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之恋艺术对话于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成功举办
一米阳光·一份坚持·一份爱
主持|艾琳(澳大利亚)

2021年10月21日, “山水之恋”艺术对话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的“诗意的自然”艺术展上成功举办。 艺术对话由艺术策划人著名华裔诗人艾琳女士主持, 策展人李惊蛰、艺术家DAVID van NUNEN、吴方敏 与JOHN DUBLEWICZ以“诗”与“自然”为引展开了丰富的艺术文化探寻, 为即将结束的展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次艺术展的策展人李惊蛰女士作为艺术家有三幅绘画作品参展,艺术家们的对话从雌雄同体的花卉延展开来。惊蛰女士提及女性在社会、家庭、事业上担当的多重身份,让现代女性有了更多角色,从而具备了很多男性特质。展期恰逢粉红十月乳腺癌宣传月, 作为乳腺癌公益大使的艾琳女士也分享了十四年从事乳腺癌公益的苦乐与艰辛,同时为有更多女性关注健康,关注自我成长而感到由衷的欣喜。参与对话的还有艺术家萧敏虹女士和女性侨领澳大利亚妇女联合会会长王晔婷女士,资深艺术鉴赏人李林娜。 
艺术家DAVID van NUNEN(戴维·范纽恩)与诗人艾琳的对话从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 的棕榈树展开。正是别具一格的棕榈树给了作者灵感, 通过抽象与具象元素的结合,艺术家用线条和色块诠释出对生命的礼赞与对自然的敬畏。
曾经25次前往中国推动中澳视觉艺术家的对话的范纽恩先生最难忘的自然景观之一便是中国黄山的松。 “苍苍松桧阴, 晓日露西岭”,诗人与画家分享了各自独特的经历, 在诗意的自然中警醒与反思。
艺术家吴方敏先生则是从海藻、岩石、河谷中寻找创作灵感, 将广博的自然着眼于细微,作品有着澳洲自然景观的特质,又潜藏着中国水墨和西方抽象主义的跨文化底蕴。当看到乔治河光影的紫色韵底作品时, 艾琳女士非常激动,因为艾琳的艺术创作大都基于紫色,理解紫色的可驾驭性非常难,在紫色烟煴升腾的光影中, 诗人引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名句将绘画与诗歌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澳大利亚是拥有24000余种本地植物充满自然活力的国度,色泽迥异的枝叶和树瘤成为约翰·杜伯维奇先生的创作元素,他把自己的爱与幽默赋予了每一件雕刻作品。木雕作品“阳澄湖大闸蟹”中的蟹王有着丰富的情绪,一只欢乐的而安静、一只酩酊大醉的还有一只闻声起舞, 他说“这便是那个给我记忆最深刻的上海的夜晚”。艺术来源于生活,与中国相关的点滴记忆引发了艺术家无限的创作灵感。用澳洲自然材质雕刻中国记忆,或许这就是作品中的“诗意”。
“诗意的自然”策展人李惊蛰(左2)、“山水之恋”艺术主持人艾琳(左1)、艺术策划邹琳(右2)、艺术策划范田力(右1),均毕业或就读于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艺术与设计系策展与文化领导学专业, 三代华裔艺术工作者以不同的视角,用专业的精神和执行力成为澳大利亚国际艺术交流的践行人。
“山水之恋”艺术对话作为“诗意的自然”艺术展的闭幕活动, 是悉尼长达107天的封城后艺术家们首度线下重聚的艺术省思, 对于后疫情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澳文化互动、跨界艺术探寻有着深远的意义。

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澳大利亚水彩画协会和澳大利亚中国文化遗产纸上艺术学会于2021年6月24日至8月13日共同主办“诗意的自然——中澳艺术家联展”,展出12位澳洲本土艺术家和代表性华裔艺术家的41件精品力作,以不同的艺术感悟与视角,透过寄予灵魂、谱写心灵的艺术体现,将心中对大自然敬畏之心、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嵌入创作的全过程。无论油画、水粉画、丙烯画、雕塑,还是具象、写意或抽象,参展作品都力求完美呈现大自然包罗万象的魅力。
悉尼中国文化中心致力于加强中澳文化交流与合作,不因疫情或“偏见”而阻隔中澳两国之间的文化连接。这次参展的澳洲本土艺术家有的多次访问中国,有的培养了众多的华裔学生,与中国有着文化的理解、艺术的沟通与实地的体验和交往。而有着深厚中华文化涵养的华人艺术家则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创作题材、技法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养分。可以说,这次的联展既是一次深入的艺术对话,也是中澳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鲜明见证!

主持人:艾琳 (澳大利亚)
华裔诗人、策展人、专栏作家
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与设计系 策划与文化领导学研究生
中国诗歌学会首位海外华裔会员
2020 上海国际青少年诗书画大赛 现代诗评委会主席
澳大利亚作家协会Australian Society of Authors(ASA) 会员
著有《Iris Lovers》《鸢尾的情绪》《艾的绪语》诗文专辑, 《鸢尾的情绪》《鸢尾的旅行》《鸢之花》系列诗歌分享会。《陪孩子写一首诗》《给孩子们的诗》《山水之恋》《有没有一首歌》系列讲座主讲人、主题活动策划人。

支持媒体: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艾琳女士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