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梁平

在中国电影导演队列中名不见经传的潘奕霖,用5年时间,呕心沥血地拍了一部纪录电影《演员》。陡然间,他开始让人刮目相看。
2021年10月21日晚,《演员》在南京卢米埃影城举行首映活动。
江苏地界上的电影人宋江波、马军勤、惠娟艳、赵韫颖、郭晓伟、周建明、余泳、秦川等和数百名观众纷至沓来。
这个夜晚,他们默默地仰视银幕,陪伴着于蓝、秦怡、田华、于洋、王晓棠、金迪、谢芳、祝希娟等“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度过93分钟。


潘导静静地坐在观众席一隅,从许多观众喜极而泣中读出了认同与温暖。
5年拍摄,最让潘导煎熬的是,生怕老艺术家们身体有恙,没能坚持到成片时刻。毕竟,他们都是八九十岁的人了。
2020年6月28日凌晨,《演员》主人公之一、一代“江姐”于蓝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她没能看到《演员》公映,成为潘导挥之不去的遗憾。
电影艺术是一条艰难的路。《演员》以每一个富有匠心的镜头,凸显了二十二位电影人用青春与情怀为后人留下时代经典的意义所在。
《演员》撼动人心之处,不单单是回眸他们的心路历程,而是从一个侧面记录他们能体面、有尊严地活着的动力,这或许比简单的叙事更重要。
潘导系央视电影频道《流金岁月》节目的制片人、主持人,在这里痴守了25个春秋。他曾三获得中国电视文艺的最高奖——“星光奖”。其才华出众,不言而喻。

《演员》观影现场。
拍《演员》,是潘导有感于老一代电影人“电影是使命,一生为之献身”的精神。事实上,今天被视为经典的作品,当年是从“体验生活”“崇尚戏德”的氛围中诞生的,定格在一个朴素的时代。
潘导对电影的情感渗透在《流金岁月》。确定创作《演员》,挽救性地留下老电影人的影像,成为责任与担当。《演员》中剪辑了经典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片段,当下观看依然能让人心潮澎湃。
出镜演员张建佑说:“我们不是靠演技在演戏,是靠真实情感在演戏。我曾经参加《上甘岭》的拍摄,我演的角色没有名字,但是我很自豪。”还原心中尊重的英雄,才能够入心地饰演英雄,并终生以此为荣,这才对得起演员的名号。

周建明主持交流环节。

导演宋江波。
《演员》没有避讳老电影人对近些年影坛某些消极现象的怅然若失,他们时不时地谈到艺德话题。主演《红色娘子军》的祝希娟说:“我们当时把演员的道德比什么都重。”主演《英雄虎胆》的于洋提到一个细节,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中的军人形象并不真实。演员牛犇感叹,优秀演员塑造人物不是靠想象,是需要有体验的。像江姐这个经典形象,就是于蓝历时一年时间做了各种调查最后塑造出来的。
潘导认为,灿烂星光,终将融入大海。这个大海,我的理解就是观众。你只有融入这些,可能你所做的一切,你所塑造的这些角色,你所拍的这些影片,才真正的有生根的土壤。

余泳发言。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职业理念,贯穿《演员》全片,观众从中清晰地感受到这一代电影人倔强向上的姿态。“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其实也是一个时代绝大多数影人形象的缩影。倘若电影在你的生活中不可或缺,观看《演员》,可以收获时代的馈赠。
《演员》满满的都是震撼,是激情,是回忆,是曾经的梦……受聘于南京传媒学院的原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宋江波,观片时不住地抹泪。片中有大量长影厂的作品呈现,那些他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人物,勾起他温馨的回忆。他是一位拍摄过《飘逝的花头巾》《蒋筑英》《任长霞》等优秀电影的导演,“《演员》的成功恰恰在于对于演员这一职业的感悟和思考,并以他们塑造的经典电影形象以佐证。”

《演员》导演潘奕霖(右四)与观片嘉宾留影。
电影研究学者余泳认为,《演员》中的人物,每个人都是循着信念去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片中很多情节让人有深刻地领悟,从事表演工作的新生代演员尤其应该来看一看这部电影。老电影人舒缓的,热血的,遗感的……每个故事的诠释,都有各自的寓意。
当天的《演员》南京观影交流环节,由南京艺术学院周建明教授主持。
据悉,该片10月30日在全国院线公映。
作者简介
新闻从业35年先后供职于《扬子晚报》《周末报》《金陵晚报》和《南京日报》,先后担任部主任、专刊主编以及《文化徽商》杂志总编辑。策划《百家湖》《中国钱币邮票》等期刊创刊号。
著有《央视春晚纪事》(报告文学)、《我所知道的马季》《姜昆家事写实》《冯巩眼中的南京》、《邓在军传奇》《可以披露的聂卫平尘封往事》《<中华之剑>摄制始末》《近观刘洪》《大国良医》《向往百年》等书作、报告文学。开辟过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新闻专栏《梁平爆料》,迄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
先后获得江苏省、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当选南京报业集团“感动人物”“十大读者喜爱的记者”。获得60余项国家、省、市各类新闻奖。其新闻、文学作品除刊发所供职媒体外,还发表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家庭》《知音》和香港《文汇报》等数百家媒体。目前系央广网、新浪网、凤凰网等主流网媒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