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与妻子和来自吉林、辽宁、黑龙江的五十多人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的花城一一多彩云南、传奇的云南,留下难忘的回忆。体验了云南十八怪:“火车没有汽车快,不通国内通国外;小和尚可以谈恋爱;鸡蛋串着卖;石头当瓦盖;领带当腰带;青菜叫苦菜;竹筒当烟袋;草帽当锅盖;东边下雨西边晒;十八岁姑娘叫老太;姑娘四季把花戴;双手可以当碗筷;脚趾四季露在外;七十岁老太爬树比猴快;背着孩子谈恋爱;四个老鼠一麻袋;三个蚊子一盘菜;大姑娘不系腰带。”

神奇的滇池
这里的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那烟波浩渺的滇池,包揽了生动的景致,青红黄相间的秋叶,织锦斑斓,宛如走进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四季花繁木盛、秀丽典雅,金山银山与人文古迹交相映衬,如梦一般美、仙境一般的神奇。
正好赶上了连雨天,这淅淅沥沥的雨,温柔的滴在滇池的湖面上;湖面是模糊的,对岸是朦胧的,看不清什么,只是那细毛雨,还在纷纷地洒着。

我喜爱这濛濛的细毛雨,着实可爱,它随着阵阵微风,一片片的 ,纷纷扬扬的洒在我的脸上;它像一块风中的纱幔,轻轻地、柔软地从我的脸上一次又一次的擦过。“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诗句是美的,可这景色比诗句要美得多。雨时疏时密,雨中的湖光、似湖非湖,浩浩渺缈。它是湖么?它被雾气笼罩着,犹如南疆弥漫的雾谷;它不是湖么?它在浩渺般的烟雨中露出点点湖光,雨中山色,若有若无、朦朦胧胧。它存在吗?它随着流动的山雾隐去了,只有一幅水帘留在那里;它不存在吗?雨雾中时而露出隐隐约约、重重叠叠的轮廓,山还是存在的……。
雨小点了,变得透明了,留下了一卷雨中滇池的画幅,这时,那成群的红嘴鸥翻飞在湖面上,自由的翱翔,无拘无束。

文献名邦大理古城
文/宋祥禄
大理是以一白如洗的蓝天为映衬,以漫无边际的花海,以"三塔"为特征,折射出大理之美。
我像一条无忧无虑的鱼,游走在古城的路上,古城路上的古楼群,展示着千年之前的景象,古城中的一条河,碧波荡漾。河面上漾出涟漪,阳光洒下碎银,水面白光闪烁,斑斓了游人的眼,荡涤着过客的心。人行道上的青石砖,铺出了那个时代的风范,镂花大理石护栏和青砖城墙,点缀出古城的韵味。花红树绿,蜂飞蝶舞,萌出古城新的气息。
我们漫步在驰名中外的“洋人街”上,那真是人山人海,感受着南昭古园的别样韵味,每个游人从不同角度体验着各自的视觉,对古老的传说有着不同的理解。
其实,大理桃源白族民俗村,才是大理的精髓所在。大理洱海鱼鹰捕鱼是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桃源码头,自古以来就是就是桃源村出海打鱼的渡头。临海而居的村民世代以打鱼为生。这里苍山如屏,洱海似镜,绿树成荫,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镶嵌在洱海之滨,是一个真正适合隐居的世外桃源。
桃源码头鱼鹰捕鱼源自村民一千三百多年来的生活传统,延续千百年依然蓬勃发展,体现了千百年来桃源白族人家生活的真实面貌,村民们把鱼鹰捕鱼的全过程展现在世人面前。
鱼鹰的学名“鸬鹚”,民间称为“水老哇"、“鸟鬼"。虽然鸬鹚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分布,但仅有中国的鸬鹚和海鹚这两个品种能通过驯化而成为人们捕鱼的好帮手。鱼鹰驯养技艺非常独特,善于歌唱的白族人,用优美、高亢、动听的特殊喊话和歌声对鱼鹰进行驯化,使鱼鹰能听懂命令,与渔民默契配合进行捕鱼。而这些驯养技术,至今还以父子之间用口头秘密形式代代传承,所以大理白族鱼鹰捕鱼是举世无双的。矫健的鱼鹰迅捷捕鱼,黝黑的渔夫,碧绿湖水,两岸的群山,构成了一幅完美动人的和谐画卷。揽苍山洱海胜景,观白族民居,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大理。
作者简介:宋祥禄 男 中共党员 高级政工师 1954年8月6日牡丹江生人,原北方工具厂处级干部退休。中文系、新闻专业、经济管理三个大学毕业后,1984年开始创作,有近两百篇多种体裁近两百万字在国家、省、市报刊、网上发表。获得国家、省、市以上奖励90多项。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理事、黑龙江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神剑文学协会理事北方支会秘书长、中国微信诗歌学会黑龙江分会理事、《宁古塔作家》签约作家、《世界文学界》签约作家、牡丹江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一片红叶》诗文集21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