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秋风萧瑟,落叶飘飘,一缕思乡的情愫,把我带到回家的方向。
周末,我和爱人开车六个小时,带着孩子,回老家看爸妈,我妈见到我们,特别开心,但我爸却板着个脸说:“周末不好好休息,净折腾到路上了,我们都好好的,不用你们操心呀!”但我能明显感觉到,他心里是特别开心的。他早早的,把家里的好吃的都翻腾出来给孙儿吃,而且,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

吃过午饭,我们都去午休,我出来上洗手间的时候,看到爸坐在沙发上对着手机发呆,他额头又多了几道皱纹,头发也掉了好多,两鬓已斑白。我努力回想上次过年回来见他时候的样子,记忆的蓬莱一下被打开,让我想起了他讲过自己坎坷的人生的经历……

1968年冬,我妈妈快要生产了,三个姐姐趴着纸窗户听里边的声音,我爹在门外心急的直跺脚,家里暖炕上我妈疼的直叫唤,稳婆在旁边细心的给我妈鼓劲,还让我大姐给我妈冲碗红糖,让我妈喝,希望给她补点力气。我爹在门外终于等到了那一声脆声声的小孩哭声,稳婆吱呀打开门,喜滋滋的说:"恭喜恭喜啊,是个带把的",我爹兴奋极了,颤抖着双手把我抱在怀中,他嘴里还说着“祖宗保佑,祖宗显灵啊,老王家终于能挺直腰杆了”,三个姐姐也兴奋的围着我转,眼睛直勾勾的瞧着我。我娘本来身体就弱,怀我时感冒也不敢吃药,家里也穷,所以她感冒一直不好,老是咳嗽,在我六七个月时,我娘咳嗽的厉害,没有精力再照看我,家人也怕传染给我,就让我8岁的大姐带我,大姐每天就煮米糊糊来喂我吃,而我再也没被我娘抱过。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娘得了肺结核,但家里要养活我们四个小孩都费劲,没钱再给她买药,我娘每次吃饭也跟我们分开,她一直在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在我两岁的一天早上,我起来没有听到娘房里的咳嗽声,我们姊妹在外边喊娘,也没人应答,我爹走进去看了看又立马走出来,通知村里的人来帮忙,我娘就躺在一口薄棺材里被送走了,家里特别穷,没有好东西招待,所以没人来我家吃饭,大家只来帮忙。

娘去世后,9岁的大姐专门退学来照顾我,家里小孩太多,我爹一个男的真的不能照顾好,他在不久又给我娶了后娘,后娘刚开始对我们姐弟都很好,但随着后娘自己孩子的出生,她开始不太管我们了,大姐每天负责割草、挖野菜和做饭,我二姐负责洗衣服和打扫卫生,由于家里吃饭都吃不饱,二姐不久也没钱读书了,二姐就和大姐一起做饭、洗衣、下地干活。

在我13岁时候,我20岁的大姐出嫁了,我特别不舍的她出嫁,父亲用大姐的出嫁,为家里换了两袋粮食,在大姐出嫁的前一晚,我一晚没睡,想起小时候,我跟大姐睡,为了逗她,故意晚上把被子踢下床,她发现了也不说只默默地捡起来给我盖好;还有我不听话,跟小伙伴去杂货铺闻到香精的香味不肯走,缠着我姐给我买,她哪里有钱,哭闹惹急了她,她揍了我,拖着我回家,转身却把她藏起来舍不得吃的苹果拿给我吃;还有小时候,大姐去地里干活,她怕我一个人在家哭闹,五六点的天灰蒙蒙的,她背着打瞌睡的我,一步一步往地里走,大姐的背是那么温暖。想起这些经历,眼泪止不住的流,她不仅是我姐,还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早上醒来发现枕巾都哭湿了。大姐出嫁时给我一双新布鞋说:“小马,在家要听二姐的话,要用功读书,多吃饭才能找高个”,我哭着点头,我知道我大姐出嫁的那户人家比我家好,偶尔还能吃上白面馍,人家房子不像我家这样旧,睡觉时墙壁老掉皮,大姐也能吃上饺子,住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她也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纳鞋底了。

从大姐出嫁以后,我二姐又变成了“我妈”,二姐不爱说话,她只默默的为我做事,我初中每年交的学费,都是二姐拉着沉甸甸的架子车,车上装着二百斤粮食,走20公里路来学校,用粮食抵学费跟饭票,为了多给我攒粮食,二姐在人家收割完的庄稼地里,一小把一小把的捡没收完的麦穗,她为了我在学校不受饿,自己在家里喝稀粥也得给我攒粮换两票,她每次送面过来,都站在学校食堂门口拼命吸里边的香气,她说她做梦都想吃大白馒头吃到饱。一次我趁她来找我,专门给她买了一个白面馍,她看了馒头一眼说:“家里都有呢,这个你自己留着吃吧,以后不要这么不算账了,一个白馒头抵得上三个窝头了”。她到最后也没要馒头,自己给我兑好粮票交我手上以后,她说家里还有活没做,又拉车走了,我听着架子车远去的声音,看到她瘦瘦高高的身影,暗自在心中发誓,一定要考出去,以后不要让家里再受穷了。

高中生活是紧张而又忙碌的,我的高考经历是特别曲折坎坷的,因为我连着考了四次才考上大学的,第一次高考是因为我基础差、底子薄落榜,第二次高考时,为了找个凉爽、不付钱的地方,我跟朋友一起找了个正在盖的房子里睡,没想到半夜两三点开始,蚊子成群结队的来骚扰我们,我痒得根本睡不着,头重脚轻的参加高考,结果再一次落榜。第三次失败后,我不服输,又参加了第四次的高考,当时村里已经有很多同龄人结婚生子,我第四次考上了豫西农专,我觉得终于可以上大学了。没想到命运又跟我开了一个玩笑,我爹务农回来,村里老赖吃着面条,嘲讽我爹说:“你儿子上学有什么用,家里都那么穷了,你看我儿子,有娃有老婆,现在孙子都能下地干活了,读书不顶用啊”,我爹受了刺激,他觉得不应该由着我死命读书,我家就没这读书的命,应该让我去学拖拉机,因为在村里,会开拖拉机的人很少,那些人可是被每家每户供着、求着来帮忙,有面子还能多赚钱。执拗的父亲铁了心不让我再去读书,我心里难受又委屈,在这时,出嫁的大姐跟二姐找到我,她们知道我是真的爱读书、想上学,大姐夫跟二姐夫也支持我,他们虽然都是小学文化,但他们心里觉得:读书肯定是有用的,我都快要上大学了,再放弃着实太可惜了,而且农村哪里能跟城市比,城市有高楼大厦和汽车,农村有台自行车都是全村的宝贝。于是,大姐家跟二姐家商量,两家一起为我筹学费,供我读书。

大学毕业以后,我有幸被分配到我们老家县城的粮食局,经人介绍认识了我老婆,她是名很优秀的医生。2001年家里第二个小子出生了,压力也变大了,妻子刚开始在卫生院做化验和出纳工作,卫生局想从各个医院培训医生,挑选年轻人去山西老区医学院脱产三年,卫生院院长问她,她坚定的的说:“我一定要去”,院长笑了笑说:“这个你说了还不算,得征求家属同意,你家情况我也了解,你家两个小孩,而且老二才一岁多,正是离不开人的时候”。院长看了看我媳妇,又说:“你一旦去上学,三年时间可不短,孩子他爸既要上班又要照顾两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儿”,随后妻子整日闷闷不乐的在家里发呆,我走过去问情况才知道这事,我坚定的告诉她说:“你去吧,家里我看着,你安心读书,你在医院工作,救治病人真的需要系统的培训和高超医术,既然卫生局大力支持,为你们出学费和生活费,那就去吧,这个机会咱们得抓住,家里有我呢”。就这样,妻子踏上了苦学三年的学习历程,她的生活费仅仅够她吃饭,在太原学习她也真不容易,当时她已经三十多了,身体和记忆力已经不如年轻人,有时为了省钱,仅仅买十个饺子,半饱。她还近视,当时也没钱配眼镜,走路看不清楚还摔过跟头,想想她也不容易。学医期间,她几乎也很少回家,经常利用寒暑假学习医学知识,因为知道这次机会的不容易,再加上掌握知识能力也慢,也为了省点路费。

2004年初,妻子学医归来,我们就在县城安家,我们一起住在公司分配的单身宿舍里,一间30平米的房间只能放一张床,全家人四口人都得分两头,脚对脚那样挤着睡。三姐家在农村,她经常在地里种一些应季的蔬菜,每到菜长成,她都用面粉袋装着写些蔬菜,驮在自行车后边,从乡下带到城里给我,我说让她别总给我,自己拿去卖点补贴家用,三姐总说:“卖啥啊,自己家种的就是为了吃的,娃正是长个子,得多吃菜,城里菜多贵啊,我在家多种点,你就别再买了。”直到现在,我每年都能吃到三姐家的菜和水果,春天给我送白蒿、香椿芽、扫帚菜,夏天有马齿苋、西红柿、辣椒,秋天有苹果、黄杏,冬天有红薯、土豆还有白菜。这些菜给小孩补充了营养,也减少了我们生活费的开支,帮我们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当时医院资源没现在好,病人也多,老婆需要经常要加班,而且医务工作者真的很忙,为了让她安心工作,为了两正长身体的孩子都能吃好,我主动承担起做家务和做饭的事情。由于孩子学校离家里很远,走路得四十分钟,为了不耽误孩子上学,我坚持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做早餐,然后让他们六点起来吃饭,七点就开始往学校走。孩子们也特别听话,上学期间从不迟到,每次回家做的作业,我都陪着照看他们做完,检查当天作业,即使有的作业老师已经批阅过,我也坚持再看下,因为老师要批阅全班那么多孩子的作业,很容易遗漏一些小细节,检查中有问题或者错误的地方,我就陪着孩子们,让他们重做并修改。等他们上初一之后,题变得越来越难,我知道自己再没法给他们检查作业了,好在他们哥俩的学习习惯都养成了,不用再让我督促去学习了。

2013年家里老大考上名牌大学,报了好就业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全家总动员去送他,我们到他学校,看到大学面积真大,里边竟然大片科研用的麦田,学校里跟个小县城一样,马路宽敞,我们很放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和学习。2017年老大又被保送去了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有了老大的激励,老二学习也更加刻苦了,他成绩在一天天进步,2018年高考也顺利考上四川大学,老二性格活泼开朗他说他喜欢打游戏,就选了计算机专业,以后想开发一个既能玩又能学习的软件。我经常跟妻子说,两个小孩乖巧懂事,咱们真的有福气。现在闲暇下来,我早起的习惯还是改不了,经常5、6点就自然醒,起来做好早餐,跟妻子一起吃完早餐后去做会运动,然后走路去上班了。等退休后,我想带着妻子去游玩祖国的名山大川,看看外面多彩的世界。

“岁月如梭,韶光易逝。重回首,去时年,揽尽风雨苦亦甜。”每每想起我的三个姐姐和亲人我都有感动和愧疚,今天我讲出我的故事,未来还有更感人的故事发生。
我要照顾好自己和你妈妈的身体,健健康康的过好每一天,让你们能安心工作学习,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听完爸爸自强不息的人生经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让我泪眼婆娑……
一个穷人家的苦孩子,从小到大,尝尽人间的酸甜苦辣,但骨子里有一股对命运的不服输、心中有强烈的梦想和追求,通过他自己的努力,终于实现了美好的人生,并传承给子孙后代,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不断的前行!

《作者简介》
屈文雯,汉族,材料学硕士,喜欢阅读,国企组织干事,想要通过文字来不断充实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