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殉道者
——读“张兴源四卷文选”有感
梁 晓 勇
收到兴源同学寄来的砖头似的四部文集,我格外惊奇。啊!沉甸甸的四卷文选——《张兴源诗选》《张兴源散文选》《张兴源报告文学选》《张兴源通讯特写选》,200多万字,谈何容易?浏览过后,年近古稀的我不得不认真地一卷一卷的看、一篇一篇的读。看读之后,感慨多多,兴源那纤瘦弱小的身影、那伏案写作的姿态,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这使搁笔多年的我不由得不拿起笔来。
我和兴源相识于延安大学中八二专科班,我倆同住一个窑洞,他小我5岁。我们宿舍5位同学中,数他年龄最小,个子最矮,身体最弱,他那清瘦的面庞上架着一副土红色镜框的近视镜,眉宇之间神采奕奕,流露出一丝冷傲的灵气。他走路爱仰着头,说话文气,给人一种清高、儒雅的感觉。他比我们多带了一个大木头箱子,里面装满了文学书籍和他的作品手稿。彼此熟悉之后,他爱向我们炫耀他箱子里的宝贝,但不让旁人翻看,对我他是比较慷慨的。我们这个班是经过延安大学严格考试,从全区(市)700多名考生中择优录取的,大都是文学青年。我们都爱看书、爱写作、爱争论,我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一起度过了两年快乐的大专生活。毕业二十年后的2004年同学聚会时,我见过他一面,此后再未见过他,只是在报刊上见到他的文章就要读一读,读其文如见其人,倍感亲切。后来得知他到陕西教育学院读了本科,又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文艺学•文学创作专业”硕士研究生。他从志丹中学的一名教师到县教研室的教研员,又到延安日报社的编辑、记者。他一路走来,历尽千辛万苦,对文学不离不弃,勤奋耕耘,坚韧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为一名国家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是我们班在文学领域最成功的一位同学。他的奋斗历程使我想起了著名作家高建群评价一位民间诗人的话:“在苦焦的陕北……有那么一群人,他们选择了文学,他们用一生的时间为这个不可知的神秘之物殉难,他们明明知道此生此世吝啬的文学之神几乎不可能向他们露出笑脸,但是仍然以宗教般的虔诚痴迷着它。”兴源正是这群人中的一员,好在他没有像我们大多数人那样知难而退、半途而废,而是不屈不挠、坚持到底。我收到书后向他祝贺时,他向我坦言:“老同学有所不知……像我这样无权无势的,只能靠‘熬’!”一个“熬”字,道出了他成功的不易,浸透着多少辛酸与悲伤。这只有爬过格子的殉道者才能体会到。
张兴源四卷文选中文学性最高的当数《张兴源诗选》了。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牛汉赞他是“黄土高原上的诗星”。著名编辑家、陕西人民出版社编审朱媛美主任称赞:“《张兴源诗选》,就是一部诗体的《平凡的世界》。”全书共选了长短诗作460多首,编为七辑。除第七辑“古风遗韵”60多首为古体诗词外,其余均为现代自由诗。这些诗大都是他青年时期创作的,诗中激情澎湃,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著名散文家杨葆铭评论他的诗“自然便蕴含了优贤贞静的风度,蕴含着高原的狂飙大气,使得我和众多的读者能够隔着连绵不断的黄土山梁,用心来聆听你,这位浪迹高原的命运歌手,用舒缓婉转的调子,来演唱你对这片黄土的赤诚与爱恋。”
从形式上看,兴源的诗不拘一格,既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及陕北民歌的优点,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流畅明朗,又借鉴了西方诗歌的风格,诗中似乎有拜伦、惠特曼、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等伟大诗人的影子。为了表达壮阔的思想感情,他学习我国古典辞赋中联辞结采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规则,短句连排,错落有致,巧妙地运用赋、比、兴,以及拟人、夸张、象征、重叠、排比、对偶等表现手法,并在结构、词藻、音韵、节奏等方面开拓创新,造成一种雄奇宏阔、幽深高远、真挚炽烈的艺术境界,从而增 强了诗歌的美感。
从内容上看,兴源的诗主要是抒情诗。抒情诗是最典型的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体,它状物写景,构成形象,通过形象传达感情,表现诗人内心生活,把诗人自我同诗所表达的激情融为一体,向读者倾吐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所涉及的题材是广泛的,其中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是作于1991年3月27日的长诗《献给青年》。该首诗既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当时32岁的张兴源正处于一个诗情饱满、风华正茂、狂放而荒诞的年纪,应共青团志丹县委之邀为五四青年节活动写朗诵诗。他奉命作诗灵感大发,一天时间一气呵成了《献给青年》这首瑰丽的诗篇。该诗气势宏伟、绮丽壮美、节奏鲜明、流畅自然,大有郭小川、贺敬之之遗风,读后令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该首诗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瞬间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又经多家报刊发表转载,流传甚广,成为许多诗歌朗诵会的优选作品。该台还配乐播出过他的《青年——中国》和《祖国的心跳》等诗篇。此外,兴源还有《百年老梦》《岁月》《杏子河,我家乡的一条河》《土地》《陕北三题》《冬之印象》《意象塔》《雨巷》《寻找俄罗斯》《索性再写一回鲁迅》《走在冬天的雪地里》《四季情歌》等好诗,就其诗品而言,它们也都不亚于《献给青年》这样的名诗。
《张兴源散文选》收录了他众多散文中的精品,根据体裁的不同编为六辑。他的散文不是狭义的、纯文学性的散文,而是广义的、传统性的散文。除第一辑的九篇散文具有一般散文的写人状物、叙事抒情的艺术特点外,其余五辑主要是随笔、杂感、评论、序、跋等。他善于用随笔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与历史人文的思考,文字凝练而明快,思辨性强,以说理见长,富有哲理性,从中可见其古文功底的深厚和文史知识的渊博。比如系列散文随笔《走过严冬》,每节都有真知灼见且尖锐深刻,具有鲁迅的风骨,有些篇章就是名言警句,寓意深远。《散文选》中的《名师李明祖》《怀念岳父》《母亲百日祭》《志丹陵感怀》《青春的挽歌》《高建群印象》《保安塔记》《序〈张氏族谱〉》《重读〈白鹿原〉随感录》《中国文坛旁观录》《给当代文学锻铸一条坚硬的脊梁》《阳光灿烂青春》等,很值得一读。
《张兴源报告文学选》收录了19篇作品,除《为了大地的丰收》《向贫穷发出“最后通牒”》《通往不朽的金桥》等篇是他担任《延安日报》记者之前所写的外,其余的作品和《张兴源通讯特写选》,主要是他从事记者后的职务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具有深厚文学积淀的张兴源从事新闻通讯写作,那可谓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党报记者的头衔及其工作环境更使他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报告文学这个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散文,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有的篇章可谓达到了极致。如《依依延安情——记延安市挂职副市长、生态学博士刘广全》一文,曾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级报刊分别且部分刊发。《2013:南采从泥泞中崛起》《诞生在“贫油区”上的“黑色神话”》《龙乡儿女战洪图》《邪毒罂粟花》等篇已经载入了史册。《张兴源通讯特写选》中的许多文章,也达到了报告文学的水准,它们不亚于同时期陕北这块土地上产生的一些所谓的报告文学。身为党报记者的张兴源,要遵守新闻规则,要弘扬主旋律,但他不墨守成规,而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大众人物活动,讴歌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鞭笞阻碍社会进步的丑恶事物。
兴源的古汉语根底十分深厚,除了应亲朋好友之约撰写了大量碑文、祭文外,他还著有文言散文《保安塔记》以及文言小说《聊斋续异》数十篇。2016年10月,他应志丹县政府之邀,重新校注翻译了四部不同版本的《保安县志》。他焚膏继晷,专心致志,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60万字的《保安县志四种校点注译》书稿。著名作家忽培元先生称赞“兴源是多面手,属于文学的通才,宽博之中呈现了深度。就像体育竞技中的十项全能,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拿得起。”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他后期的作品与前期的相比要略逊一筹。这也许与他的年龄增长、地位变换、工作性质、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也许有他自己的苦衷与无奈。这从他后期的诗作《张兴源先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高建群不无遗憾地说:“那首当时给他带来声誉的朗诵诗《献给青年》,就是今天读起来,仍然热血沸腾……那阵子是舒婷的风头刚过,汪国真正预热着他即将的风靡……想起上面那两个诗坛旗帜性人物,我想兴源也许在那个时候,再扑腾扑腾,会进入那个档次的。”牛汉曾勉励他:“我从你的诗里看出你的胸襟是开阔的。你的词语具有新的生命,与旧的东西很不同了。你要照这个路子写下去”。如果兴源能像两位大师所希望的那样,那他的成绩一定会更加辉煌。
张兴源以他40多年的辛勤劳作收获了这厚厚的四卷文集。为此,他曾“三更灯火五更鸡,经史子集兼百家。寒窗苦读十数载,更觉学海横无涯。(《七绝九题》之八)”究其成功的经验,愚以为,除了他深厚的语言文学功底、不懈追求的拼搏精神等主观因素外,还有两个客观因素。一是他得到了许多贵人的相助。姑且不说那些关怀他的各级党政领导,单就专业学识来看,中学时代他遇到了优秀的老师李明祖先生,大学时代他相识了著名学者马泽教授,创作路上他又得到了王蒙、高建群、牛汉、陈忠实、忽培元等大作家的帮助与指导。二是他有一个贤内助。兴源的妻子虽素未谋面,但她肯定是一个美丽、贤惠、勤劳、质朴的陕北婆姨,因为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她为兴源建立了一个温馨的、适宜写作的小窝。
张兴源是一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他的藏书早已过万,他给他的书斋起名曰“万卷楼”,可见他对书的热爱与眷恋。他不但是作者、记者,而且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希望当今的文学青年以及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人们,能够读读张兴源。读他的作品,读他的人品,一定会获益匪浅!
2020年12月写于黄陵沮源陋室
(作者 梁晓勇 延安市黄陵县桥山中学高级教师 电话138921003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