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每天成千上万首诗歌里面,你的一首在哪里】
诗歌制造速度已经远远超量的标志是指文学网络的铺天盖地。这个现象如果能愉悦身心的话,也就替代吃药了,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吃药也有一个成本支出,包括精神和财务。因此为自己定位在开心上,这个问题就容易解决。
于是诗歌的娱乐功能和社会功能的交叉与合并的模式,在有些人的心理上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也就是人们偶尔提到的精神疗法。这是诗歌创作的意义所在。在于自身的精神财富营造渠道找到了,有困难不用急着去筹钱看病治心堵,而是先来一首诗歌试试效果如何。不管是否会写,只要能起到精神治疗作用,都可以拿起笔来写一首诗,口语诗也行。这是基层草根作者对自己的愿望与要求。不求专业,只想达到健康就可以了。于是,也有人把这个现象说成是大众文化也是有道理的,道理在于支出成本低,不求人和不欠人情等。这种以后也没有牵挂的自力更生,在有限的经济条件和基础上,都可以做得到。
在每天的成千上万首诗歌当中,也有你我的某一首,在其中随波逐流。有人讲这种现象是大浪淘沙,或者说成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躺在沙滩上等等。于是,能否从中寻找到它的踪迹,有的人在想,在找,最后没有结果的多,就这样有的人也伴随滔滔不息的长江或者黄河会一直默默到老。
如果把默默看作是精神财富当中的低调心境也可以,只要能从自己的心灵深处通的过,至少,人的血液循环的通畅度,会相对要好一些。在意识上也如果保持这种态势,这时候,安眠药也会少吃,或者不吃。如果希望自己的某一首诗歌就这样每天跟着潮流走,每天都发,随大流,假如能心安理得,这也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