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侄盖新房子了(三)
文/于献龙 诵/吴德忱
小时候的房门,即是从外边进屋的第一道门,是户枢不蠹的那种带转轴的门,上下都有轴,分上下两部分,上边带窗棂,糊着窗户纸,下边是木板。屋里的门是当地木匠打的一种很简单的木门。院子里的大门是打有木框,用柳树条子捌的那种门。新房的门,房门是上边玻璃窗,下面是用铁皮包的艺术的门。为了防寒,里边还按一道木门。屋里的六个门完全和城里木制门一样,上边是玻璃,下面是实木,刷上亮油。大门和两边厢房的门全是铁板制成的。上边还烧制有“恭喜发财”字样。

小时候家里没有固定厕所,墙根、山花头(房子的两头大墙下面)就便了。大便之后狗就吃了。在我上了大学之后,厕所是用秫秸加的杖子围起,里面挖坑就成厕所了,鸡刨狗吃很不卫生。再后来是用土垒成的厕所,但仍是露天的,没有解决脏臭的问题。新房盖成后,正逢县里推广分集式环保厕所,老侄修了一个。四壁是玻璃钢板,顶棚是石棉瓦,便池是烤瓷的,前后两个便口,前口走小便,后口走大便,为了减少臭味,在大便口后部按了一个碗口粗的塑料管,让臭气从塑料管中抽走。大便池后面有一个大口,上面安有石棉瓦盖,揭开盖可掏粪。小便口右侧也有一个大口走小便,上面也盖有石棉瓦盖。雨水流不到便池里。老侄学城里人的习惯,买些手纸放在厕所前部,还摆上一个铁桶装便纸用。我用了这样的厕所后,对村支书说,这是农村几千年来一次革命,人要衣食住行,更要解决拉的问题。世界都在开厕所研讨会,村里要大力推广这种分集式厕所。

农村每家都修有小棚子,放农具和常用工具。小时候父亲在屋后盖了草棚子,四面透风,只是防雨,冬季也冻点豆包什么的。老侄的新房东侧盖了两间小棚子,又在院南北各盖了两间仓库,都是砖瓦结构,比过去的房子还好,为了养猪还在南面仓库西侧修了能养二、三十头猪的猪圈。水泥地面,装了饮水设备。

老侄新房,彰显了小康生活,回城之后,我逢人就讲。每年还要回去看看,今年七月,儿子用车拉我又回老家了。老侄告诉我,村里打了两口70米深的井,全村人都吃上了自来水。他还给猪舍接过去,猪也喝上了自来水。老侄还告诉我,政府扶贫,出资200万元给25户贫困户盖了新房,全村消灭了草坯房,许多家的墙上都挂上了主席的像。下面写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八个大字。

于献龙简介
1939.11月生。研究员,曾任长春社科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长春市社科联驻会副主席、党组书记。退休后从事散文、诗歌创作。任中华散文网特约作家,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春汉俳学会副会长。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6部。

吴德忱:曾长期从事财政经济工作,受聘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客座教授。退休后,走进书香墨海,有散文和诗作出版。现已夕阳西下。没事找事,以吟诗作赋为乐,打发时间,在忙碌与茫然中,向人生顶峰攀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