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詹仕华,四川中江人。在全国报刊发表作品近千篇首。出版专集《如诗的花期》、《三月鹰飞》、《我的圣地雪域》、《温馨的故乡》、《从边关到平原》等5部。散文《边防散记》、《我的圣地雪域》、《中江山水》、散文诗《太阳城》、《沐浴节》、小说《阿尼的爱恋》等,分别获中国作家杂志和中国文联等组织的全国作品评比一、二等奖,自治区年度优秀作品奖,中国当代散文奖,中国散文学会征文一等奖,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作品集一等奖,四川散文奖,第六届中国微篇小说大赛金奖。自1993年,连续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事迹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西藏复转军人风采录》等。四川省德阳市作协名誉主席,四川省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 ,西部文艺创作研究院院长。

难忘雪域军旅(组章)
作者|詹仕华(四川)
一)南去吉隆
有马帮的铃声清悠地传至五月的雪山。五月杜鹃红。
谷地涌动南来的风,乳雾不时升上青葱的山岭,有杜鹃亮丽地啼过,脚下是湍湍的急流,向南奔涌。
“老乡,去哪?”“吉隆。”
吉隆边境小镇的五月,如赶庙会。
札东的马帮驮着湖盐、酥油、羊毛,农区的牦牛运载氆氇、小麦、刀具。也有欢叫的绵羊,背负青稞,乐颤颤地挤满小道,南来北去。
有尼泊尔背夫笑盈盈地站立道旁。
南去的吉隆是个热闹的集镇,展示边境各地的富有,一派异域风情。
驮堆、帐篷架满了沟谷,木屋炉火烧红夕阳。
阿佳的笑脸红润着五月,嫫拉颤巍巍递过茶碗的喜悦,劳作的普姆偷偷了过动人的目光,让青春动心。
边镇吉隆几分亲切,几分神秘。
黄昏沉落山谷,夜隆重地点燃篝火,照亮帐房,晃动尼泊尔花帽添异国情调,踢踏舞伴着外国舞姿,沟谷漾动欢呼的潮声。
有姑娘小伙腼腆又大胆地步入舞圈。
歌舞至月升月落,潮汐拍击梦乡。
我们离去,沟谷四处炊烟,青山逶迤,红日正升,吉隆又已骡马涌动……

二)西行札东
(1)
这是一次意外的西行。
暮云西沉,数百里风雪,我们西行札东,寒气森森,一个大雪飘飘的行程。
牛羊被困,牧民被困,整个札东,只有风的呼啸,雪花的扑飞,雪埋草原数百里,羊鸣雪底,人临灭顶,札东沉沦,四方告急,烽烟叠起;运送粮草的车队,赶运被装的骡马,送医送药的轻骑,空投药物食品的银鹰……四方出征,向西,昼夜兼程。

(2)
拱雪的牦牛瘫软,机车喘息,我们全身冰凌刨雪开路,冲出雪的重围!
这是力与意志的较量,围追截堵,络绎的增援,爬起意志,跌倒不屈;风小了,雪停了。
数尺厚的积雪被垒成座座峰峦。
被清除的草场鸣声凄厉,挤满颤栗;扶起的帐篷升起炊烟,告慰友邻;伤员被热泪满面地抬走;死亡被沉痛地掩埋;病畜被隔离。封闭的冰河掏出了流水,阻塞的道路被开通,丛丛篝火暖热草原,泛红的朝晖是熬红的眼睛,一轮惨淡的太阳升起札东。
我们手脚打着绷带的战友紧咬牙关,这场没有枪声的战斗,仍是壮烈的献身。
我骄傲的军旅,雪山会铭记。

(3)
点点残雪,如是我们悲壮的撤退。
尽管凯旋,我们多相搀扶,别离这块札东高地。
几天的行程,被走得恋恋不舍,热泪纵横。
雪岭挥手,山弯挽留,牧场相送;
整个牧区都摇动手臂,抹着眼睛。

(4)
雪域的记忆不会磨灭,我认识了风雪高原——“雪的故乡”的含义。
正因为有着这种经历,我变得成熟,不再放弃岁月。
人生应该有壮烈,足迹消隐,会丢下彩贝,让人拾拣亮闪闪的喜悦!
三)阿妈,不要远送
我们走了,正是成熟的秋天。
雪野千里麦收,札曲河谷是收获的香甜。晒场的踏歌红红火火地传唱,连枷辟啪有声,秋日的收成沉甸甸地堆放人们心头,阿妈不要远送。
我们走了,千里之外,白发老人在盼子返乡,小村口已守望二十度大雁苍凉地飞过,声声鸣啼是动情地呼唤呵,母唤子归!
阿妈不要远送。
不要说风雪万里的日子,不要说雪山金桥,那次伙伴怒江壮烈地献身;
那次雪夜迷路,你那盏孤灯至今明亮的照耀,火塘烤热的冰衣,我们二十年的温暖;
又是雪封哨所,雪落无声,车辆远隔,伙房断炊,一路驮铃叮当敲荡雪原,有艳阳冉冉升上雪坡;你将糌粑、土豆送到哨所,自己成了雪人,乡亲们成了雪人;阿妈,你仍是母亲般的照护呵,萧萧白发,雪城是家乡慈母的热肠,阿妈,阿妈。
军营的男儿总是悄悄地远行,或朝晖,或落霞。
巡逻远去,你似老母望归,烧烫热炕,摆一排脚盆;
酥油茶翻滚地烫香木碗,又母亲般掩好门窗;
你的小屋有灯亮至天明,烤双双湿鞋。
阿妈,阿妈,雪原是家乡。
我们远去,是一次探亲,一次赶集,一次朝圣……这里有我们不老的青春,有深情牧歌的记忆,有雪域水喂壮的筋骨,有我们烙在这块热土无法拾走的脚印,阿妈,不要远送。
雪岭连蜀地,年年春风绿,雪域是故乡!
阿妈,我亲爱的阿妈!

本期荐稿:邓瑛(德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