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石缘也是情缘
一一记大别山风味居小聚
▓ 王增陵
在我20多年的玩石生涯中,有几位老朋友,助力特大。我一直想请他们聚聚。怎奈太太快乐一生长居上海带娃,三年半不归家,这一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今天,我和太太请薛冰刘建国夫妇、王邵萍刘怡夫妇和王希凌郭玉萍夫妇,到位于江宁的“大别山风味居”小聚,终于完成这桩心愿。
大别山风味居店名是杨德荣自己题写的
薛冰是我的校友、插友、文友、石友,是我交往超过50年的老朋友。他是著名的作家、学者,对金陵文化研究尤深,对金陵文脉了如指掌。他认为,赏石文化是金陵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作为“石头城”,应该把赏石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我的两本赏石专著,2011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奇石雅记》,2019年由远方出版社出版的《金陵石痴录》,都是薛冰策划、支持和帮助出版的。
“雨花女”王邵萍和刘怡夫妇,是我20多年的老朋友。“雨花女”在南京石界,大名鼎鼎。夫妇两人把雨花石文化最早介绍到日本,反响很大。他们对《金陵石痴录》的采写和发行,出力最多。目前,他们正在把《金陵石痴录》翻译成日文,准备在日本出版发行。
王希凌是我的老同事,老朋友。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在南京日报共同主持《社会大视野》专版,也曾风靡一时,被称为“南京日报二王”。
王希凌是金陵晚报原编委,南京市十佳编辑记者,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主任编辑,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他创办了3个自媒体平台:头条号《彩色港》、都市头条《金陵·快报》、百家号《彩色旅图》。
希凌在《彩色港》和《金陵·快报》上,为我开了《增陵赏石》专栏,已经发表了几十篇赏石文章。其中有5篇,阅读量超过10万,最高一篇达30多万。
希凌创办的自媒体平台,选题精准,能接地气;标题制作,尤为出彩,最能抓人眼球。目前粉丝众多,影响很大。他为金陵赏石文化的宣传推广,功不可没。
老友相聚
大别山风味居,是我南京日报的老同事杨德荣先生创办的特色餐馆。他以大别山地区的野生食材为特色,做工精到,风味独特。创办13年来,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最近,他请来五星级宾馆大厨,
杨德荣先生不仅是美食家,也是一位颇具功力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刚劲有力,别有韵味。今天,他给我题了一幅“石缘”,我很喜欢。
他给我题了一幅“石缘”,我很喜欢。
“大别山风味居”的招牌,是他自题的,那是在禁食野生令颁布的当晚书写的。除此而外,搬迁新址后,装修一新的每个餐厅,都挂有他的书法作品,每幅作品,他都能讲出一段故事。
遇上你,是我的“缘”
上图,一位顾客,带太太慕名前来求字,请他写“情缘”两字。他问清对方的想法后,给他写了幅斗方:正中浓墨一个大大的缘字,两边用淡墨写上“遇上你是我的”6个小字。正好是一首歌名。顾客喜出望外。
远看有些模糊,近看格外精彩。
“致远”两个字,墨分层次,笔有实虚。远看有些模糊,近看格外精彩。
甲午风云
上图,“风云”两字,挥洒灵动,力透千钧。“风”字的最后一笔,竟然扫出4道岔来,可谓神来之笔。
上图,录的是唐代王昌龄的诗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诗,去年大疫时,日本友人赠送给我国的物资上,曾引用过,让国人耳目一新。德荣先生笑着说:“这是我13年前写的哦!”
这次小聚,由我发起,本来是我做东。德荣先生却坚持由他请客。我也只好谢谢了。
能成为朋友,就是一种缘份。这缘份各有来由,或长或短,或深或浅,都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