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华凋谢,逸韵古豳
——再访杨民权老师,忆彬州秦腔名腕
作者:李自立
1991年3月2日,也就是“三八”妇女节前夕,在当时的彬县小县城,发生了一件全县人民不能接受的新闻,彬县剧团的著名秦腔旦角演员李晓霞去世了。
如果我没记错,日子应该是1991年3月8日那天(古历正月二十二日)我去的县城。
第一因为主人公李晓霞女士去世时间是1991年3月2日。第二是因为彬州人丧祭习惯是老人去世,在家停尸七天后入殓埋葬,一般习惯都是跟首七送埋入墓园,即人去世的第六天举行吊奠仪式,第七天送墓园土葬。

彬州秦腔名腕李晓霞女士去世了,1991年3月8日“三八”妇女节这天是送葬日。我进城赶了个碰巧,所以正好亲眼目睹了送葬现场场面,这或许就是躲不过去的缘。
因为3月6日惊蛰,春早人需勤。这一天清晨,春寒凛冽,我骑着结婚时买的飞鸽牌二八自行车去彬县城买玉米种子。
我的大脑记忆得很准确,当时南原进入彬县城的彬底公路由文昌巷进入县城。清晨起床动身早,因为当天还要赶回家,所以大清早九点左右,我骑着自行车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彬州城文昌巷子口。
当时的彬州,县医院至大十字刚扩完街,东街从大十字到东桥,还未扩展完成。当时满彬州城,县招待所算是除过彬塔,最高最宏大的建筑物。

91年3月8日(农历正月22日)那天清晨,彬州城内人流攒动、车水马龙、水泄不通,灵旗飘动、纸钱飞舞、豳山哀容,紫薇悲痛,泾河嘶鸣,凤凰凄声。我只所以这样描述,因为当时的场面,确实就是那个样子,我觉得一点不为过,灵车是一辆浅绿色的大卡车,跟随在大卡车后的,全是花圈纸活吹手唢呐和送行的老百姓。
灵车从彬州市西大街向东大街烈士陵园方向缓缓前进,沿街道两边,鞭炮齐鸣,笙鼓相应。街道里,彬州人的街祭仪式非常隆重,山河凄凉,儿女情长。
一生当中,这样的送别场面是我人生见过最大的送别场面,悲壮哉!悲壮也!……

根据杨民权老师的介绍,彬州秦腔名旦李晓霞,生于1942年5月12日。1952年腊月十二进入永寿剧团开始学艺。1954年调入彬县剧团从事秦腔艺术工作。
李晓霞祖籍陕西永寿县人,出生在民国时代书香门第,也算是永寿县李氏家族的名门望族。其哥哥李晓民(彬县中学数学教师,是鄙人恩师。),其弟李养民生于1944年,陕西永寿人,著名秦腔须生演员,1958年进彬县剧团开始学艺,1970年调入高陵县剧团,1982年再调至咸阳大众剧团,后到咸阳人民剧团,其妻韩馥玲也会唱戏。李晓霞和著名秦腔演员任哲中先生是表兄妹。李晓霞一直称呼任老先生叫甲荣哥。

因此说杨民权老师和李晓霞女士的生活环境本身就是个一个艺术的戏窝子,所以,她们从小受到的艺术熏陶也非普通人所能感受到的。因此,她们一代人对于艺术的敬仰和膜拜之情,至今令人暗生钦佩。
当时邠县剧团叫文声剧团,李晓霞来文声剧团学习工作是十一岁。学艺时,她曾拜西安三意社著名旦角张镜堂为师,13岁即成为剧团的小台柱。一生工小旦、兼演青衣,从事秦腔艺术40年,演出大小剧本60余部,可谓成绩斐然,声名远扬于西北五省。

李晓霞在彬县演出,从县城到南北二原的百姓,幼稚到翁媪人人皆知,城市到农户无人不晓,可以说影响了当时的古豳艺苑。
《软玉屏》里扮演魏忍秋,《梁秋燕》里的秋燕,《朝阳沟》的银环,《三滴血》中的婉春,《卧薪尝胆》里的西施,《凤仪亭》里貂蝉,《汉宫秋》中王昭君,《长生殿》里杨玉环、《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葬花》中林黛玉、《桃花扇》李香君、《西厢记》里崔莺莺、《起解》里苏三、《五典坡》中的王宝钏等等。

李晓霞唱腔精湛、演技超群、扮相漂亮,举止高雅,端庄华贵,刚柔相济、声情并茂,扮相秀美,表演细腻,生动活泼,注重人物心理刻画、精神世界丰盈、人物性格的准确刻画,成功地塑造了王宝钏等艺术形象,被誉为“彬地艺苑一枝独秀”。

李晓霞的嗓音甜润,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荡气回肠,温婉动人,音域宽广,音色纯美。韵味绵长,绕梁三日,回味无穷。李晓霞的嗓子,吐字、运气、共鸣、装饰音,都是得天独厚。近距离观看,我在水口底店都曾经耳闻目睹,特别是《斩秦英》让观众记忆尤深。
李晓霞的扮相更是一绝,姿态风情万种,恰似出水芙蓉,天真可爱,风韵楚楚。妩媚美艳,姣姣芳容,亭亭玉立。青春靓丽,玲珑可爱,她的唱行云流水,珠玑落盘,跌宕起伏,特别能打动百姓和观众的心灵。

八十年代,每一年彬县县城和南北二原,都要举办物资交流大会。
记忆中那些过去的时光,无论是阴雨连绵,或者是天气晴朗,惠风和畅,反正就是人山人海,古会盛况场面之大,令人惊讶。只要李晓霞登台演出,偏远的米家寺、牛三堡、西庙头、方圆二十里地的老人们都会乘车步行,远道前来观看演出。我记得当时牛堡村和北村米家寺好多人翻两道沟来底店看戏,都是早晨翻沟来住在底店亲戚家,或者街道买着油糕凉粉扯面一咥,午场晚场都看了才回家。折戏本戏场场不躲,午场晚场风雨不避。还有人从古会开始,场场不躲,一直看到古会结束,问其原因就是“咱老陕就好这一口”。

过去七八十年代,媒体科技不发达,剧团每年春秋频繁下乡,演出任务繁重,演员能吃苦耐劳,秦剧团的演员那个都是一天连赶两三场。演员能吃苦,观众都是衣食父母老百姓,所以百姓热情好客,演员更是演出劲头实足。因此,象李晓霞这样的演员,在群众的心目中,那真实是女神级别的人物。
而今,孩子们进城念书了,青壮年出门进城打工了,剧团在村镇演出没有了观众和衣食父母,去城里进剧院看戏,那是富人和高级知识分子才去的地方,而且一张门票一百多,甚至于几百。所以,穷苦的老百姓因此也就望而却步了。这也许是秦腔艺术只所以沉迷的原因之一。

李晓霞一生的艺术生涯,胆大心细,戏大于天,一丝不苟,锲而不舍,从不敷衍,唱念做打,精雕细琢,把握分寸,谨慎刻意,追求双馨。
1981年,咸阳市中、青年演员调演时,扮演《斩秦英》中的银屏公主,获演出一等奖,省电台为全剧录音。1989年“农行杯”调演,主演《赶坡》,获咸阳市一等奖、陕西省铜牌奖。

记得当年李晓霞去世,文化馆有人求恩师黄金来先生题挽联两副:
其一
“千秋都有人演戏,
百年难得一明星。”
后来恩师又写一副:
其二
“千台曾抒万家情,
情在也君何往?
百年才得一明星,
星陨矣谁不悲!”
曾经拜读过彬州作家贾维云先生关于李晓霞的文字《秦腔艺苑一奇葩》——
缅怀优秀演员李晓霞说:
“天高云淡树叶黄,
明星西去上天堂。
古幽难觅晓霞影,
梨园唏嘘饮泣响。
桃李弟子哭春风,
沉鱼落雁忙登场。
戏坛萎靡盼重振,
羞花闭月快亮相。
戏迷怜惜望魂还,
黛玉香君叫板上
百看不厌盼归真,
再显名角大团圆。”

从恩师黄金来和彬州作者贾维云先生的诗词评价,我们不难体会县域观众对秦腔之星陨落的惋惜之情,更不难体会到,彬州市民对于秦腔文化艺术的深厚感情,炽热之心。
因为秦腔,是西北农村人的文化大餐,是西北人最主要的文化形式,更是西北农村最直观的文化阵地。秦腔移风易俗,秦腔雅俗共赏,秦腔是高台教化,秦腔,更是汉民族道德文化底线的最后一道防线。
李晓霞去了,她是彬州秦腔戏剧史上一颗璀璨的星。更是彬州戏剧史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和杨民权老师聊天的过程中,不难听出杨老师对老伴的思念惋惜之情,真可谓一日夫妻百日情。
彬州的秦腔名人李晓霞去世已经三十年了。


有幸认识杨民权老师,从他老人家嘴里了解到艺苑之星舞台背后的感人故事,真是后生的万幸。
前几天回家路过五斗米酒店旁边的小公园,看见彬州城内几个年轻人带着一群老年人唱自乐班,顺道上前凑个热闹,和看戏的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哥聊起关于秦腔,这位大哥又一次在我面前,惦念起了彬州的秦腔之星,念叨着李晓霞老师和她的老伴杨民权老先生。
记得念书时学习过臧克家的诗《有的人》,2017年4月18日,观看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后,曾经写过一段蹩脚诗《远离“有的人”》,其中有一段:“……如今时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如今时代/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几天,拜读黄金来老师《春风集》,有一篇关于纪念秦腔人李晓霞的美文《知与不知者的怀念》,黄老师说:“古人把生死称为浮休,认为不论是谁,其生,都是在永恒的大宇宙生命舞台上的一阵表演,只是价值有区别,有重于泰山的,有轻于鸿毛的。有活着就已经死了的,有死了依然活着的。”

2021年11月22日于文昌阁。

作者简介:
李自立,昵称:侍郎神韵、文昌侍郎,祖籍陕西彬县,1967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彬县中学,果洛公路工程有限公司试验检测员。
爱好秦腔、书法、散文、诗词。
作品刊发纸媒和各种载体。
格言:自立,自信,自強,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