。最初也只是作为《太史公记》而流传,到三国后才逐渐称之为《史记》的。司马迁撰成《史记》就与他勤奋好学而刻苦用功、博览群书而游历实践十分有关。他受家庭影响,自幼好学,十岁就开始学习古文,二十岁开始游历,形成了厚实的古文功底、精深的文学修养、以及丰富的阅历卓见,至他作手写《史记》时,已有了充分的知识储备。而他真正动手写时仍花了十三年之久,一部名垂青史的史学专著才这样诞生,才做到了指点古今上下三千年、出入风骚倾到无数人、空前绝后而无人过其峰。正是司马迁深厚的文学修养、卓越的学识见识、充沛的人物感情,才使《史记》的文字独具魅力,令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是古代小说与戏剧的源头活水,更是古典散文的光辉典范。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盛名远扬,可对他修史方面的卓越贡献,不接触二十四史的人,恐怕就知道甚少了。二十四史中有两史为他所修,是官修私修皆有。他主持官修的《新唐书》,增加的《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为我国正史体载史书之首创,被后世修史所沿袭,使我国军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许多宝贵史料得以保存;他恢复了修史立表的传统,纠正了《史记》后修史者志、表缺略,使修史体例得以完整,被后来各朝修史多循此制,是我国史学上的一大功臣。他私修的《新五代史》,是唐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因为自隋文帝禁止私人修史后,正史均为官修,再无私人所及。欧阳修的修史水平十分了得,他的《新五代史》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当时人就认为他的笔力与《史记》不相上下,在二十四史中,文笔之出色,确属罕见。今天我们读其《醉翁亭记》等散文,都惊叹其笔力,看看他所修的两部史书,就知道他的知识储备、他的学识见地,足以支撑他的为文,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列也就释怀了。

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的曾巩,其散文成就十分了得,被明代的唐宋散文家和清代的桐城派奉为圭臬,他的散文所取得的成就也与他拥有广博的知识有关。他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战国策》、《说苑》、《烈女传》、《李太白集》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其中《战国策》与《说苑》两书,幸有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镜考源流”。也正受益如此,他的书、序与铭也成为很好的散文,《战国策目录序》就是其代表作。他的文以“古雅、平正、冲和”而见称,融记事、议论、抒情于一体,深刻有力,通情达理,才有了王安石“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之赞。

文之蕴,是作者在创作时将主题思想深含文章之中的蕴意,体现的是作者思想的高度与观念的深度,需要的自然是作者的学识的支撑,而知识的厚积薄发才是学识的源泉。我们今天应学点先人为学之精神,让知识成为学识,使学识成为自己创作的翅膀,让所写的文章能够朝着味足而韵浓、厚实而深刻、丰富而唯美迈进。知识在于学习、在于积累,创作在于致用、在于达意,而两者的有效融合、自然架接,才会有思想的火花、情感的勃发、内容的多彩、情节的有趣,才会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般的惊世之作。惟有这样的学识,才能够在创作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 二〇二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